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普朗克
目录
马克斯·普朗克出生在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传统家庭,他的曾祖父戈特利布·雅各布·普朗克(Gottlieb Jakob Planck,1751年-1833年)和祖父海因里希·路德维希·普朗克(Heinrich Ludwig Planck,1785年-1831年)都是
获得大学任教资格后,普朗克在慕尼黑并没有得到专业界的重视,但他继续他在热理论领域的工作,提出了热动力学公式,却没有发觉这一公式在此前已由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提出过。
普朗克早期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热力学。他的博士论文就是《论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此后,他从热力学的观点对物质的聚集态的变化、气体与溶液理论等进行了研究。普朗克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提出著名的普朗克辐射公式,创立能量子概念。
19世纪末,人们用经典物理学解释黑体辐射实验的时候,出现了著名的所谓“
1915年获Pour le Mérite科学和艺术勋章;
191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8年获
以其命名的太空望远镜:世界最大远红外线望远镜成功升空
2009年5月14日13时12分(格林尼治时间,北京时间为14日21时12分),欧洲阿丽亚娜5-ECA型火箭携带欧洲航天局两颗科学探测卫星“赫歇尔”和“普朗克”,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据欧航局和欧洲阿丽亚娜空间公司电视直播报道,发射地当天天气晴好,火箭按照预定时间点火,随后搭载两个探测卫星腾空而起。发射约30分钟后,“赫歇尔”和“普朗克”先后脱离火箭,开始自主飞行。在确认探测卫星与火箭成功分离后,圭亚那航天控制中心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欧航局局长让-雅克多尔丹和阿丽亚娜空间公司行政总裁让—伊夫勒加尔起身拥抱,表示庆祝。多尔丹在随后发表的讲话中说,随着“赫歇尔”和“普朗克”的发射,人类又向探索宇宙的起源迈进了一步。从发射到卫星与火箭分离虽然只有30分钟,但却凝聚了参与这项计划的欧洲15国多年的心血和梦想。勒加尔也对所有参与探测卫星研制和发射的人员表示了感谢,他相信,这两个探测卫星的观测结果将能颠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据欧航局介绍,两个探测卫星将被定位在距地球约160万公里的“第二拉格朗日点”附近,以背对太阳和地球的姿势,对宇宙进行持续观测。两个探测卫星分别以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和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的名字命名,其发射任务是欧航局工作重点之一。“赫歇尔”实质上是一个太空望远镜,它也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射的最大的远红外线望远镜,将用于研究星体与星系的形成过程;“普朗克”则主要用于对宇宙辐射进行观测。“赫歇尔”以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的名字命名,它实际上是一台大型远红外线望远镜。“赫歇尔”宽4米,高7.5米,是迄今为止人类发射的最大远红外线望远镜。值得一提的是,“赫歇尔”望远镜的镜面以轻质金刚砂为材料,直径达到3.5米,是哈勃望远镜镜面直径的约1.5倍,是它的“前任”——欧航局1995年发射的远红外线望远镜的6倍。与“赫歇尔”相比,“普朗克”的个头小了许多,高度只有1.5米。它以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的名字命名,携带了一系列敏锐度极高的仪器,能够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进行深入探测。科学界普遍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作为大爆炸的“余烬”,微波背景辐射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宇宙空间。因此,“普朗克”的探测结果将有助于科学家研究早期宇宙的形成和物质起源的奥秘。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