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曹操墓

曹操墓即安阳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西12公里处。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2009年12月27日,经中国考古学界一致确认,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为曹操。2010年6月11日,安阳曹操高陵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2013年5月,曹操高陵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6月,曹操高陵及邺城遗址入围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批准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文物局表示,“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学术认定和研究成果公布等程序,符合考古工作规程”。个别学者例如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徐苹芳、魏晋南北朝文学专家袁济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魏晋南北朝史博士张国安、中国盗墓史研究学者倪方六 等,对曹操墓持有争议意见,不过因质疑者大多非考古业内人士,所以不具有权威性。

目录

曹操,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

从现存史料和

昔日的邺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和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曹操墓引发了当地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的极大兴趣。近人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中记载,1922年河北磁县农民崔老荣发现过一个古墓,其刻石所叙为曹操,刻石由县署保存。邯郸市的考古工作者对这一线索进行了专门的核实,结果没有找到可靠的依据。

2009年,高陵经考古发掘,并且经过中国考古学界一致认定,确认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曹魏大墓为曹操墓。2009年12月27日,国家文物局宣布河南安阳曹魏大墓墓主为曹操。国家文物局表示,“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学术认定和研究成果公布等程序,符合考古工作规程”。

2010年6月11日,安阳曹操高陵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2013年5月,安阳高陵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6月,曹操高陵及邺城遗址入围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批准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

201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曹操高陵2016-2017年度考古发现,披露了包括高陵内外夯土基槽、神道、东部建筑、南部建筑在内的五大陵园的主要结构。该发现称,此次发掘又得出了不少颠覆性的新结论。考古发掘确认了高陵陵园及相关建筑遗迹的存在,也说明高陵并非如文献记载的完全“不封不树”,地面建筑只不过是有计划的拆除了。更重要的是,基本确认找到了曹操的遗骸。另外,曹操主墓旁边发现了一个小墓穴,专家认为,或是曹操长子曹昂的衣冠冢。

陵墓特色

曹操的丧葬比较简单,却在历史上留下很深的痕迹。因为简单,使之在以厚葬为主的中国帝王丧葬史上“另起一段”。

中国帝王厚葬源远流长,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震惊世界,汉武帝以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为之修陵,唐太宗昭陵“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就是最后一个帝陵光绪崇陵,虽然墓主生前很郁闷,但陵墓还是颇壮观。薄葬古已有之,但在帝王薄葬中,曹操是开先河者,不建封土堆、不植树、不随葬金玉器物。汉代一个诸侯王刘胜死后都穿着2498块玉片、1100克金丝构成的金缕玉衣,号为武帝的曹操却只穿补过的衣服入殓。曹魏以至两晋帝王都有薄葬者,但唐代以后,帝王厚葬又成了传统,最后一个帝陵修到1915年,这已是民国的第四个年头了。

自古以来厚葬是主流,这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孝莫重乎丧”“以孝治天下”的统治者重视丧葬,也不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占有欲望。曹操虽然引领几位帝王,书写帝王丧葬史上薄葬的一段,但终不能产生更多影响。而且在厚葬为主的氛围中,薄葬者不被理解和支持也是难免,曹操墓之所以成谜,或也与此有关。许多人不相信,贵如曹操会简单地打发自己。魏晋的薄葬,与汉末战乱,许多厚葬之墓被盗掘有关,人们希望以薄葬来获得死后的安宁。这一愿望曹操没能实现,他虽被视为奸雄之首,却未能料到自己简办的丧事会成为光怪陆离的千古之谜,近1800年过去,还吸引着人们注意。

遗址结构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一座东汉大墓获得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记载中的曹操高陵。

曹操墓曹操墓

曹操高陵在河南省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南,曾多次被盗,为了及时有效地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这座墓葬进行抢救性的考古发掘。

曹操高陵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离地表大概是15米,墓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740多平方米。

