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观音寺
目录
铜观音寺,原名光福讲寺,始建于梁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曾作为高僧讲经授道之所,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因寺内原供奉有铜观音像,又名铜观音寺。坐落于苏州吴中区光福镇龟山南麓下街。目前,保留的建筑有大殿、西方殿、寺桥及光福塔。寺前跨河而建的寺桥十分古朴。背靠龟山,山顶建有梁代七层舍利塔,山门前有唐代陀罗尼经幢一对,寺桥以武康石凿成,为宋古代建筑。殿前植明代古樟,寺内古铜观音圣像,为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出土文物。现铜观音寺、光福塔和寺前石梁桥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吴地最古老的寺院,它与寺前宋代的石桥,寺后山顶光福古塔,寺院内廊壁古香古色的碑碣古刻都已经成为苏州重要的珍贵文物瑰宝。
光福寺的前身是私家住宅,系黄门侍郎(侍从皇帝、传达诏命要职)顾野王舍宅为寺。唐代武则天当政时期(685-704年)改为光福寺,香火十分鼎盛。宋代康定元年6月(1040年),有位村民在光福寺旁取土,挖得铜观音一尊,随即敬赠给光福寺。由此轰动了吴郡各地,朝拜佛教徒络绎不绝,人流如海,人们改称光福寺为铜观音寺。惜几经废兴,现存大雄宝殿、西方殿都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修建,由于朝代更替,战争频繁,在解放以后铜观音寺内仅存了唐朝方塔、宋元碑刻以及清代的大雄宝殿等古建筑,整个铜观音寺非常破败。
1994年落实宗教政策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铜观音寺已先后重建修复了观音殿、藏经楼、大雄宝殿等多处文物古迹。在铜观音寺慧通法师住持的努力下,又完成钟鼓楼的修复工程。 唐代铜观音寺内这尊古铜观音像高约一米,体态丰腴,慈眉善目,头戴华锦,身佩玑珠,双足裸露,轻踩莲花宝座,神情自然。左手下垂,掌心向外,五指自然微弯,称为“与愿印”、“如愿印”、或“施与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自然屈臂略上伸齐肩,掌心向外,称为“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而使其安心。
因寺内原供奉有铜观音像,又名铜观音寺。
铜观音寺前有一座跨河而建的五代梁式古代石桥,即光福寺桥,亦称天寺桥、香花桥。寺桥十分古朴。桥长16.1米,宽3.05米,梁式,两侧沿口为武康石质,雕凿着双龙戏珠,万字纹饰,琢工精良,为宋代旧物。石桥的图案、锁口石、压顶石均以武康石凿成,因此弹击有声,铿锵作响,当地老百姓称它为琵琶桥。桥梁石雕图案,古朴遒劲,造型优美,线条流畅。
可惜年久失修,图案剥蚀严重,桥梁石断裂受损,压顶石仅存三四段,古石桥已岌岌可危。铜观音寺大雄宝殿左侧辟有碑廊,内有珍贵古、近代石碑数块。宋代古碑有元绍初年尚书礼部记事碑、嘉熙二年公据纪要等;元代有皇帝圣旨文榜免役碑、大德三年(1299年)平江总督祈请观音感雨碑、至正大事记残碑、明况钟碑等。其中1934年湖南湘乡张默君《观梅诗碑》,存铜观音寺西方殿廊壁。孙中山先生誉称为“青年有为的女同志”的张默君(1882-1965),是位出色的妇女活动家、教育家、诗人、书法家。张默君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随父张纯参加苏州光复之役,并在苏州负责出版江苏的《大汉报》,组织"神州妇女会",创办《神州日报》。
1918至1920年去美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国后在苏州出任江苏第一女师校长,与章太炎、李根源等革命人士一起赋诗、题字、作画。张默君在1965年逝世于台湾。有《默君诗存》、《百华草堂诗》、《红玉百云山馆词》、《玉尺楼诗》等传世。张默君在铜观音寺《观梅诗碑》上运用章草体题写两首七言律诗,热情歌颂了光福景区,赞美了光福的山水景色:“山深苔静无人见,落尽高花有好枝”;诗中又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漫对青梅怨暮迟,花魂犹共古魂欹”。
重放光彩的光福古塔
光福寺塔,建于梁朝大同年间(535-546 年),本名舍利佛塔,据传塔内原收藏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和光福寺开山祖师悟彻和尚的舍利。光福寺塔在唐代会昌末年(846年)塔毁于火。咸通年间(860至874)由铜观音寺的方丈四处化缘筹资重建。塔檐木早毁于清代嘉庆年间雷击大火。后又屡经毁修,久历沦桑,饱受风雨剥蚀。
1999年,江苏省、苏州市、区各级政府规划投资100万元,再次重修,整饬一新。塔矗立在寺后龟山之巅,塔为四面七级,高27.95米,平面呈正方形,为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佛塔。底层西北面设券门,二层以上四面置壶门,各层门内壁左右置佛龛,陈列佛像49尊。塔的顶部设有方形、圆形、八角形等各不相同的藻井。各层置腰檐平座,做法简洁朴素。塔底层设迥廊,各层均按有楼板,可拾级而上。
该塔外观古朴。由于位置得当,加上周围景物衬托,颇有“不在画中已入画”的意境。若登塔顶,放眼天平、灵岩诸山,仿佛近在咫尺。登塔眺望,远山峰峦连绵,东西崦湖交相辉映。值得一提的,明代苏州文人、“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多次登上光福寺塔,写了《登光福塔》一诗,生动地描述了登塔赏览风光:“山围水抱开农桑,乐土风光真画里”。结尾又深表感慨:“三年潢潦(积水成涝)我无家,恨不携书亦居此”。
1999年,龟山开辟以光福寺塔为主景的塔山公园。园内辟有樟树园、梅林、中日友好樱花园。光福寺塔东侧有墨泉,又称墨沼,相传南北朝苏州文人《玉篇》作者顾野王在此著书时沼中冼砚。光福寺、光福寺塔与光福寺前宋代石桥于1995年4月19日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则徐题“惠庇民天”匾额。
这尊铜观音像流传着与况钟、林则徐有关的传奇传说。明宣德五年(1430年),苏州知府况钟率众施财修葺光福寺殿宇。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秋雨连绵,大水成灾,铜观音像抬入城内祈晴。不久即雨过天晴,老百姓感恩不尽。
时任巡抚的林则徐,特向朝廷奏请重建铜观音寺。由于铜观音神通灵验,三年后,道光帝敕赐“慈云护佑”匾额,旁悬林则徐题“惠庇民天”匾额,布政使陈銮题“慈庇下民”匾额。林则徐所题楹联中上联为:“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肠而肠,祝率土丰穰,长使众生蒙乐利”。楹联中再次赞扬了铜观音为民造福的功绩,因此铜观音寺身价倍增,邻近老百姓都把这尊铜观音看作救苦救难的菩萨。如今铜观音左右两侧陈列着众佛教信徒捐赠的玉石、青瓷、红木等观音雕像各8尊,造型各异,慈祥和蔼,不失为佛像的艺术佳作。
光福寺、光福寺塔与光福寺前宋代石桥于1995年4月19日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