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建筑技艺
目录
所属地区: 安徽 · 黄山 · 徽州区文化遗产名称:徽州建筑技艺
遗产编号:Ⅷ—12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黄山市
遗产级别: 省
徽州建筑是积淀了两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朽丰碑,而徽州建筑传统技艺是铸就丰碑的关键所在。徽州建筑传统技艺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技艺,融合了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与艺术成分,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是其他门类的技艺不可替代和比拟的,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徽州建筑传统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那时流行的还是一种“穿斗式”建筑,发展到宋朝时,建筑技艺已发生了明显变化,融“穿斗式”与“抬梁式”于一体,建筑技艺有了较大的提升。到了明代形成了内设“天井”三间五架这种模式的建筑格局,并基本形成固定模式,徽州建筑传统技艺也基本趋于稳定,并按照以师带徒、口传手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徽州建筑传统技艺基本程序如下:
石匠施工程序:挖脚——采石——砌石基——制做安装细料等。
木匠施工程序:出山料——起工架马——画墨接——排料——竖屋请梁——理柱等。
砖匠施工程序:拌制灰泥——砌筑——抹灰——地面施工——屋面铺砖、盖瓦等。
徽州木雕、砖雕、石雕是徽州古建筑中的最精华的部分,彩画艺术也被很好地应用到了徽州建筑上面。
改革开放以后,建筑遗产资源受到了重视和保护。一批古建公司相继成立。一批民间老艺人被重新组织起来,并开始收徒传艺,徽州建筑传统技艺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黄山市行政区域的主体是古徽州。黄山市及周边地区因为皖南山区地理环境的地域内,普遍流传着徽州建筑传统技艺。因此,传统建筑的风貌,大体趋同。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介于东经117°12′-118°53′,与北纬29°24′-30°31′之间,分别与宣城市的绩溪、旌德、泾县,池州市的青阳、石台、东至县,江西省景德镇市、婺源县,浙江省的开化、淳安、临安县交界。
全市总面积9807半万公里。黄山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境内山峦重叠,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环境优美,物产众多,是一座新兴的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国际旅游城市。
徽州匠师分布各县,以师带徒、代代相传。较有名气者有:
砖匠帮——歙县绵潭坑方永祥、祖孙四代为砖匠。歙县上丰汪灶武、三代砖匠。歙县棉溪江淦根三代砖匠。(散落各村的名师)
木匠帮——以婺源县“浮梁帮”为佳、祁门古戏台、祠堂大木雕多出自他们之手。(歙县也有不少名师)
石匠帮——歙县街口区“大洲源帮’势力强。休宁“石雕”匠师也很多、很有技能。
窑匠——窑匠“把火师傅”属歙县白扬一带名师多。还有砖雕塑工艺、脊兽、鳌鱼等制品也多出自他们之手。
各县也都筹建了古建筑机构。歙县古建公司起步较早,已见成效,集中招聘了一部分民间老艺师,发挥特技优势,他们的业务涉及省内外,并走出了国门。
