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宣花牛
目录
“蜀宣花牛”体型外貌基本一致。毛色为黄白花或红白花,头部、尾梢和四肢为白色;头中等大小,母牛头部清秀;成年公牛略有肩峰;有角,角细而向前上方伸展;鼻镜肉色或有斑点;体型中等,体躯宽深,背腰平直、结合良好,后躯较发达,四肢端正结实;角、蹄以蜡黄色为主;母牛乳房发育良好。
“蜀宣花牛”母牛初配时间为16-20月龄,妊娠期278天左右。公、母牛出生重分别为31.6千克和29.6千克;6月龄公、母牛体重分别为149.3 千克和154.7千克;12月龄公、母牛体重分别为315.1千克和282.7千克。成年公、母牛体高分别为149.8厘米和128.1厘米,体斜长分别为180.0厘米和157.9厘米,胸围分别为212.5厘米和188.6厘米,管围分别为24.3厘米和18.6厘米。
“蜀宣花牛”第四世代群体平均年产奶量为4480千克,平均泌乳期为297天,乳脂含量4.16%,乳蛋白含量3.19%。公牛18月龄育肥体重平均达499.2千克,90天育肥期平均日增重为1275.6克,屠宰率57.6%,净肉率48.0%。
“蜀宣花牛”性情温顺,具有生长发育快、产奶和产肉性能较优、抗逆性强、耐湿热气候,耐粗饲、适应高温(低温)高湿的自然气候及农区较粗放条件饲养等特点,深受各地群众欢迎,培育期间已向育种区外的贵州、云南、西藏、重庆、河北、上海等省市和省内近二十个市(州)中试推广5000余头母牛、500余头公牛。
2012年3月2日,国家农业部发布第1731号公告命名并颁发“蜀宣花牛”(畜禽新品种)证书。
“蜀宣花牛”的培育,促进了宣汉奶源基地和优质肉牛基地建设与发展,建立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以乳品加工为龙头,农户种草养牛为基础,科技为动力的“企业加基地联农户”的路子,养牛业收入已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
“蜀宣花牛”新品种的培育成功,标志着四川乃至中国南方地区养牛业发展呈现出新起点,是中国畜牧业史上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对当前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推动四川及全国奶牛业、肉牛业的发展壮大,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包括哺乳卫生、牛栏卫生和牛体卫生。哺喂犊牛的牛奶和草料应清洁、新鲜,禁止饲喂变质的奶和草料。饲喂要做到定时、定量、定质,饲喂的奶温度应保持在32~38度之间,喂后用干净的毛巾将犊牛口边的残奶、残料擦净,防止犊牛的舔癖。饲喂用具,在使用前后需进行清洗和消毒。犊牛栏勤打扫,保持犊牛栏和垫草的清洁、干燥,定期消毒牛栏、牛舍。每天定时刷拭牛体,保证牛体清洁。
良好犊牛舍夏季防暑,舍内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使空气新鲜,中国农业网提醒但要注意防止穿堂风,“避免产生犊牛感冒,影响发育。冬季尽可能保温。”赵益元说。
保证供给犊牛清洁的饮水,喂奶期犊牛用32~38度清洁饮水,以2份奶,1份水混匀饲喂,2周后即改为引用常温水。一月龄后,除混入奶水饲喂外,还应在犊牛栏内或活动场所设置饮水槽,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
此外,赵益元还介绍到,“犊牛出生后和6月龄时还要进行编号、称重和测量体尺等工作,建立健全档案资料”,便于查询、及时掌握生长发育情况和改进调整饲喂方案。
犊牛在断奶后,育成青年牛时应根据饲养的需要适时进行穿鼻,并带上鼻环,尤其是留作种用的更应如此。鼻环应以不易生锈且坚固耐用的金属制成,穿鼻时应胆大心细,将牛固定好,一只手的两个手指摸在鼻中隔的最薄处,另一只手持穿鼻器和大号套管针用力穿透即可。犊牛在出生5~7天后采用电烙铁去角并剪去副乳头。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