写下《送别》的李叔同为何如此有才
1942年10月13日,近代著名的奇才和通才李叔同(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送别》就是出自李叔同之手。《送别》传唱不衰,早已成为经典。作为一首填词乐歌中的佳作,《送别》也是李叔同歌曲中流传最广、影响最为久远的一首乐歌。
结合了古典诗词意境和西方民谣曲调的《送别》编辑本段
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当然其源有自。《送别》全篇,几乎每一句词都有很强的画面感。上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融汇了跨越时空的李白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和白居易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笔意。一切景语皆情语,长亭、古道、芳草,景物依旧,分别之时,离人所见,就格外凄凉。歌词下篇“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从遥渺的意境变成了对现实的感叹。整首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感叹。李叔同从自我情感的本体审美观照出发,不假外求,用传统意象凝练婉约词派的唯美意境,宛如白描,跃然纸上,使中华文化的精髓不因斗转星移而暗淡,不为时空阻隔而消失。
有意思的是,在我们听来如此符合中国传统意蕴的曲调,其实来自美国作曲家。《送别》是李叔同根据美国19世纪通俗歌曲作家约翰· P·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词的一首乐歌。确切地说,《梦见家和母亲》传入日本后,一个叫犬童球溪的日本人给这首歌填写了新词《旅愁》,刊载于1907年版的《中等教育唱歌集》,李叔同根据《旅愁》的旋律填写了《送别》,歌词也和《旅愁》的意境有关。在曲子上,李叔同接受了犬童球溪的处理——把原曲中每乐句末尾强拍上的切分音删掉,使旋律显得干净利落,符合中文歌词的韵味,唱起来朗朗上口。
有关李叔同创作《送别》的背后故事,有一个说法是,这是他为送别“天涯五友”金兰兄弟之一、城南草堂旧主许幻园而作。在一个雪花纷飞的黄昏,许幻园站在李叔同家门外喊:“叔同兄,我家破产了,我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迈进。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许久,连夫人的叫声也没听见。随后,他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夫人弹琴,他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送别》不仅在上世纪20年代唱遍大江南北,1964年还被电影《早春二月》选作插曲。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其1960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集《城南旧事》里两次提到这首《送别》。1982年,著名导演吴贻弓把《城南旧事》搬上银幕,选取《送别》为主题歌,一缕淡淡的哀愁和一抹沉沉的相思作为影片《城南旧事》的基调,《送别》的旋律贯穿始终,从而使影片大获成功,享誉海内外。《送别》也随之唱响整个华人世界。
认真的为人处世方式“滋养”后人编辑本段
关于李叔同何以如此有才,一直都是后来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按照他的得意弟子丰子恺的说法,那是因为他“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丰子恺曾回忆说,上世纪初李叔同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任教音乐课时,每天早早就在教室里坐定,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黑板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端坐到上课铃一响,李就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开始上课。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最能说明李叔同为人“认真”的程度。有一次,李叔同所任教的学校,有个学生偷了别人的东西,作为学监的夏丏尊很着急,向李叔同请教对策。李叔同的办法是,学监先向学生认错,因为学生偷东西,是老师没教育好。然后宣布偷东西的学生出来认错,如果学生不认错,老师将自杀以谢罪。他说,君子无戏言,话说得这么重,学生一定会出来认错的。夏丏尊担心,万一学生不站出来认错怎么办。李叔同的回答是,那就自杀呗,怎么可以欺骗学生呢?夏丏尊最后到底用了什么法子,他没说,好像也查不到关于这件事的“后续报道”。能查到的是,这个学校后来出来了音乐教育家刘质平,美术教育家吴梦非、李鸿梁,文学家曹聚仁、蔡丐因、黄寄慧,还有画家丰子恺、潘天寿、沈本千……这样的一份名单,至少可以说明,李叔同和他的那套“认真”的为人处世方式,确乎是很“滋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