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姑娘镜头里的中国:五彩斑斓的黑白世界
如果说一见钟情是最梦幻的开场,康兰丝和中国的故事就是这样。
上世纪70年代,在耶鲁大学进修的康兰丝,选修了一门中国明代山水画的课程。卷轴慢慢打开,笔墨山水间,神秘浪漫的东方神韵扑面而来。她问教授,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画山水?天马行空,简直惊为天人。教授回答她,你去中国看看就明白了,去桂林阳朔。
1984年,康兰丝申请到奖学金,可以来中国访学九个月,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桂林阳朔。
和康兰丝一起来桂林的,还有她的“招牌”:宽幅相机。
这种相机的底片呈17*7英寸,在发明之初常被用来拍摄宴会上的人像合影,所以又称宴会相机。康兰丝喜欢宽幅相机,却是因为它同中国卷轴画有异曲同工。
再加上她坚持使用的铂金冲印技术,黑白色调仿佛水墨映画。
这套复古而繁杂的操作,充满仪式感。不过在康兰斯看来,也是思考与对话的过程。
九个月的访学很快结束。然而,这远不是终点。
此后的三十多年间,康兰丝几乎每年都要来中国,她还在中国找到了“灵感女神”——荷花。
从北京圆明园到杭州西湖,荷叶卷舒,山空水缓,荷花成了康兰丝最重要的拍摄主题,没有之一。
2018年母亲去世后,康兰丝来到中国杭州,寄情拍摄。她在西湖边拍荷花,一待就是一整天:“我好像能看透湖底,又好像看到了天上,妈妈就在那里。”
照片是平面的,康兰丝对于中国的情感,却是立体的。
2019年6月,我们来到她位于纽约的家。箱柜、条凳、烛台、贴纸,甚至中国风的床单,都是这些年来中国的收获。
康兰丝初到中国的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进程已然开启,但中国人的谨慎与防备一时还未褪去。康兰丝所到之处,当地都会安排专人“陪同”,小镇上的人也对她好奇不已。
之后,她频繁地回到中国。每次重返故地,她感受到的提防越来越少,亲切越来越多。她说,村子里认识的朋友,他们的孩子都生孩子了,大家看到她都会说一句,“康兰丝,你回来啦。”
往返中美这些年,康兰丝也结交了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国内策展、开课,曾经在中国找到创作灵感的她,如今也把灵感分享给中国的艺术爱好者。今年11月,康兰丝再次来到杭州的中国美院,开展短期教学。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康兰丝说她喜欢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她那些看似空灵干净的风景影像背后,何尝不是她在中国生活的回忆,何尝不是她同中国人交往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