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万学远

万学远湖北黄冈人,1941年1月出身,大学学历。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教师210教研组、团委副书记、上海市赴吉林知青慰问团延边分团安图组组长,赴江西知青慰问团赣州地区分团团长,上海交通大学政治部办公室秘书、上海交通大学210教研组党支部书记;共青团上海市委常委、学校部部长、秘书长、副书记,上海市青年联合会主席等职务。

目录

  • 出 生 地   湖北黄冈县
    万学远万学远
  • 国    籍   中国
  • 出生日期   1941年1月
  • 职    业   公务员、共产党人
  • 中 文 名   万学远
  • 民    族   汉族

基本内容

万学远,男,汉族,1941年1月出生,湖北黄冈人。

大学学历。1964年9月参加工作。196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燃气轮机系大学,同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教师210教研组、团委副书记、上海市赴吉林知青慰问团延边分团安图组组长,赴江西知青慰问团赣州地区分团团长,上海交通大学政治部办公室秘书、上海交通大学210教研组党支部书记;共青团上海市委常委、学校部部长、秘书长、副书记,上海市青年联合会主席;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1992年9月任浙江省副省长、1993年1月至1997年4月任省长、1993年12月至1997年4月任第九届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1997年4月任人事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兼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党组书记(正部长级)。1999年8月任第四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副主席。2006年9月29日,国家外专局召开干部大会,会议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外专局主要领导职务调整的决定:季允石同志接替万学远同志任人事部副部长、国家外专局局长、党组书记职务。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谈养老

政协中共界别的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人事部原副部长万学远用3个通俗的顺口溜谈老年人的养老健康。“咱们小组老同志比较多,我来开会前,听到了几个顺口溜,跟大家分享一下。”万学远乐呵呵地说,“活到六十岁,官大官小一个样,因为都退休了;到了七十岁,钱多钱少一个样,因为已经花不了多少钱了;到了八十岁,房大房小一个样,因为这时候基本都走不动了。”他的顺口溜引起会场一片笑声。万学远说,“我就建议老年人要做到5个要,一个要笑,一个要怒,一个要侃,一个要动,还有要俏。”万委员解释说,“怒不是说要老生气,而是不能生闷气。”

常委说太湖水

“我来说说 太湖水。”在十届政协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专题讨论会上,万学远常委这样的 开场白一下子就吸引了与会人员的注意。“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首歌今天在 无锡市民听来却别有一番滋味。5月29日,太湖 蓝藻大规模暴发造成近百万无锡市民 生活用水困难,再次敲响了太湖生态环境恶化的 警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1993年到1997年,万学远时任 浙江省省长,因此他对太湖治污有着深刻的体会。“这次污染事件既是天灾,更是人祸,危险的种子十几年前早已埋下。”他向在座的委员介绍了太湖治污的坎坷之路,太湖的 水污染起于上世纪80年代,是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负面产品,太湖治理的口号喊了十几年,污染情况却越来越严重。太湖首次大面积爆发蓝藻是在2001年,此后蓝藻污染年年暴发,但这次污染程度剧烈“事实上,太湖污染造成严重影响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就亲身经历过几件事。”万学远列举了太湖污染的几个事例:一是1991年,太湖首次爆发大规模水污染,当时上海以 黄浦江作为取水水源,由于太湖的污染导致 黄浦江水出现 异味,致使上海市经历了281天喝异味自来水的噩梦,最后上海 市花大价钱调整了自来水水源改为从 长江取水;二是1993年,由于 江苏吴江 盛泽镇大力发展印染业,大量未经处理的 工业污水顺流而下涌入 苏嘉运河,污水 臭不可闻,致使嘉兴北部 王江泾镇的渔民遭受了巨大损失。“太湖蓝藻暴发只是我国水污染形势严峻的一个缩影。”万学远常委话锋一转。他指出,“水污染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生存不能以失去理智为代价,经济发展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存,在我国目前资本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却难喝上干净的水,这样的发展显然与 科学发展还有相当距离!”说到这,万学远常委的语气显得非常沉重。“造成太湖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很重要的一个是排放门槛太低,达标的水也是劣5类水,还需要大量净水去稀释,现在太湖哪里还有净水?”万学远常委指出,必须制定更加严格的排污标准。万学远常委还提出,重发展轻保护的观念、流域涉及数省难以协调管理、地方保护等也是造成太湖水污染的重要原因。在他给出的建议里,他强调要尽快推行绿色 GDP制度。“在地方工作过的 同志都知道,经济发展指标是根硬鞭子,不改变现有的 考核体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的问题就不可能根本解决。” 全国政协常委 汪纪戎对万学远常委的建议表示认同。她告诉记者:“如果仍然执行现行的污染排放控制标准,即使实现了所有污染源的达标排放,也难以实现排放总量削减10%的目标和人们期待的 环境质量。因此必须抬高各类污染物排放的门槛,把 节能减排和辖区环境质量好转纳入政绩 考核的硬指标。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老莱子    下一篇 肖良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