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菜包粿

菜包粿又叫菜粿,是广东省汕尾市地区最有名的特色风味小食,极具地方特色,远近闻名汕尾市梅陇一带的时节粿品。在梅陇镇,农历正月二十是一年中第一个盛典,汕尾市梅陇圩内居民叫“开市日”。街道上一片喜气祥和:五彩牌楼高耸,彩旗蔽日;狮班、曲班、戏班、唢呐班、八音班轮番表演……家家户户也都忙着大摆宴席,忙着赶做“菜包粿”。汕尾市这座滨海小城,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每近中午时分,各类食店摊档,遍布街巷。

目录

各种风味小食,纷纷上市甜的、咸的、酸的、辣的,诸味俱全,引人垂涎;蒸的、炒的、煎的、炸的,香气扑鼻,催人食欲。除其他街市常见的面条、粉丝、包点、饺子之外,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各种各样的菜包粿:包括猪肠粿、重糕粿、菜头粿、薯粉粿、油炸粿、鼎溜粿、升煽粿、鸭蓝粿、铜盘卷、发粿、菜包粿、碗仔粿,还有各式各样的粿条汤,糯米丸、尖米丸之类,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历史

有说清雍正年间,发动民工修筑海堤保家园,梅陇有位青年(王坣),劳碌奔波,经常食不果腹,身体消瘦。其老母见状把仅存的一点米碎捣粉揉成粿坯,里面包些菜叶等让儿子充饥,儿子食得津津有味。不幸的是,在一次台风海潮中为保「王坣」牺牲了。后人为纪念他的劳绩,菜包粿便流传下来。

有说很久很久以前,海陆丰是一个海滩,渔民从福建、从潮汕、从香港各地出海打鱼,途经此处,或上岸歇息,或晒网卖鱼,慢馒地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一个埠市。许多渔民因中午不能及时回家吃饭,便在埠市上买些点心吃。这佯,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包粿便应运而生。可是,在改革开放以前,一般只是渔民上岸,或村民赴圩,或亲戚朋友来家做客,或来不及回家吃午饭,人们才到街市上买点菜包粿回家吃。而今,生活改善,人们讲究工作与休息,一般都不花时间做饭,并逐步成为习惯。

做法

以干油粘米粉倒入滚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和食油),翻拌成泥状,再放入盆中用手反复揉搓,捻成圆饼形的「粿坯」。把粿坯放在左手心,右手握粿躏(形状似建身手球,用土烧制成)在粿坯上作360度旋转,蹂压成薄薄的凹状体,再由负责放菜馅的人在凹状体中包上富有地方风味的菜(萝卜丝、椰菜、绿豆芽、沙葛、芹菜、蒜、肉丁、鱿脯、虾干、花生仁、大地鱼粉等),使其呈梭形,并于头尾处捏紧,照次序排列在苇篾或竹做的「朗埗」上面,排满后放进铁锅,用猛火蒸熟。「菜包粿」现已成为一年四季之风味小食。

要做的精、巧、细、好的菜包粿,是要化太多的工序了,而且还要有专门的师傅,选用刚收成的新粘米配搭适量的新糯米,撞成细细的碎粉,在烈日下晒干,每一个工序都要用手工来做,特别是要做出又薄、又有弹性、又不破垛皮,再包上精美的内馅,蒸熟了马上涂上生油,洒上香菜,趁热点上佐料马上吃,这样的菜包粿才算是上品。

吃法

菜包粿蒸熟就可以吃,也可以蘸配料吃。或用油煎,又酥又韧,味美肉香,极其可口;或者直接由米浆和虾仁、肉丁、蔬菜等拌在一起,蒸一层,放一层,重叠而蒸,叫做重(叠)糕粿。吃时直切成一块块,佐以生油配料,又热又烫,鲜嫩甜滑,非常可口。而油炸粿、菜头丸一料,则以萝习丝、葱头或蒜头、虾仁、鱿丝,用米浆拌和,顾客来时,用一铁漏子盛着,放人油锅里炸,边炸边卖。蘸上酱醋,吃起来脆香酸甜,回味无穷,十分开胃。这些莱粿,因其制作精功,配料讲究,又好吃,又便宜,加上种类繁多,任君选择,很是招徕顾客。

发展

汕尾市到处都有做菜包粿,像陆丰马街的菜包粿每一出炉就会被抢一空,竹街的油煎菜包粿车水马龙。

由于在冬至节,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做菜包粿,菜包粿又称冬至粿。不过冬至节的“菜包粿”人们习惯称之为“冬节蛤”,虽然用料一样,但“冬节蛤”的外形近似北方的饺子,与一般的菜包粿外形显然不同。

在过去那个年代,只有在过年时,或者是有重要的客人到来时,人们才能吃到菜包粿,改革开放以后,海陆丰地区的许多特色小吃都成了商品小吃,但能够登上“大雅之堂”的,恐怕非菜包粿莫属。菜包粿可以做得很精、很细,也可以做得普普通通的,普通的到处都可以买到,一块钱可以买到三个,这些菜包粿一般都是半人工半机器做成的,垛皮和内馅都够粗糙,用料也相对便宜。

菜包粿不但是汕尾地区酒楼颇受欢迎的早茶茶点,而且还挤身于汕尾市区大酒店的食桌上。可见菜包粿在汕尾市地区的美食地位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侠岚第三季    下一篇 连云港站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