曹操高陵,是一座多墓室的大型砖室墓。墓平面呈甲字形,墓葬坐西向东,墓葬全长近60米。墓室墓圹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东面最宽处宽22米,西面较窄处宽19.5米,东西长18米,墓圹面积接近400平方米,整个墓葬占地面积740平方米左右。由墓道、墓门、封门墙、甬道、前后主室和四个侧室组成,结构复杂,规模宏大。

墓道为斜坡状,上宽下窄,两壁分别有七个台阶,逐级内收。墓道上口宽9.8米,底部宽4.1米。全长39.5米,最深处距地表15米左右。在墓道与墓门接合处,南北两侧各有一道长5米、高4米的护墙。每面墙的墙体内立有五根原木立柱,作为龙骨。原木关节纹理清晰可辨。墓道填土含有大量料礓石,经平夯夯实,夯土层厚12—42厘米不等,十分坚硬。

墓道两边有9对南北两两对称的磬形坑,每个磬形坑的内凹处各环抱一个不规则形坑,并各有一排东西向的柱洞。在墓道东端有一排南北方向排列的方坑,墓道东端右侧有一东西向长3米、宽1.6米的长方形坑。墓葬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夯土层带。

墓门为砖砌双券拱形门,外券宽1.95米、高3.03米,拱高1.13米;内券宽1.68米、高2.58米,拱高0.8米。内有墓门,外有三道封门墙封闭。外层封门墙为竖放立砖,中层封门墙为错缝横砌,内层封门墙为斜立砖。整个封门墙厚度达1.45米。内有门槽,宽0.24米。

甬道为砖砌,券形顶,青石铺地,长2.85、宽1.68、拱高0.8、通高2.58米。

墓室为砖砌,分前、后两室。前室平面近方形,东西长3.85、南北宽3.87米。四角攒尖顶,墓顶距墓底高6.4米,青石铺地。

前室平面近似方形,东西长3.85米,南北宽3.87米。四角攒尖顶,墓顶距墓底6.4米。有南北两个侧室,其中南侧室平面为南北宽3.6米、东西长2.4米的长方形,圆券形顶;北侧室平面为南北宽1.83米、东西长2.79米的长方形,四角攒尖顶。主室与侧室之间由甫道相连,并有门相区隔,现仅存门槽,门槽宽0.2米。北侧室甫道长1.1米,宽1.36米;南侧室甫道长1米,宽1.4米。

后室东西长3.82米,南北宽3.85米,四角攒尖顶,墓顶距墓底通高6.50米。在墓室顶部靠后处发现两个盗洞,从盗洞断面看,墓壁厚达1米左右。有南北两个侧室,侧室南北长均为3.60米,东西宽1.90米—1.92米,圆券形顶。主室与侧室之间由甫道相连,并有门相区隔,现仅存门槽,门槽宽0.20米。北侧室甫道长0.97米,宽1.17米;南侧室甫道长0.97米,宽1.28米。

整个墓室所铺青石大小不一,其中前甬道铺地石长1.75、宽1.巧米;前室最大的长1.67、宽0.83米,最小的长0.76、宽0.73米;后室最大的长1.05、宽0.95米,最小的长0.94、宽0.9米。错缝平铺,地面平整。围绕墓壁四周地面均有宽0.12米的凹槽。

在曹操墓中发现三个棺椁残痕,其中后室一个,葬具疑为石棺床,后室南北侧室中各有一个,均为木棺。与墓葬中所出土的三具人骨相对应,说明在墓葬中除了曹操外,另外还有两个陪葬女人。

地理位置

史料记载,曹操葬在邺城西边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没有封土建陵,没有多少随葬品。数百年后,简单的曹操墓就湮没在历史的陈迹之中了。宋代以后曹操被视为奸雄,墓址不详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七十二疑冢等说法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 广为传布,被不少人信以为真。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为寻找曹操墓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出土了可证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石刻,虽然还不能确定曹操墓的准确位置,但基本上认定了其大致范围。专家们相信经过考古发掘,最终可以解开曹操墓之谜。

