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老莱子

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一约公元前479年),春秋晚期思想家,道教人物。楚国人(湖北荆门),出生于楚康王时期,卒于楚惠王时期,着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和老子与孔子一个时期。另:为中国民间传说中二十四孝人物之一。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莱子。道教,是中国的国粹,是在华夏本土萌生、成长起来的宗教,究其根源,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在荆沙古地域上生活的老莱子在道家形成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因为他的生活年代与老聃同时,其影响远大,堪称一代杰出的思想家。

目录

  • 中 文 名:   老莱子
    老莱子老莱子
  • 国    籍:   中国
  • 去世日期:   公元497年
  • 职    业:   学者 思想家
  • 代表作品:  《老莱子》

典故

二十四孝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老莱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 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着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

佚书

老莱子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邱也,召而来。」仲尼至。曰:「邱,去汝躬矜与汝容智,斯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而进乎?」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抑固窭邪,亡其略有弗及邪?及惠以欢而骜,终身之丑,中民之行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若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庄子.外物篇》)

子思见老莱子,老莱子闻穆公将相子思。老莱子曰:「若子事君,将何以为乎?」子思曰:「顺吾性情,以道辅之,无死亡焉。」老莱子曰:「不可顺子之性也,子性刚而傲,不肖又且无所死亡,非人臣也。」子思曰:「不肖固人之所傲也。事君,道行言听,何所死亡。道不行,言不听,则亦不能事君,所谓无死亡也。」老莱子曰:「齿坚易蔽,舌柔常存。」子思曰:「吾不能为舌,故不能事君。」(《孔丛子.抗志篇》。《战国策》或谓齐黄曰:公不闻老莱子之教孔子事君乎?示之以齿之坚也,六十而尽相靡也。)

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同归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尸子》引《老莱子》)

老莱子曰:「鸟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皇甫谧《高士传》)

附录

孔子曰:「德恭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在尤之外,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乐也,盖老莱子之行也。」(《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篇》,《史记》索隐引有国无道二句。)

老莱子者,亦楚人也,着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修道家之用,修道而养寿也。(《史记.老子列传》)

老莱子,古之寿者。(刘向《说苑别录》)

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作婴儿自娱,着五采斒斓衣裳,取桨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鶵鸟于亲侧。(《后汉书》注引《列女传》)

老莱子者,楚公室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蓬蒿为室,枝杖于床,饮水食菽,垦山播种。人或言于楚王,王于是驾至莱子之门,莱子方织畚。王曰:「守国之政,孤愿烦先生。」老莱子曰:「诺。」王去,其妻樵还,曰:「子许之乎?」老莱子曰:「然。」妻曰:「妾闻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而鞭棰;可拟以官禄者,可随而鈇钺,妾不能为人所制者。」妻投其畚而去,老莱子亦随其妻,至于河南,以莱子为老莱子,人莫知其所终也。(皇甫谧《高士传》)

人物考证

这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考证春秋时期隐居楚国蒙山(今湖北省荆门市象山)的伟大思想家、道学先祖老莱子(或曰老子)生平及其隐迹的学术论稿,全文12万余字,发表于湖北省荆门市文化期刊2010年8月《荆楚风》增刊上上。

老莱子老莱子

作者李林林(笔名楚木)立足于原始文献和考古资料,结合春秋时代的社会环境与地理条件,吸纳各家争鸣的合理观点,对悬疑千古的老莱子(老子)“生、名、籍、学、仕、着、隐”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得出了较为独到的论证,即:老莱子(老子)生于约公元前571——公元前556年之间,原籍为宋国相县厉乡曲仁里;姓老,名耳,字聃;成年后出仕周都洛阳守藏室史,号伯阳,官称老阳子,后因周王室变乱去职归乡,改姓李,南下迁隐途中始作不朽巨着《道德经》或《老子》;老年时隐居楚国蒙山侍养父母,号“莱”或人称“老莱子”,被推崇为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现荆门象山存有老莱子隐居时的“老莱山庄”、“孝隐亭”等诸多遗迹、遗碑及民间传说;古文献中“老莱子言说”及“斑衣娱亲”、“孔子拜访”“不朝楚王”等民间故事,是荆楚地区极为难得的先秦重要思想文化遗产。