追溯徽州建筑史,自秦置黟、歙两县。其山民始愿而朴,栖身于“干拦式”巢居。受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水上村落“穿斗式”影响,建筑构架由“穿斗式”萌芽、雏形,至定型的历史进化。又自秦汉后北方大批汉人流徙南迁,历经“晋宋两南渡”,特别南宋江山偏安江佐(今杭州临安)等历史演变,徽地“汉化”文风盛起,建筑技艺也受其影响、南北做法相承,融“穿斗式”与“抬梁式”于一体。
到了明代民居格局基本定型,形成以内设“天井”,三间五架“程式化”格局。这种程式化模式并深深的印在工匠的脑海里,无须图纸,只靠口传身授传教给徒弟,并一代代传承下来。这种建筑格局的形成,也取决于明代官方制度,家庭成员结构与风水影响。《明史·舆服志》载:“王候之宅称府,官员之宅称第,庶民之宅称庐”。明代建筑等级森严,并规定“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准施斗拱”。因此平面布局比较规则,面阔只限三间,明间厅堂,次间卧室。又因子孙延绵家庭成员结构变革,以内设“天井”一进进向纵深方向“程式化”发展。依天井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为“凹”字形,(徽称明三间),一进门为靠壁天井,三间朝天井露明,一厅两卧两层楼阁,楼梯设在厅堂大师壁后。
第二种为“回”形(徽称前后厅)此宅门与客厅中隔一天井、前后相对,四合式组合。两厢连廊贯通,楼梯设在廊内或太师壁后。楼上围天井一周装有飞来椅(美人靠)雕栏。
第三种为“H”形,(徽称三间两进堂),即前后沿各一靠壁天井,脊柱设在中缝上,两厅合一屋脊,亦称一脊翻两堂,内设两楼梯于连廊内。
第四种为“目”形,(徽称两进堂),组合形式为两进两天井。也有以通进深方向,两厢对称程式化多单元延伸成多进堂。
大门位置多开在中轴线正对厅堂位置,亦有与村落巷道联络方便开在两侧,还有受“风水”影响开成斜向。为使室内空气流通、形成穿堂风,中轴线以主导风向顺前就后地坪一进高一进向后增高,徽称“步步高升”。
民居按徽俗内涵,技术原则,采用梁枋纵横木构架,组成各种功能完善的立体空间。以大堂屋,小卧室的格局,满足人们生活起居使用之需,并形成一种互为补充,融为一体的空间艺术。
①门厅:迈进大门的空间部位称门厅。它由大门、屏风(中门)与天井有机结合在一起。中门平时紧闭,只走耳门,遇贵客高朋才打开中门迎接。因厅堂与大门贯通。设中门遮挡厅堂内主人活动其私密性,这也体现徽州人的儒雅风味。
②天井:究其宅内设天井之由:因“徽州地窄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往往仰给四方”。徽人常出外经商,即使务农者农闲时也常外出打工,很少在家。家中只留妇孺老少,为防盗、防火,民宅多以高墙封闭,很少开窗或只在楼上开尺宽瞭望小窗。就靠内设天井采光通风。
天井布局随面阔方向呈长方形,伸到两卧室的窗中线,长宽比约5:1。这种天井的采光效果与北京四合院天井不同。北京天井面积大、光线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舒适之感。天井是厅堂空间的扩充,厅堂向天井一面都不设门,在太师壁处能望到“一线天”。可“晨淋朝霞,夜观星斗”。古徽风水歌中道:“何知人家有福份。三阳开泰直射中,何知人家得长寿,迎天浴日无忧愁。”
由于宅内上下厅及连廊都围天井布局,其屋面雨水都从四方流入天井明塘内,称“四水旺堂”。徽商谓之“聚财气”,肥水不外流,故有天井屋称“聚财屋”。并利用天井透进光照和蓄积的雨水,盆载花卉,聚水养鱼,以备防火。
③厅堂:民居明间为厅堂,由于在厅堂内活动比较频繁,所以厅堂是居宅中主体建筑与内宅联系方便的中心部位。《释名》曰:“厅,听事也,堂者当事也”。古徽民居之厅堂也有雷同之处,作为迎宾会友,练艺读书晏乐的活动场所。
