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楹联匾额
目录
明清两代徽商经济发展到顶峰。致富以后的徽商在家乡大兴土木,营祠建房,墟落处处,亭台楼阁遍地。由于徽商多为儒商,重教化,讲人伦,善与仕交往,它的处世哲学、人生追求便通过对联张布在建筑上。凡有人居处,即有对联。
依附建筑而生的徽州楹联匾额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婚丧嫁娶,开张营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写景咏物,言志抒怀。老幼皆喜,妇孺能对,有联则雅,无联则俗。
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楹联匾额非常丰富多彩。徽州楹联匾额是徽州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儒学修养、人生理想、处事哲理等感悟凝练成点点滴滴的精辟文字,并以楹联的形式,悬挂在民居厅堂、宗族祠堂、亭台楼阁中,供后人学习体味,起到文化传承、教育家族成员的作用。除了木雕、石雕和砖雕,还有用漆器、陶瓷等材料制成,更有昂贵的白绢、宣纸书写的卷轴等。
徽州楹联匾额的普及,使它成为徽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黟县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州楹联匾额,便是其中的精华。
中国封建社会主体哲学思想以及崇尚自然的理念在徽州楹联中得到集中反映,明清时期程朱理学进一步丰富了徽州楹联匾额的内容,使之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楹联匾额所具备的特性,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徽州楹联匾额不仅在读书人中间流传,而且在平民中间吟诵,且在徽州特色方言的映衬下,更显得富有文化韵味。
徽州楹联匾额所反映的明清几百年间人们思想、道德、伦理、教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是极其丰富且弥足珍贵的。2006年,作为古徽州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徽州楹联,被列入安徽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发掘整理的徽州楹联匾额有近千条,公开出版研究徽州楹联的专著和相关著作达20多部。
第二, 徽州耕读传家的传统,使得读书习字成为徽州家庭培养子女的必修课,不论进境如何,总有书香熏陶,因而为徽州的楹联文化提供了创作与欣赏基础。
第三, 徽州的特色建筑为徽州楹联文化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除了前文述及的中堂之外,“三厅两过厢”的建筑风格使得民居建筑中廊柱极多,即使是最简单的“一进式”三厅两过厢也有将近二十根廊柱,这廊柱即为楹联文化的优良载体。
徽州楹联匾额的表现形式不仅有形制的实物,同时也口口相传,并被有志者收集整理,汇编成书。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来热心对楹联匾额口传心记的民间艺人,大多成为耄耋老人,加上口头传播范围十分狭窄,口碑资料中的楹联匾额正在逐步减少和消亡。
原真性的徽州楹联匾额实物不断流失,使得其价值越发珍贵,市场价格水涨船高。近年,大批收藏爱好者涌入,原本就为数不多而散落在民间的楹联匾额,不断地离开徽州本土,远走他乡。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