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古清真寺
目录
太原古清真寺是山西省太原市的清真古寺之一,原名“清修寺”。始建于唐朝(618—907)年间公元8世纪末晋阳地区。太原古清真寺总面积为2800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典型的砖木混合结构。寺中保存着中国古代许多著名人物所题写的牌匾,以及几位皇帝颁发的“圣谕碑”。
太原古清真寺位于解放路南段东侧 。
太原古清真寺为唐代贞元年间创建。
太原古清真寺后又经宋代重修。现存寺宇,是明代重建后的遗物。
太原古清真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清真寺,根据1876年的碑文记载:该寺最早创建于唐朝(618—907)年间公元8世纪末,公元11世纪以后又不断重修。而现存的建筑基本上是明朝(1368—1644)时建造。
寺院开有东西两门,1958年扩建解放路前,东门为正门,面临狭窄的东米市牛肉巷。扩建解放路后,西门改为正门,面临宽阔的解放路大街。
太原古清真寺大殿座西向东,殿宽五间,进深六间,高6.22米,单体面积460平方米,高大宽敞,可容纳500余人作礼拜。清真寺为二进院,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原有面积5000平方米),殿顶由硬山和卷棚顶相连组成,施布筒瓦,前有廊,饰垂莲柱吊楣,殿门上悬挂“开天古教”匾额。有伊斯兰教特有的建筑,如大殿(礼拜殿)、讲堂(讲经堂)、水房(沐浴室)、省心楼等,布局紧凑严整。
太原古清真寺殿内建筑装饰融合了阿拉伯建筑风格和中国传统工艺手法,中西合壁,格调得宜。寺内大殿为砖木混合结构,殿内为阿拉伯式古典装饰。圆形立柱挖槽迭楞,施沥粉贴金彩绘,极其富丽典雅。柱周木壁,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文雕刻工整、清晰、精细、优美。整个大殿,宽大疏朗,布局严谨。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碑刻草书,元代赵子昂、清初傅山观后题铭碑刻,字迹劲秀,笔力挺拔,这愈益加重了清真寺古朴、苍老的气氛。檐柱砌在墙内,四壁由护墙板封闭,“内不见砖,外不见木”。
殿内突出的特征是无画像,无塑像,不烧香,不摆供,与佛寺、道观截然不同。由于《古兰经》禁用动物的形象做装饰材料,因而殿内细部装饰纹样都是由阿拉伯文字和几何线纹组成,富有浓厚的阿拉伯风格。西墙右都有13阶木梯,称宣讲楼。大殿地面满铺绿色地毯,禁止穿鞋和携带物品进殿。整个大殿显得富丽堂皇,庄严肃穆。
太原古清真寺木构牌楼临街矗立,在周围高大的现代建筑群中,耀眼夺目。门额正书“清真古寺”四个镀金大字,笔力雄健,分外醒目,引人观瞻,系清顺治二年(1645)太原知府王觉民的手迹。
太原古清真寺为两进院落,平面布置,传统的中国风格建筑。主要包括有大门、省心楼、碑厅、礼拜殿、讲经堂、牌坊、水房等。在大门前方是牌坊,上面写着“清真古寺”。省心楼是双层飞檐式建筑,非常壮观。省心楼后是碑厅、讲经堂和礼拜殿。礼拜殿是核心建筑,有卷棚、大殿和后窑殿组成,融合了中国传统风格和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内不见砖,外不见木,很有特色。 在该清真寺里面,还保存着中国古代许多著名人物所题写的牌匾,以及几位皇帝颁发的“圣谕碑”。
省心楼,是教民们忏悔的地方,面对东门入口,峭立于庭院中央。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四周檐角双层飞翘,底层外围红漆木柱内倾支撑,玲珑俊俏。内有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的题匾:“声吟不及清”,字为草体,龙飞凤舞,堪为书法珍品。省心楼的西北、西南两侧,六角碑亭对峙。
北亭石碑立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碑面刻文为康熙皇帝的诏谕,“文革”期间大都被凿。南亭石碑立于清同治七年(1868),正面镌刻明代洪武皇帝对回教的百字御赞文。背面刻有北宋黄庭坚、元代赵子昂、清代傅山、刘石庵等书法家的题词题名。庭院的西面是讲经堂和防火墙。
讲经堂是宣讲《古兰经》和传教的场所。防火墙将古寺分隔为两院,距大殿约8米,与大殿等宽,与殿前檐等高,墙厚1米,中开铁门。如果前院失火,只要把铁门关闭,即可使大殿免遭火灾。这种防火措施,在中国古建筑中尚不多见。穿过防火墙,即是原第二进院。迎面是古朴恢宏的礼拜大殿,为清真寺的主体建筑,是教徒们做礼拜的场所。
太原古清真寺每年有3个主要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在这些节日里,穆斯林游客可沐浴盛装,举行会礼,诵经赞圣,互相祝贺,是接受教义、增进友谊和团结的盛会。伊斯兰教的礼仪形式和宗教活动多种多样,其中主要的有一周一次的穆斯林聚礼,每星期五午后举行,称“主麻日”。
太原古清真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原名清修寺。 它位于解放路南段东侧20号,大南门往北约500米,乘1、4、5路公交车可到。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