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千佛岩摩崖造像

千佛岩位于嘉陵江边的印山公园内,据《武胜县志》记载,千佛岩摩崖造像于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建造。长约14.4米,高约7.2米的一片石岩上,顶端浅浮雕高3寸许的小佛像千余遵。岩中一龛刻释迦,高2.8米,文殊、普贤分坐两侧,各高2.26米。龛上的小飞天,生动简练,近似敦煌。龛下正面浮雕乐伎一排4个。龛外两旁刻供养诸菩萨,高1.5米。所刻诸佛像均比例适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目录

千佛岩千佛岩
  千佛岩摩崖造像,在

千佛岩千佛岩
  整块巨石壁呈一个四方形状,上部略小,高约10余米,长约20米。鉴于岩石的平面性,雕刻者把佛像分两层进行雕刻。下面的一层以佛祖释迦牟尼像为中心,上面一层为西方三圣佛像。岩上的佛像有坐有立,林林种种,姿态各异,排列错落有致,大的约有2米多高,小的约30来厘米。从佛像的形态、神韵看,无论参禅打坐,讲经说法,沉思微笑,再现了诸神众佛或庄重或稳健或温柔或含蓄或高雅的风姿。其造型之优美,技艺之精湛,令佛像个个展示出无穷的生命力,给人以道不明的美之感悟。其艺术水平之高,显示出中国古代高超的石刻艺术水平。盯着其中一座,竟觉有呼之欲出的动感。

“有千尊佛吗?”沿石细观,连数两遍,都和千佛相距甚远。余下几百尊呢?在何处?千佛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西方三圣左右那些小凸石就是500罗汉。虽然看不清那到底是不是罗汉,但看那排列整齐的架式,令人不得不认同这“千佛齐聚”的场面。这些石刻佛像刻于北宋时期,现在看它,岩石仍然完好如初。

发展历史

千佛岩位于嘉陵江边的印山公园内,据《武胜县志》记载,千佛岩摩崖造像于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建造。长约14.4米,高约7.2米的一片石岩上,顶端浅浮雕高3寸许的小佛像千余遵。岩中一龛刻释迦,高2.8米,文殊、普贤分坐两侧,各高2.26米。龛上的小飞天,生动简练,近似敦煌。龛下正面浮雕乐伎一排4个。龛外两旁刻供养诸菩萨,高1.5米。所刻诸佛像均比例适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经上造像构为一整体,紧接此整体右侧,另刻一高2.28米大腹便便的布袋和尚,憨态生动。原有庙宇,惜于1950年被沿口区公所拆毁,移作修石桥乡人民政府,佛像遂遭风雨剥蚀。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千佛岩佛像毁损殆尽,一石工打毁佛像腿被砸断。1999年春,重庆老诗人牛翁参观后吟诗道:风风雨雨八百春,精雕千佛更精神,临危不屈宁头断,终将残躯度劫尘。为遂民愿,武胜光明公司筹资修复庙宇,工程于1999年6月9日动土,同年9月29日竣工。为修复佛像,1999年8月请四川美术学院的雕塑家为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观音四尊菩萨雕塑头像,同年9月25日安装修复。

礼佛群像

用“气势恢弘”来形容千佛岩摩崖造像,一点也不为过。这里从上到下,有序排列着大小不等的造像千余尊,展示的是一幅肃穆庄严的礼佛群像,佛、菩萨、罗汉、八部众及佛国诸神应有尽有。早在1954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就曾派出专家团队到此考察过,除收集相关文字资料外,还拍摄了大量的黑白照片。笔者退休前,曾在省考古研究院亲眼见过这批珍贵的影像资料。

千佛岩摩崖造像这组宋代镌刻的礼佛群像,在川渝两地亦不多见。礼佛,就是向佛礼拜,忏悔吾人所造之业,以为灭障消灾增加福慧的殊胜法门。它的方式很多,包括雕刻佛像、供养塔寺和佛菩萨形像、赞叹诸佛像好庄严、歌颂佛德,或以各种乐器演奏妙音、合掌、低头鞠躬、跪拜等。

千佛岩礼佛图,是古代石窟艺术中常见的一种题材。整幅浮雕采取横向构图,人形处理因此显得颀长,并略带向前的倾斜感,既保留了盛典中的佛家生活气派,又带有飘然如仙的宗教意味和凝然静谧的心境。同时,诸神含睇的姿态,与整个虔敬肃穆的氛围形成对照,流露出作者沟通人世与天界的欲求。这幅礼佛图还摆脱了古印度的犍陀罗风格,强化了本土的艺术色彩,因而变得单薄平浅,高浮雕的圆润光影不复存在,线条则成了艺术表现上举足轻重的角色。人与人的空间、人体的曲折起伏都用线条勾勒,特别是衣纹的处理,格外舒展流畅、疏密有致,颇有汉代画像以线求形的神韵,表现出民族文化与外来佛教艺术的完美融合。此外,从图中人物的衣冠、发式和伞盖、羽葆等仪仗制度看,汉化的艺术形态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所以,无论从艺术史、宗教史的角度去考察,还是从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去估量,千佛岩礼佛图都是当之无愧的瑰宝。

