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文化建设   
[0] 评论[0] 编辑

李惠馨:在英国传承中国戏曲

李惠馨到英国后,与几个京剧“发烧友”创立了伦敦京昆研习社。他们不仅组织表演活动,还教授京剧和昆曲。十几年间,团队去过英国35个城市,在不少学校开办过工作坊。“我们这样一个小组织,能做到如此,已很满足。”

fileImg

李惠馨应邀在伦敦大英博物馆一个有关中国明代文物展的宣传活动上演出《牡丹亭》片段

在英国,有这样一群人,许多年来默默无闻地坚持在海外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只求传承,不为盈利。来自中国香港的京剧迷、伦敦京昆研习社创办人李惠馨就这样坚持了20多年。

目录

与“国粹”结下不解之缘编辑本段

谈到李惠馨与戏曲的结缘,要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惠馨拜当时刚移居到香港的沪上梅派名家包幼蝶为师,一学就是9年。这期间,她一对一上课,共学唱了20多部戏。

后来她爱上了更古老的昆曲,拜当时在香港的前上海昆剧院演员乐漪萍为师,一对一学习昆曲基本功和闺门旦5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末,李惠馨决定与英国丈夫到英国定居。在与家乡相距千山万水、文化环境截然不同的英国,自己与热爱的戏曲是否就此“分手”?对于她来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到英国以前,为了坚持戏曲爱好,李惠馨便已经开始查询伦敦的中国戏曲活动。刚到英国,她就结识了一批同样酷爱京剧的戏迷。

在她的倡议下,她与伦敦的几个京剧“发烧友”合力创立了伦敦京昆研习社。他们不仅组织表演活动,还教授京剧和昆曲。

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编辑本段

细数这些年的收获,李惠馨十分感慨。在英国提倡多元文化的政策背景下,中国戏曲的传播也得到鼓励。李惠馨说,这些年来他们的活动曾多次得到地方政府和英国艺术局的资助。

十几年间,她的团队去过英国35个城市,在不少学校开办过工作坊。谈到自己过去这20年里取得的成就,李惠馨很是欣慰。“我们这样一个小组织,没有固定财团、资金支持,能做到如此,已很满足。”

提到创办研习社的初衷,李惠馨说,是为了保留在英国的戏曲人才。有趣的是,许多华人学生正是到英国后,在李惠馨及伙伴们的努力推广下,才第一次接触到京剧。在李惠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有在英华人、有英国本地人、有欧洲其他国家的人。

2014年,出于人才流失等原因,李惠馨关闭了伦敦京昆研习社。但这并不代表她不再推广中国戏曲。直到现在,她仍致力于戏曲的推广教学。

现在,李惠馨对中国戏曲在英国的传承和发展又有了新的梦想。“我希望能有更多机会推广中国戏曲,并培养出可以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的学生。”

让世界品味中国精彩编辑本段

李惠馨正努力将戏曲文化推广到英国本土的青年人身边。“我最好的学生是一个两米高的英国人。他一句中文都不会,但是却唱得很好。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他,4年来,他也对戏剧有心得、有研究了。”

谈到戏曲在海外的发展,李惠馨态度乐观。她说,无论是学术支持还是资金支持,哪怕是通过赞助的形式向大家赠送戏票,都是对文化传承的支持,“我认为传播戏曲文化需要一个系统、组织去推广,也一定要有商业性,否则没办法维持”。

其次,她表示,“希望两国的学府有更多机会来往,比如将中国戏曲纳入选修课程,计入学分等,这样既能提高学校的名誉,又能丰富学生课程,一定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李子柒:分享我的生活 恰好你也喜欢    下一篇 春节文化“远漂”海外,“老外”爱过“中国年”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