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剪纸
目录
福建剪纸是组成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一个部分。闽东的柘荣剪纸、闽南的漳浦剪纸与闽北的浦城剪纸是福建剪纸中较为突出的几个,各个地区的剪纸结合了各个地域的特色形成不同的风格,使中国传统剪纸更加丰富。浦城是福建省内地域位置比较特殊的一个地区,它位于福建省,浙江省和江西省这三省交界处,东边接壤浙江龙泉,西北方向接壤江西上饶。处于这样一个交通四通八达的位置,浦城自古以来人口流动就非常频繁,这样的地理环境为浦城剪纸的生发产生了必要条件。西晋时期,剪纸在中原士大夫阶层已经广泛流行开,随着士大夫由中原南迁,剪纸也随着士大夫的迁徙传入浦城;南北朝时期,纸张的使用已经普及,剪纸在民间渐成风气,浦城剪纸逐步发展;隋唐时期,浦城的经济日益繁荣,剪纸在各种民俗活动中的运用十分频繁。之后,浦城剪纸经历了宋、元、明、清几代的发展,技术日趋成熟,风格日趋鲜明,题材日趋丰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一派。
功能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必与其现实需要息息相关,那么古老的剪纸之所以能够在浦城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与它的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说刻刀与剪刀的创造发明为剪纸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条件,那么原始社会对生命和繁衍的崇拜就为剪纸的出现提供了文化条件。我国最早发现的剪纸出自于吐鲁番拉斯塔娜303号墓,这个来自1500年前的团花剪纸保存完好,中心莲蓬,八边对鹿的造型图案对称,线条流畅,莲蓬的图案极有可能反映墓主人信仰宗教的习俗。汉武帝曾作诗云:“是耶,是耶,立而望之,翩何姗姗来迟”,这句诗讲的就是剪纸招魂的故事。到了唐代,诗人杜甫云:“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更是对剪纸生命崇拜的功能有了明确的记载。在古人留存下来的诗句中不难看出剪纸生命崇拜的功能对人们的意义,人们将自己对生命和繁衍的崇拜寄托在这小小的纸片上的过程,实际上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对生命的渴望。在古时候,他们对疾病和灾难的抵抗力远远不如现在,于是他们将自己对生命和繁衍的渴望寄托于剪纸,希望剪纸能够抵御疾病与灾难。在浦城地区,人们也通过剪纸表达出对生命和繁衍的崇拜,他们剪彩为人,用于招魂或渡魂;他们剪出石榴,葡萄等图案,用于祈求繁衍;他们剪出凤求凰,蝶恋花等,用于表达嘉禾的愿望。不论这样的方式实际上是否能够消灾解难,心灵的慰藉已经产生。
隋唐时期,剪纸的功能就已经广泛流行开来,人们将剪纸运用在祭丧、婚喜与乔迁之礼上,直至今日,这样的习俗在浦城依然十分流行。
腊月烧年纸与祭社公是浦城地区两个较为突出的祭祀活动,这两个活动中剪纸的运用方法类似,这里以腊月烧年纸为例。每到除夕夜前,人们会在大厅里摆上香案,香案上放一对蜡烛,一个香炉,再将各式各样的贡品摆放在香案上。贡品的种类分为荤素两种,荤菜有猪肉、草鱼、公鸡等,素菜有黑木耳、豆芽、豆腐、笋片、香菇等。每家每户的贡品均不相同,相同的是贡品上均会放上剪纸。例如草鱼上会放上年年有余的“鱼”图案,公鸡上会放上“鸡”图案的剪纸,其他的贡品均会摆上一些形状与贡品相似,寓意为吉祥、如意、平安等吉祥话的剪纸图案。在烧年纸时,人们点燃一对蜡烛,家庭成员轮流到贡桌前点香祭拜,感谢诸神,祈祷新年愿望,之后才可以开始享用年夜饭。
在传统的婚礼习俗上,剪纸的运用更加广泛。在浦城地区,一场传统的婚礼习俗包括“说媒”、“见面”、“定亲”、“下聘礼”、“送亲”、“接亲”和“成亲”等环节。剪纸的运用从定亲开始一直到婚礼结束贯穿于整个婚礼之中。使用方法即各个使用的物件,不论是聘礼或陪嫁物品,均会附上剪纸花,剪纸花花样繁复到令人目瞪口呆。例如手镯要贴上“手镯花”,脸盆要贴上“脸盆花”,被子会放上“被子花”,一切婚礼上出现的用的,吃的,交通工具都会贴上剪纸,这样浩大的工程一般婚礼的双方会提前一个月开始筹备剪纸,他们召集家人或邻居一起,通过自己的手艺,将祝福融于剪纸之中,祈祷一对新人能够白头到老,百年好合。
其他场合使用剪纸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如孕妇生产时,娘家人会送“催生饭”,这碗祝福的催生饭上就放着剪纸;在亲朋好友乔迁时,人们会赠送象征节节高升的甘蔗,甘蔗上也会附上祝福的“甘蔗花”。虽然有一些的场合使用剪纸的程度已经被简化了,但是农村相当一部分地区还保留着使用剪纸的习惯,他们将美好的愿望剪进纸里,剪纸的礼仪功能也在他们的一刀一剪中传承下来。