昔日的邺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香菜营乡、习文乡和河南省安阳市北郊一带。临漳县文物保管所所长王福生介绍说:“邺城民间传说中,曹操墓有四种说法:在邺城以西(今河北磁县和河南省安阳市安丰境内)设七十二疑冢;在漳河河底;在许昌城外;在邺城遗址的铜雀台等三台之下。这些传说都没有多少依据,七十二疑冢大体上处在曹操自己安排的墓葬方向,但真正的墓主是北朝皇家贵族。其他说法与史实不符,也没有考古发现的证据。文史界的许多专家学者虽不相信七十二疑冢之类传说,但由于曹操墓千余年来无人知晓,河道、区划等 地理因素变动很大,对曹操墓的具体位置也看法不一,认为在临漳、磁县和河南安阳的都有。”

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刘心长多年潜心于曹操墓研究,在对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认为曹操墓可能在邯郸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和讲武城乡西部约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他认为:曹操生前对自己墓葬位置有明确安排,说在“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这里方位与之相符;还说要其后人“时时登铜雀台, 望吾西陵墓田”。经实地考察,这一带处在从铜雀台一带登高西望所见最好位置;这里地势较高,漳河不能灌溉,土质较差,至今这里不少土地仍难以耕作,符合曹操所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的要求;《三国志》《晋书》等正史中都有曹操葬于这一带的有关记载。他还认为当地的地名如武吉、西曹庄、朝冠、东小屋、 西小屋等也与守陵和祭祀有关。

安阳市安丰乡出土的后赵建武六年(340年)的勒柱石刻,上面刻有重建西门豹祠的一些情况,西门豹祠是曹操墓最重要的一个参照物。王福生说:“曹魏时期西门豹祠的资料目前尚未发现,这一石刻距曹操去世只有120年,其中提到的西门豹祠殿基应该是曹魏时西门豹祠的旧址。这一石刻是二十多年前在河南安阳市安丰乡出土的,由在当地打工的临漳时固村村民运回临漳村中放置,征集时才引起人们注意。由此推测西门豹祠位置应该在石刻出土的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境内,曹操墓也应在安丰乡一带。”

河南省安阳市文物部门也在安丰乡出土了后赵十一年鲁潜墓志,其上记载鲁潜是葬在曹操墓的西北角,这也可说明曹操墓可能位于河南安丰乡。刘心长对鲁潜墓 志进行了研究,认为鲁潜墓志反映的曹操墓位置,与他判断的曹操墓位置只隔一条漳河,属于一个方向,以漳河为界,时村营乡和讲武城乡可视为北区,安丰乡属于南区。他认为曹操主张“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而从这一带的情况看,南区北临漳河难以埋葬公卿大臣,且土壤肥沃不符合曹操要葬在瘠薄之地的要 求,从多种情况分析曹操墓在北区的可能性较大,可对南、北两区都进行考古发掘。

根据出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鲁潜墓志、以及西门豹祠位置,经过考古专家充分论证,考古学界最终确定安阳市西高穴村就是曹操墓所在地,千百年来所有的猜测所有的争论终于停止,千古谜团终破解。

出土文物

据了解,墓虽然多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出土了器物200多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内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龟、石壁、石枕、刻名石牌等等。

最重要的随葬物品极为珍贵一共有8件,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短矛”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

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是曹操的遗骨。

陵墓考究

曹操墓的真实性存在疑问,“倒曹派”列出的许多反证,其实在以前的考古发掘中都是有类似的发现可以将其推翻的。虽然观点有所不同,但是专家们都表示,考古是很严谨的事情,应该远离不实争夺。

专家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了多次论证,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专家们给出了多个依据,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

第一

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第二

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

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市的安丰乡丰乐镇。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

第四

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装饰品也应是曹操日常佩带之物。

第五

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六

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曹操高陵的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史。千百年来,这些问题扑朔迷离,异说种种,疑雾重重,并由此产生了对曹操的许多怀疑和曲解。曹操高陵的确认,扫去阴霾,解决了诸多历史悬案,让人们新获许多历史信息,将为曹操及汉魏历史的研究开启新的篇章。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相关领域的研究将获得新的突破。