厅堂体量比较高大宏敞,厅内三面装有“门”形木鼓门或板壁。中间称太师壁,这是北方少见之做法。厅内陈设富丽豪华,以供陈列鉴赏而布置。如太师壁处上挂匾额,匾下挂宗庸(容)祖宗肖像。太师壁前摆长条卡画桌,桌上陈设长鸣钟(谐音:长命终),置东瓶西镜(谐音:终身平静)。还有八仙桌、太师椅、家具多为楠木、红木等高贵木材制作而成、古色古香。这些家具既是日用品、又是艺术品。两边板壁上挂字画、柱上还有泥金木对联,其内容或言志、或抒情,贯穿对家庭的赞颂,自勉对后代的启迪。如古黟“桃花园里人家”中挂的楹联有:“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含义深刻,给厅堂添色增辉。
④楼厅:民宅多为两层,偶有三层,楼层与底层平面布局基本重复对称,徽称“重屋”。因江南水乡雨量充沛、气候潮湿、古徽人有住楼上的习俗,把楼厅亦作为主要活动场所。在明初楼层高于底层。为使楼厅内活动方便,采用“跑马楼”形式,用“穿廊过厅”的做法。天井两侧设回廊阁道,连廊多做成“暖廊”,靠天井一面有隔扇,冬可避风保暖,夏季四季洞开,凉风飒爽。也有做成“半廊”,在柱间天井一面安半截拦杆或拦板,另一面是墙顶这一虚一实显得活泼风趣。
徽州古代工匠以砖、木、石、铁、窑五色匠人组成“徽州帮”。徽州营造业离不开这五种工匠。
①铁匠:知铁匠铺,打造各种古建筑所用的半成品构件及匠师所用的各种工具。
②窑:指两种窑场,一种是烧制砖瓦的小土窑;另一种是烧制石灰的灰窑。
铁、窑两种工匠以各自生产的半成品,提供建房之须,砖、木、石三种匠师专管营造施工。民居建造前先由房主(东家)找来砖木石把作师傅磋商(称会墨)。选定房屋格局式样,定下尺寸,而后各班工匠“进东”(东家作坊)。按拟定式样互相配合施工。现将石、木、砖匠师按施工顺利分述如一下:
1.石匠活施工程序:挖脚——采石——砌石基——制安细料等工序。
①挖脚:营造房屋首重基础坚固,下基础前必须放线挖土,谓之挖屋脚。屋脚须挖至老土,因徽州山区地质复杂若屋脚挖不到实土层,古代采用打松木桩(千年桩)处理、桩摆布为梅花形,即五个一组。
②采石:基础用料就地取材,徽州山区各村附近皆有石场开采石料。采石时先取细石料,即门框料、转角石、踏步垂带等石料,其次取出面石(即压拦石、围裙石等),剩下块石与边脚料做为土层内基础之用料,但各种石材用量须按房格基槽选定。
③砌石基:外围护墙四周部位砌成条形基础。但在四周沿柱脚处条基局部加宽来承重柱,内构架柱脚做独立蹲基负重。
天井底下也随基础同时做好排水沟(明塘坑),同时以利施工时将水排出屋外。基础砌筑时土内部位多用块石干砌法,但须皮皮搭接垫实。砌出土面(室外地坪以上)砌条石,称绞脚石。条石只打荒(打面),打面有麻点与条纹两种打法。基顶面铺一层压拦石与室内地坪平。为墙身防潮四周墙脚安墙裙石(围裙石)。内柱脚安石磉(柱础)。
④石门框:大门框用青石制成,由门踏底、门槛,两根石柱门岩头组成。门前陪衬台阶,垂带或坤狮,还摆石鼓、抱鼓石、上马石等。这与门项部砖雕飞檐门楼起着上下衬托的装饰作用。
细石料安装对用桐油灰坐缝、金属片(旧锅铁)楔实。细石料制作工序:其一打剥,用蛮凿打出粗坯,其二粗博:用尖凿尖细;其三粗平:用扁铲铲平;其四编棱:即勒口楼角线;其五督细:用斫斧斩细;其六磨光、打蜡。
2.木匠活:按徽俗匠作程序分述如下(大木构架与小木装饰)。
①出山料:由木工入山依据屋架质量选料号树、砍树。
②起工驾马:即择吉日开工,先做三脚木马,将明间大梁(正梁)放置在木马上,按文东(根部)武西(稍头)搁放,并制作。
③画墨接榫:为安装屋架时有条不紊,必须先将各构件画墨线号字,并做好接榫方式及各部尺寸。(各构件定尺寸略)
④排列(料):在纵深同一轴线的构架称列(吴语称贴),构架制作完毕,按各列进行试装称排列。之开间屋为四列组合。
⑤竖屋请梁:选择吉日,木、砖、石、普工配合进行竖屋架。请梁:安装正梁时〔东家〕图吉利举行“请梁”仪式。
⑥理柱:在砌墙前,构架柱按中心墨挂线,一一较正称理柱。.外檐柱略有侧脚(撇脚)。整幢构架较正好后并用戗杆加固。
3.砖匠活:
①墙坦的种类:位于山面称山墙,前后沿墙、天井两边塞口墙,院墙等。由于砖的规格不一,组砌方法也不同,常见有半砖墙(单墙)、斗墙、有干斗与湿斗墙做法,用墙石土填充者徽称“灌斗墙”。砌一扁一站砖谓“官盒墙”,还有鸳鸯墙,用于梁柱旮旯之间的编苇灰泥墙,《营造法式》称“编竹造”。