史料记载,老莱子陨于江南,墓葬于原湘潭县良图塅,现株洲市荷塘区宋家桥株洲车辆厂内,时代久远,流传有序。

问题考证

《庄子·外物篇》有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一段,其一百八十三字。庄子书上,凡老子皆称老聃,而此处不称老聃,可知老莱子另是一人。

《战国策·齐策》引道德经第三十九章,《魏策》引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皆称 “老子曰”;但《楚策》引老莱子语,不称“老子曰”,可知老莱子不是老子。

《汉书·艺文志》: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注,姓李,名耳”;又:“老莱子十六篇,注,楚人,与孔子同时”,分明不是一个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则老莱子”,可见司马迁早已认为是两个人。

《史记·老子本传》: “老子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又言:“老莱子亦楚人也,着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可见书非一种,人非一人,显然有区别。

文学形象

稀世的故事,史诗的品质,思想的风范,文学的玄谜。

《老莱子新传奇》是源于荆楚历史文化的中国第一部关于老莱子的文学传记作品,作者楚木,于2011年在长江出版集团“现在网”上发表,受到读者欢迎和好评。

全着共分五卷:

老莱子老莱子

第一卷《赖乡胭玉情》,叙述了老莱子的身世,从小好学,与恋人赖胭、子玉的神奇初遇以及“三小无猜”的美好情谊;同时以一个少年儿童的目光,展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对一个平民家庭的残酷毁灭过程。

第二卷《洛都宫阙血》,描写了青年老莱子为寻求天下和平之道到洛阳周都深造、入仕的复杂经历,表现了其对周王朝的深刻审视与自我觉醒,挖掘出血腥宫廷为争权夺利相互杀戮的阴暗轨迹,并细致地描写了老莱子参与“景王变法”遭受挫折,后随“王子朝之乱”护籍奔楚的烽烟历程。

第三卷《家国离乱泪》,讲述了本欲归乡事教、敬养父母的老莱子,却因参与“护籍奔楚”的特殊身份,受到宋国上层权贵的迫害,妻子赖胭遇难,最后被迫改姓逃离家园,流离颠沛,在至楚国城父关口时写下了千古名着《老子》“甲”。

第四卷《蒙山天地心》,反映了老莱子在隐居楚国郢郊时留下“斑衣娱亲”的孝敬故事,但遭楚公室“白公之乱”居地被毁,从而避乱荆门蒙山(今象)脚下,

过着“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杖木为床,蓍艾为席,葅芰为食,垦山播种五谷”的隐逸的生活。在此期间,进一步深化了对天地人的认识与思考,写下道着“十五篇”,亦称《老子》“乙”、“丙”及《太一生水》。其着流传后,楚惠王亲访,临恳请参政,因“不能为人所制” 而留下所着赠予惠王后再次迁移,最后“渡江而逝”。楚惠王得老莱子全部着述后悉心学习,力精图治,且传教于王子王孙,使已渐衰落的楚国在战国时期仍繁盛一时,优质的楚国文化进一步孕育形成、传世千年。

第五卷《谁解古今谜》,为尾卷。公元1993年10月,在原楚都纪郢近郊的荆门郭店村,写有”东宫之师”的战国楚墓里《老子》“甲”、“乙”、“丙” 以及《太一生水》被整体发现,举世震惊,其历史悬疑正在逐步破解。

该着文笔抒情,尊重史实,并在写作中巧妙地融入荆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与《诗经》两大先秦文化元素,真实地把人带入了春秋时期的生活情境与人文氛围中。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戎昱    下一篇 万学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