权威论证

曹操高陵的发掘,尚有许多工作仍在进行,如陵园建筑、墓地布局的调查等。同时,保护展示规划也已开始着手进行。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综合自身研究成果,逐一列出证据,对当前几个最为流行的质疑进行回应,最终指出:曹操墓不可能造假。

曹操墓曹操墓

质疑:核心证据石牌伪造

回应:地层关系无法造假

石牌为真最重要的一个证据就是考古地层关系,石牌发掘出土,这种地层关系是没有办法造假的。石牌上的皮壳、土垢、水垢无法造假到这种程度。此外,有从事清理地层、绘图、清点文物等工作的众多人员见证了考古现场。

此外,从文字方面,石牌上的文字的结构、书体、用法以及文字内容都经得起时代风格、典章制度、组合关系检验。鉴于大墓中没有出土墓志或印章,唐际根指出,“如果是造假,当造墓志或者印章啊!”

质疑:魏武王称号为假

回应:史书多有此种记载

对于大墓的质疑中,自始至终都有关于“魏武王”称号的质疑。有观点指出,这种称呼将阴名和阳名混为一体,没有任何文献中提及。研究院综合既有的研究成果列出了文献中的相同表述:东晋孙尴《魏氏春秋》中“魏武王姿貌短小,神明英彻”;南朝时期沈约编著的《宋书·卷二十三·五行三》:“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秃鹙鸟集邺宫文昌殿后池。明年,魏武王薨”。

事实上,曹操生前是魏王,有自己的封地,武王虽是谥号,但也只能是有封地前提下的“武王”,故应称“魏武王”。历史上还有中山靖王、鲁恭王等称呼存在。

质疑:鲁潜墓志为假

回应:二者字体差别甚多

曹操墓热议中,早年发掘并指出了曹操墓现今方位的鲁潜墓志,此番也连带受到了质疑。质疑者认为,墓志本应记述墓主生平,但鲁潜墓志却指出了曹操墓的位置,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

研究院指出,墓志内容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不能用今天的眼光衡量最初的阶段。此外,也有观点质疑鲁潜墓志的文字跟曹操墓石牌字体相近,因此认为是同一人造假。但是研究院调出图片比对,指出这是个“伪质疑”,事实上鲁潜墓志的字体同曹操墓石牌字体有很多差别,但与同时期的西门豹祠后赵建武六年刻石相同。反对者以此来判定曹操墓是假的,不仅缺乏对那一时代文字的认识认知,同时也有悖科学的态度。

曹操墓中出现“魏武王”石牌很正常。曹操墓出土刻有‘魏武王’的石牌,但史书中都没有准确出现过关于‘魏武王’的记载,也很正常。”郝本性说,古代地位高的人去世,都有谥号,而这个谥号至少是当时经过汉帝同意的。也可能是因为层次比较高,民间知道的不多,没有流传下来,也可能是因曹操死后20多天就入了葬,加之当时又是高层权力动荡之时,历史背景比较复杂,时间又太短,没有史书记载,或者有记载已丢失,或者有记载到还没有发现,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同时,即使下葬再匆忙,刻个“魏武王”的石牌,也是件很简单的事情。

至于“武王”前加上“魏”,就更容易解释了,曹操生前本来就是魏王,死后获得“武王”的谥号,入葬时加上“魏武王”,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天下历朝历代“武王”很多,不加魏武王,又怎能分出是哪朝、哪代的呢?