剪纸是一项十分具有魅力的民间艺术,它既能够继承传统,也能够结合现代。随着生命和人们的视野不断拓宽,剪纸的花样不断推陈出新,剪纸由传递生命和繁衍崇拜渐渐走向了装饰审美的功能。剪纸在生活中的装饰十分普遍,取材也相当广泛,在浦城,大到马路上剪纸图案的中国结灯箱,小到窗上粘贴的窗花,我们的生活中几乎处处能够见到剪纸,剪纸也成为了我们装饰环境与美化生活的必需品。特别是由于现代工艺的发展,由剪纸衍生出来的装饰品层出不穷,从前我们需要自己动手剪出的窗花,现在便利商店里随时都可以买到,这些装饰用品的材料绝不仅限于纸,金箔,塑料,铁片,都成为创作的原材料,尽管原材料不同,这些装饰品的形式和题材都来源于剪纸,在不同的材料上运用剪纸的工艺手法,制作出来的装饰品具有更加实用的特点。
剪纸的装饰功能自然是不言而喻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剪纸名家的作品还具有收藏价值。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收藏的习惯,藏品是收藏家身份,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一张薄薄的纸片经过艺术家们一剪一刀的创作变成各式各样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被悬挂在艺术馆或展览馆里,参观的人们对这些精美的艺术赞叹不已。
剪纸作为一项古老的民俗还具有调节功能。首先,剪纸能够娱乐身心,剪纸作为一项娱乐活动在农村中十分流行,在浦城地区,我们称剪纸艺人为“剪花婆”或“剪花嫂”,他们在闲暇时会聚在一起一边谈天一边剪纸,学习新的花样或复习旧的图案。这样的活动即娱乐了身心,也促进了社区互动。其次,剪纸能够促进社区互动,一方面剪纸艺人们在剪纸的过程中增进了感情,另一方面,一些剪纸机构组织青少年参加剪纸活动也让剪纸将几代人联系在一起。最后,剪纸还有社区教育的功能。剪纸的图案花样繁复,题材也各不相同,有的以风景为题材;有的以历史故事为题材;有的以历史人物为题材。剪纸的艺人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总是通过聆听不同的题材来进行临摹或创作,这无形中丰富了剪纸艺人的知识与视野,影响着剪纸艺人的价值观。
1991 年浦城县富岭镇有15 位妇女的作品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首届民族民间剪纸大奖赛,这是建国后浦城剪纸首次参加全国性展览。而一个乡镇送展参展达15 幅也是少有的,由此可见,即使是在浦城剪纸使用与创作逐渐减少的年代,浦城民间还留存下来大量的传统花样,还有一批会剪花的民间艺人。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而后随着各种媒体报道的增多,浦城剪纸逐渐得到了省内外专家和各界的认知,也引起了浦城县委、政府的重视,相继采取了许多措施,诸如宣传报道、结集出书、举办大赛等。
近年来浦城县委、政府更加高度重视浦城民间剪纸的保护、研究、传承和发展,将其作为全县主要文化项目来抓,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于2003 年成立了浦城县民间剪纸协会,有骨干作者107 人参加,各乡(镇)、街道亦成立分会和兴趣小组;县文体局和文化馆制定了民间剪纸保护计划,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剪纸培训活动和展出活动,通过“艺术扶贫”工程在乡镇中建立了富岭、临江、永兴、莲塘等少儿剪纸培训基地,致力在青少年中普及剪纸知识,提高剪纸技艺,传承传统花样与风格;同时每年都举办剪纸大赛,通过大赛发现人才,创作佳作,扩大影响,提升整体水平;拨出专款,抽调人员专门从事浦城剪纸的保护、研究、传承和发展。目前,浦城有60 岁以上老艺人100 多人,中青年骨干剪手数百人,青少年剪纸爱好者2000 多人,形成了老中青梯队。每年举办一期培训班、一个大赛、一个展览已形成惯例,今年年底还将举办全省剪纸大赛。
当下,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喜爱,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得到应用,并在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在古城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07 年浦城剪纸被福建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浦城也于2008 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2009 年,福建省政府将浦城剪纸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朵民间艺术奇葩经过了千年的风风雨雨,终于顽强地绽放在古老的山城,并将继续影响着浦城的后人。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