防火墙、山墙为防风防火之须,山墙顶部按屋面坡度砌成高出屋面如阶梯形墙垣(屏风墙),屏风步数有三山、五山等。顶部挑三道压顶砖、上覆以勾滴瓦脊、两端梁头设有“印斗式”与“雀尾式”座头,也有采用兽吻(鸡吻)等。
②灰泥拌制:一般做过酱泥,用干石灰粉拌制而成。
③砌筑:砖匠外墙操作谓:“砌墙到顶”、“粉灰落地”。架随墙升、灰降。也就是说没有专业的架子工,是由砖工随砌墙升高,粉灰降低的同时而搭拆架子。
砌筑准备工作:砖浸水润湿——四角挂线定位、一一摆砖组砌一般三皮一带线,分段流水砌筑。为使墙体与木构作依附牵固,采用撑柱、撑枋、带木牵(竖牵、扁牵),带铁牵之方法。
④粉灰:抹灰操作方法,有水刷面,抹光面两种做法。水刷面:即灰膏粉上墙后用笋壳刷刷出细细纹。抹光面(抹夹灰)用灰夹子(铁抹子)反复压光。
⑤地面做法:有三合土打光地面、用于厅堂部位。也有用大方砖墁地不、桐油灰嵌缝地面。卧室内多用木地板铺地,天井内因受雨雪侵蚀,采用石板铺地。
⑥屋面:在木屋椽上铺望砖、上覆以小青瓦。盖瓦一般为露三搭七的搭接长度,脊顶多为竖砌站瓦做法。
徽州三雕艺术作品有化砖、木、石头粗犷材质所做巧雕饰鬼斧神工。寓教育而灿烂文明、聚艺术而雅俗共赏。明清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这些闻名于世的艺术奇品的作者就是徽州工匠。
1.砖雕工艺:
砖雕重点作为外墙装饰,如门楼、门罩、墙门、景窗、照壁、墀头等。门楼造形多样:有垂花门楼、字匾门楼、四柱牌楼等数种。照壁有一字形、八字形等。门楼与照壁顶部覆盖勾滴小青瓦、鱼吻戗角,有三飞砖与牌科(斗拱)两种。即在三、五路挑沿线下安装斗拱、额枋、花版等装饰件。这些砖雕组合有致,既丰富墙面,又增添了立体效果。“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典雅华丽,令人瞩目。砖雕工序:由放样开料——选料——磨砖——切缝起线——雕刻——安装——修补。
①放样开料:即雕刻物的造型确定后放样,按各部件出尺棒、做样板,开出所须材料用量。②选料:选砖的规格、颜色一致、无缺角、声音清脆。③磨砖:即将砖面磨平,边拐磨直,用小曲尺检查。④切缝起线:即素平部位采用切缝起线槽、再用桐油灰嵌成白线。⑤雕刻:第一道工序为“打坯”:即创作构思构图过程,一般由富有经验的师傅操作。第二道工序“出细”,即精雕细刻过程,就各部位的大轮廓进行精心刻划。强调层次分明,立体感强。为达到这一艺术效果,因砖的幅面不大,可以从侧面进刀镂空背部,安装时再用镶边来弥补刀凿痕迹。⑥安装:俗话:“三分雕七分装”,安装是保证质量的一关。凸出墙外的构件要用铁攀钩、木牵单等加固,安装各部位要准确。⑦修补:即补损与清理,将破损部位修补完善,并清理干净。
2.木雕工艺:
木雕明代以前以构件实用为主,采用适当的纹样刻画。尔后木雕逐渐细腻,分大木雕与小木雕二类。大木雕指构架上的梁枋华板,雀替等施以雕刻。婺源汪口村俞氏宗祠清中叶建,整个大木构架所有看面无木不雕。由前门至后寝一千多幅图案构思不雷同,真乃身怀绝技,据说是出自江西“浮梁帮”匠师之手。
小木雕(细木雕)指内檐隔扇门、格子窗、勾拦,特别是天井一周拦板连飞来椅〔美人靠)是匠师大显身手的地方。其雕刻富丽豪华,使人赏心悦目。黟县庐村木雕楼雕刻最佳,连格子门中间一块小小腰板雕一故事并达七、八层次。细木雕包括家具的花饰雕刻,还与其他工艺结合起来。如嵌贴翡翠、玉石、螺细、象牙之类,使小木雕更为锦上添花。
3.石雕工艺:
石雕多施于民居门框、踏步、垂带、坤狮。还有石桥勾栏,更有那号称石雕瑰宝的石牌坊。如全国独一无二的歙县“许国牌坊”,黟县西递“胶州刺史”坊,槐塘村“龙兴独对坊”等,其雕刻精美华丽,造型奇突。石雕步骤是根据所雕形象先作初步切面处理再撇出粗坯,后精心雕琢。雕刻时都是只减无增,一刀雕错,前功尽弃,徽匠树立了“细节决定成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石雕与木材材质韵味不同,其力度不凡、动势不俗。虽不如木雕作品之“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却内在有无穷魅力。因石材浑厚粗犷,经遒劲刀法磨砺,以造型凝练的点、线、面雄浑组合,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4.彩画艺术:
在淡装素雅的白灰墙上配上门罩、窗眉、绘上彩画,使建筑物更加神韵。徽州民居彩画有独特的地方风格,有别于北京的“殿式”、“苏式”、彩画、大红大绿油漆、描金填彩、庄严雄伟。
而徽州民居彩画的格式与构图都很灵活,画面以“线法”勾勒,“落墨法”填彩,色彩素雅,同中国画的工笔与写意画技法。徽州民居彩画有室内与室外两类。室内主要在楼板底(天花板〕之画,称“平窨藻井”(西递民居内常见)。还有在木构架梁枋上画“包袱锦彩画”(呈坎宝纶阁,许村大观亭)内可见。室内彩画多采用先画在宣纸上后装裱到天花板上之工艺,也有用油漆直接画在木材面上。
室外彩画:主要式样有门楣画、窗眉画、屋角墙头花及轮廓墨线等。室外彩画涂了轮廓墨线比较传统,其它彩画由于清末经济衰落、砖雕部分以彩画取而代之。门媚画还是采用三枋格局,有字匾式、垂花柱式、手卷式等。窗眉画有一字眉、人字眉、半月眉、半圆眉等千姿百态。墙头花即在风火墙头部位配画、有斗式(文式)、雀尾式(武式)座头。轮廓墨线:即在挑沿砖下刷假砖梁板、弹老墨、子墨两道墨线。把整个房子打成一个整齐美观的房格,显示建筑轮廓清晰造型坚实,细部丰富给人一种舒美感。
5. 姐妹艺术影响:
三雕艺术表现手法不是孤立存在,都渗透徽州文化各方面一的影响痕迹。明代以前风格趋于简朴雅素,手法较单纯,强调对称,不注重透视。清代“三雕”风俗较细腻繁杂,内容上注重情节性,构图重视变化。浮雕层次加深,章法布局吸取了绘画中立轴式、扇面、手卷等表现手法。这一演变过程与当时新安画学发展息息相关,徽派版画的蓬勃兴起,影响到期能工巧匠精心营造民居设计和三雕水平,三雕艺术在构思上均在徽州文化姐妹技术中找到痕迹和共同语言。
木匠工具:
锯:框锯、拉板锯、龙锯、大刀锯、小搜锯、(锉、拨锯、路卡)。
刨:长细刨、中粗刨、划刨、圆底轴刨、起线刨(刨刃多种、方圆凹线等)。创夹(班母、班妻)。
凿:手工凿(1-7分宽)、凹圆凿、铲刀、雕凿(三角龙须等形状)、刮刀、手车钻、手摇钻、锛、钉锤、斧子(中钢斧、边钢斧)、钢丝锯。
尺子:木折尺、五尺杆、大小曲尺、活动夹墨尺、墨斗、划线竹笔。
砖工工具:
砖刀:开缝砖刀、砌墙线、蓖卡子、线锤、
尺子:折尺、丈杆、小曲尺、竹撞棒、靠线板。灰抹子(铁灰夹)、竹壳刷子、灰板、模板、雕刻凿(各种型号)、钻眼凿、方木锤(硬木、枣木制)、锯片、泥桶。
石匠工具:
长短炮钎(六棱钢)、挠棍、抬石杠、索绳、大磅锤、手钢锤、开石铁楔(尖楔、扁楔)、铲、尖凿、扁凿、各式雕凿、剁斧(线斧、麻点斧)、墨斗、尺杆、线锤、平水竹浆。
传形谱系,匠事口诀:
民间匠师技艺以口传身授,虽无文本。但也留下一些匠师匠事口诀:如大屋顶屋面水法(营造法称举折)五架梁水法口诀:沿四、金五、脊七。一步步往上提。七架梁水法口诀:沿三、前金四、金五、后金六、脊七、(曲线)亭子屋面口诀:沿三、金五、腰七、脊九、(抛物线)硬山屋面口诀:统高为“五分水”、由底到顶成直线。五架梁水法即沿口进深至沿柱为一半,(水平尺寸)、屋面坡度沿柱抬高0.4M(沿四)、又沿柱至金柱间距一米(水平尺寸)、金柱提高0.5米(金五)。再由金柱至脊柱间距一米(水平尺寸)、脊柱提高0.7米(脊七)。其他屋面水法提浅以此类推。
木工划墨线口诀: 画线仔细避差错,正确使用正误号 保留为正打“×”,画错之线打“3”号
天井定位尺寸口诀: 天井面阔超厅堂,五比一定进深长。两厢留道二尺半,四周沿出照厅算。
以上指上下厅、两厢连廊、中间天井的定位。靠壁天井、按塞口墙定位。(不在此例)
明代:柱按柱经1/10-1/12定层高,明间大梁(柁梁)按1/10-1/12梁高定宽度,其做法基本同《营造法》,但民居用料较自由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