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唱新闻

唱新闻是浙东地区流行的一个传统地方曲艺剧种,在奉化、北仑、镇海、鄞州、象山一带尤为普遍。唱新闻的历史悠久,距今约有百余年历史。南宋时期已有盲人唱“朝报”(官方新闻),后来演变为唱社会新闻。2011年5月23日,浙江省象山县申报的“唱新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产生

一种说法是,唱新闻产生于明代末年,由唱“朝报”的官方新闻演化而来。相传,旧时百姓识字少,官方的法律、檄文、通知等,即使张贴在显眼处,也是看的少、懂的更少,传达效率极差。有聪明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召集江湖艺人,尤其是盲艺人,把官方新闻加上曲调,专拣人多热闹处演唱。但是,光唱新闻不够吸引人,或者演出时间不够长,艺人们便将脍炙人口的故事也编成段子,加在新闻前演唱。

发展

另有一种说法是,唱新闻由农村农民在劳动时歌唱“田头山歌”发展而来。

历史沿革

唱新闻是浙东地区流行的专唱社会新闻的曲种,在宁波鄞州、镇海、北仑、奉化、象山一带尤为普遍。 由盲艺人代代相传,具体年代已难查考。其在镇海流行的年份,约为一百多年。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镇海区从事唱新闻的艺人约有四五十人,多为盲人。其中,较为著名的说唱艺人有严梅方、顾阿火等人。他们演唱的内容是镇海街头巷尾流传的一些古今故事和时兴小调。演唱时,艺人右手挟一根鼓杆及打锣木片,左手提一面小锣,腿上搁着一只小鼓,边唱边用鼓槌或锣片有节奏地叩打鼓或小锣。

解放前,唱新闻是很低贱的职业,盲艺人要走街串巷、连村越户去演唱。他们对演唱形式作了分类:到居民墙门天井唱几只小曲和短篇小书,兜几个钱,叫“唱门头”;在轮渡航船上为旅客解闷演唱的,叫“唱船头”;赶集、赶庙会开场演唱的,叫“唱灯头”;唱大书、相对水平较高的,进书场演唱,这叫“唱场子”,只有少数艺人有这个待遇。

艺术特色

内容

“唱新闻”,也叫“三北新闻”,它由唱“朝报”官方新闻演化而来,后以唱社会新闻为主,一般在晒场、街头、庙会、码头表演,按照地点不同,分别叫唱堂会、唱灯头、唱门头、唱航船……伴奏也很简单,只需一面小锣、一个花鼓或者一个大饼鼓、一块的笃板就可以。

新闻的内容多是当地街头巷尾流传的古今故事和流行小调,用乡音俚语进行演唱。艺人在演唱时,右手挟一根鼓杆及打锣木片,左手提一面小锣,两膝膝盖上按着一只小鼓,边唱边用鼓槌或锣片有节奏地叩打鼓壳或小锣。

形式

其演唱形式有:一、唱门头,即沿门唱几个小曲,类似乞讨;二、逻便场,在民众天井、明堂之中,唱一段或一场,兜几个钱;三、唱航船,这在水网地带较为流行,在日夜航船里卖唱;四、唱灯头,逢到庙会、集市进行演唱;五、唱场子,这是能唱大书、相对水平较高的民间艺人,进书场演唱,但为数不多。

新闻多是一人进行演唱,也有两人对唱的。其伴奏的乐器有鼓、小锣,也有用竹板敲打的。新闻书目可分两类:一种是小书目,也叫开场书,如《光棍调》、《打养生》、《游码头》等,也有用小调唱社会新闻的。另一种是大书目,也叫当家书,有《三县并审》、《拆鸳鸯》、《钉鞋记》等。

传承意义

唱新闻已被编入宁波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宁波曲艺志》和2006年出版的《宁波传统曲艺作品精选》(综合曲艺卷)。唱新闻”道具简单,一个花鼓、一面小锣,演唱场地无任何限制;艺人绝大多数都是盲人,演出成本极低,唱的内容都是民间流传的新闻和故事;唱词纯为俚音俗话,因此很受欢迎。但其传承并没有那么乐观。在保护中传承 在传承中创新 别让“唱新闻”成为“绝唱。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高颖明    下一篇 季道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