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邯郸故城
- 中文名
- 赵邯郸故城
- 地点
- 河北省邯郸
- 所处时代
- 春秋战国时期
- 特点
- 战国后期最著名的大都会
目录
邯郸之名初见于《
邯郸故城位于今河北省南部,西依太行,东临华北大平原,新都在旧邑南部的丘陵地带,环境险要,物产丰富。迁都前的邯郸,已是人口聚集,手工业和商业发达,能容纳和吸引各方宾客的著名城邑了。新都改在丘陵地带,目的是免遭水患。
赵王城建于赵国迁都邯郸前后,据记载,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把国都从中牟迁到邯郸,历经八王,共158年,至赵王迁八年(公元前228年)为秦国所占。
公元前209年,秦将章邯攻赵王歇,下令“夷其城廓”,一代名都从此毁坏,以后逐渐变为废墟。这座古城遗址,经历了两千多年,至今仍雄伟壮观,它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城布局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邯郸故城可分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赵王城是宫城,呈品字形,由东城、西城和北城三个小城组成。西城的平面呈方形,周长5680米,四面城墙残高3至8米,墙基宽度不一,大多宽约30米,个别地段达40米,有的仅宽15-21米,东城的平面不如西城规整,北墙与西城的北墙衔接,方向一致;西墙即是西城的东墙;南墙比西城的南墙南移50多米;东墙有拐折,平面略呈缺角长方形,周长约4736米,东西最宽处约926米,南北最长处约1442米。北城的南墙由东城的北墙及西城的北墙的东段部分组成。西墙较直,北墙和东墙拐折较多,因此北城的平面呈不规则状,周长约5800米,东西最宽处约1326米,南北最长处约1557米。
郭城即大北城,位于宫城的东北,面积比赵王城大,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宽约3200米,南北长约4800米,周长15400余米。
邯郸旧城的布局比较特别,宫城与郭城截然分开,而组成宫城的三个小城也彼此独立,宫城以西城为核心,东城和北城为郭城,此种布局形式为它们所独有。宫殿建筑集中在西城,城内有大小夯土台五座,一号夯土台最大,南北长296米,东西宽267米,残高17米。一号夯土台以北有2号和3号夯土台基,加上城外9号夯土台基,形成南北向的中轴线,北墙西门东南附近有4号夯土台基。2号夯土台基以东约400米处有5号夯土台基,1号和2号夯土台基的西部有地下夯土建筑基址。2号和5号夯131土台基之间也有地下夯土建筑基址,5号夯土台基的东北部,东墙南门西南附近及南墙东门东北附近,也有地下夯土建筑基址。
东城的布局以6号(北将台)和7号(南将台)两座夯土台基构成南北的中轴线,7号夯土台基的北部和南部,都有地下夯土建筑基址,7号夯土台基西南有8号夯土台基及其西部的地下夯土建筑基址。北城城内只有西南部的10号夯土台基,与城外的夯土台基东西对峙。建筑规格是由西城至东城,再至北城逐渐降低。
赵王城之东北,有大北城,为当时的商业、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城址已湮没,尚有插箭岭、照眉池、梳妆楼、铸箭炉等遗迹。
龙台是赵王城的主体建筑基址,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夯土台基,当年它是一组回廊环绕、重檐迭嶂、高耸入云的高大建筑。中国著名文学家
常见的有陶筒瓦、板瓦、瓦当、空心砖、排水槽、水管、豆、盆、罐和铁锛、货币、铜镞、石夯锤等。
货币上铭文有“甘丹”、“明”、“白人”、“安阳”。
1961年建立赵王城文物保管所,负责赵邯郸故城的保护工作。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下一篇 小贾伦·杰克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