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始建于1926年,坐落于济源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地带,是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与“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校。

目录

济源一中的前身是济源师范讲习所和济源师范。1926年,国民党政权在济源县城的文庙创建了济源最高教育机构——济源师范讲习所,1928年8月,“济源师范讲习所”改为“济源师范学校”,1929年8月后,由文庙迁入了济渎庙内。党继新、薛子中等济源早期共产党员以师范教师身份为掩护建立党的组织,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培养和聚集了一大批进步力量,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也被誉为“红色革命摇篮”。

1932年、193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解散,1947年冬,又重新建立,校址设在“豫北中学”内,为师资培训班。后经太岳行署批准,师资班从豫北中学划出,定名为济源农民师范。1948年初,迁回济渎庙内,又更名为“济源县立师范”。

1950年,学校增设初中班,平原省建立后,1951年更名为“平原省济源初级师范”,1952年改为“济源县第一初级中学”。翌年,师范停止招生。1955年平原省撤销,济源划归河南省,在校师范学生全部毕业。这一时期,共培养师范毕业生488人,其中男生460人,女生28人。学校旋易名为“河南省济源第一初级中学”,招生6个班。1956年增设两个高中班,又更名为“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是年,应学校共青团、少年先锋队之约请,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66年开始的文化革命,使学校蒙受了重大损失,曾一度停办,校舍被部队占用。1969年教师归队,济源一中改为“济源县教师短期培训班”,校址在县委党校内。1970年又与农校合并,曾用过“济源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名称,迁入克井石河村。1973年后,一中恢复招生,规模为4个班,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动乱局面。1974年,又建立了新乡地区师范班济源分校,培养了一大批师范毕业生,为济源基础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济源撤县建市,学校遂更名为“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1991年,为了一中的发展和保护文物古迹,济源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文昌路新建占地110余亩的济源一中。1992年5月,新校建成投用,掀开了学校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也完成了一中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跨越。这一时期,学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名彦荟萃,学子莘莘,校风、教风、学风日臻成熟完备,特色明显,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学校的品牌效应和知名度与日俱增,成绩斐然。

到2003年,运行了十余年的文昌路校区,已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为普及高中教育,从一中长远发展战略考虑,济源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更高水平的一中新校区。新一中占地515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2004年9月,如期竣工投用,其规模和设施当属全国一流,实现了学校发展史上的第二次跨越。

办学条件

学校硬件

历经90余年的光辉历程,济源一中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108个教学班、500余名教职工、6000余名学生的现代化新型高中。学校新校区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总投资3亿多元,占地515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整体建筑设计新颖、气势恢宏、造型别致、环境优美。

学校先后投资建成了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网络系统、教学录播系统,所有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拥有一流的体育、艺术设施,28个高标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7个多功能会议厅,6个计算机教室。图书馆藏书量达20余万册,报刊杂志600余种,开架借书,微机管理,全天候服务。济源一中游泳馆作为全国最大的太阳能供热项目,目前已经投入使用,又为这所济源基础教育的“航母”增添了许多魅力。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500余人,其中特级教师7人,高级教师120余人,100余人获得研究生课程,70多名青年教师在省优质课及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居全省同类学校之首,其中6人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优质课大赛获一等奖。“8+1”工作室已成为全国知名班主任研修团队,被评为“河南省最具智慧力班主任优秀团队”“全国名班主任工作室”,荣登《班主任之友》杂志封面,被《人民日报》《教育时报》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媒体连续报道。

办学成果

看今日的一中校园,教学楼宽敞明亮,办公楼新颖别致,绿树成荫,草坪如茵,确已今非昔比。但一中人艰苦奋斗、不畏困难、努力进取、敬业奉献的人文精神却从来没有变,而且一直在发扬光大,各个方面都在超越历史。

八十年沧桑砺洗、蕴积涵育,一代代一中人秉承团结、勤奋、文明、进取的校训,求实创新、严谨治学、甘于奉献,办学效益显著。作为济源人才培养的摇篮,建校以来,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各类毕业生3万余人,遍及世界各地,有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优秀才俊;有留学美、英、澳、日等国的学者博士;有教育家、科学家、军队高级将领,也有政坛精英和工商巨子……前贤后昆、桃李芬芳。他们达则兼济天下,平也木秀于林,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为母校争得了荣誉,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

获得荣誉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继获得“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首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表演类节目一等奖”、“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河南省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体育传统项目(篮球)学校”、“河南省电化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校园网络教育示范学校”、“河南省实验室建设示范学校”、“河南省依法治校先进单位”等20余项国家、省级荣誉,并被确定为“河南省保送生资格学校”、“中央电教馆信息资源中心实验校”和“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篮球人才培训基地”。

2005年2月学校又以较大优势被评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圆了几代一中人的梦。

学校校歌

黄河是我们奔涌的血脉

太行是我们挺起的脊梁

王屋山下荟萃着愚公的传人

济水之滨升腾着青春的朝阳

团结 勤奋 传递不灭的薪火

文明 进取 创造明天的辉煌

啊 济源一中 是放飞理想的地方

啊 济源一中 是时代精英的摇篮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李志强    下一篇 麻城烈士陵园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