佛龛再现

千佛岩摩崖造像分上、下两层布局,下面是主龛,主尊是释迦牟尼佛;上面则是高不过10厘米的千佛世界,中间为未来佛弥勒。

千佛,指三世十方诸佛群像。大乘佛教有三世三千佛之说,简称千佛。有些千佛像旁还写有佛名。在佛教尊像谱系当中,有佛、菩萨、弟子、罗汉、天王、力士、天龙八部众等,其中单就佛像而言,小乘佛教宣讲只有一佛,即释迦佛,而大乘佛教则主张佛有无数,如恒河沙,正所谓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所以有三佛、五佛、七佛、八佛、十佛、十二佛、三十五佛、五十三佛、十方百佛、百七十佛以至千佛之说。

千佛作为佛教经典的重要记载对象,在佛教造像艺术中自然会得到广泛的表现,常见于佛教洞窟、造像碑、造像塔等。千佛岩的千佛造像,均为趺坐禅定、着通肩袈裟,规整划一,横成排,竖成行,直看斜看都成列,座座相接,神秘莫测,增加了佛教的感染力。而且每一座佛像均有头光和身光,取端坐之态,双手交置于足上,面圆耳长。

千佛岩千佛像的中间,为未来佛的弥勒龛。画面表现的是,弥勒正在兜率天内为诸天演说佛法。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层天,那里的一天是我们地球上的400年,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按佛教教义,我们这个世界,在释迦牟尼佛去世后,将来会有弥勒佛降生说法,教化众生,这弥勒佛就是未来佛。

千佛岩千佛岩
  千佛岩管理处的同志介绍:“现在看到的这些佛像是经过修复了的。”佛像下边的石刻《千佛岩修复记》上记载:“千佛岩摩崖造像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至1063年)建造,1950年庙宇被拆毁,移作修石桥乡人民政府,佛像遭遇风雨剥蚀,1966年文化大革命被毁损殆尽。”

武胜地情丛书《武胜文存》上也记载:1953年,沿口区公所修建石桥乡政府时缺材料,便将千佛庙宇尚可利用价值的木料、青瓦撤去盖乡政府。从此以后,佛像便完全暴露于风雪侵蚀中。1958年大跃进时,当地基层干部组织石工到山上开山取石。动工时,天气突变,一时间天黑地暗,狂风呼啸,一石工心慌意乱,当场摔伤,开工人员胆怯停工,珍贵文物才得以保存下来。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佛像遭到严重毁坏,有的不见了头,有的身子不全、断手断脚,从头到脚遍体鳞伤,惨不忍睹。

1996年,县光明公司修建印山公园,千佛岩划归公园管理。1999年,

千佛岩为鲁班大妹子所塑

传说鲁班和他的两个妹妹周游天下,到处为百姓做好事。一天,兄妹三人来到嘉陵江边的沿口镇。在那没有陆路交通工具的时代,水上交通显得特别重要。那时的沿口镇,处处是洒肆飘香,歌舞升平,商贾云集,好不热闹。可渡口仅有两只小船摆渡,船少人多,船夫尽管累得汗流浃背来回摆渡,还是满足不了过渡的百姓。鲁班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对两个妹妹说:“我想在这里修一座桥,解决百姓渡江之难。”大妹说:“我想在东岸的岩上刻1000尊佛像,让大家朝拜。”小妹说:“我到岳池修座塔,镇蛇精。”于是,三兄妹约定,天黑开工,鸡叫完工,鸡叫没完工就算输。

大妹虽然从小心灵手巧,一夜之间要塑造千尊佛,还是困难。于是,她就用纸剪了纸人,口中念念有词,“嘘”的一声吹向纸人,刹时,纸人变成了真人。然后命令他们运土、刻像,先做身子,后做脑壳,再做手和脚。人多力量大,不到半夜工夫,就把佛像塑好了。这时鸡还没叫。于是她学起鸡叫,惹得附近的鸡都跟着叫起来。

而此时,鲁班和小妹都还没有完工。鲁班走到千佛岩,天也没亮。他不相信大妹子把千佛塑好了。鲁班走到岩边,天黑洞洞的,只好用手摸。谁知这一摸,竟把佛像的头全抹掉了。所以千佛像全没有了脑壳。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佛像全部没有脑壳的原因。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贺绿汀故居    下一篇 麻辣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