质疑“武”字写法是缺乏相关文字认知。对把“武”字“止”部错写为“山”一说。郝本性说,在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碑别字特别多。据《碑别字新编》记载:“每个字头下有多达几十种甚至百余种不同的结构的字形,而其中通常习见的异体字或俗字不过数种。”这主要是因为书写人用笔不同等原因造成的。

“就好比甲骨文,在100多年前,谁都不知道有这种文字。但不知道并不代表就可以断定它根本不存在吧?”郝本性举例说,曹操墓中“武”字“止”部写为“山”与《鲁潜墓志》中的“武”字相同,恰巧证明了碑别字存在的一致性。而有关学者以此来判定曹操墓是假的,不仅缺乏对那一时代文字的认识认知,同时也有悖科学的态度。

质疑曹操墓不该殃及《鲁潜墓志》。“苏州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上,与会学者质疑曹操墓而殃及《鲁潜墓志》造假,是没有道理的。”郝本性说,如果说怀疑曹操墓造假是为了经济利益的话,那么《鲁潜墓志》造假的动机又是什么?仅仅是为给10多年后曹操墓的发掘做铺垫吗?让我们回过头来了解一下《鲁潜墓志》的发现过程,就很能说明问题。

《鲁潜墓志》是1998年4月,安阳县农民徐玉超在该村西北取土烧砖时无意发现的,其后交给了文物部门。那么,如果该农民造假的话,他不卖该墓志赚钱,而是交给文物部门,其目的是什么?再者说一个农民的墓志造假水平,能瞒过这么多的考古专家,而且这个农民还懂得后赵时期的碑别字,他有那么高的历史知识和文字水平吗?

“从《鲁潜墓志》发现至今,考古专家从没有质疑过它的真实性。”郝本性说,而此次因其给曹操墓的发现提供了比较确凿的线索,并因其碑别字上的写法,背上造假“恶名”,若鲁潜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想?

西方神话中的“羽人”曹操墓也有。中国传统的“龙”的形象,一般是以元宵节舞的那种形象。而在曹操墓中出土的“龙”,却有三种不同的形象,它们更接近蛇的形象,但也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形象。

历史评价

简办的丧事,被视为耗资巨大的骗局;移风易俗的改革,成了奸诈的证明。但史料终究未被民间传说、文学作品所淹没,曹操墓千百年来的遭际,显示出史实的无奈与顽强,见证了在人言、道德、时间重压下,历史真实之“轻”与“重”。

曹操的墓葬,在史料中没有多少疑问。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有曹操葬于高陵的记载,元人胡三省注中还指出高陵位置。但在众口相传的民间舆论面前,史 料显得苍白无力。在曹操墓之谜的众多说法中,七十二疑冢之说流传最广,曹操确实葬在这一地区,且当地是有众多古墓,但这属北朝墓群,葬有北魏皇帝元善见、 北齐兰陵王等人,这些人在历史上并非默默无闻,弄清究竟,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但就是这不难廓清的流言却在千百年里广泛地传播。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志》是其所本,平添了原书中没有的内容,显然是有意为之。曹操做了许多大事,在其当世就对之褒贬不一,宋以后曹操开始被视为奸雄,愈应符《曹操疑 冢》诗写道:“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中,曹操成了“反面人物”的代表。这种情况下,有关曹操的史实受道德评判左右,就不难理解了。

临时展馆

河南省安阳县政府透露,曹操高陵临时展馆于2010年9月初对外开放。

据安阳县县长徐慧前介绍,临时展馆规划面积78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参观环廊规划设计全长291米。现已整理展板文字20余万字,资料图片500余幅。展馆内部平面分区设计、参观通道内宣传介绍展板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曹操高陵临时展馆建成后将具备游览接待、放映展示、会务办公等多种功能。

据悉,安阳县还将修筑一条从107国道经安丰乡政府至曹操高陵的快速通道,该通道全长9.66公里,设计路基宽15米,路面宽13.5米,总投资6100万元。安阳县正积极尝试市场化运作,建立资金筹措平台,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曹操高陵保护、利用工作。

同时,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说:“由于被盗、破坏情况十分严重,揭开曹操高陵的诸多谜团还需要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对出土文物的认真研究、梳理。

2015年12月20日,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曹操高陵展示厅门前广场地面塌陷损毁、成了村民停车场。2009年底,曹操高陵被发现,并入围“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3月5日,曹操高陵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单位,曹操高陵正式更名为“安阳高陵”。

发现意义

2010年6月11日,安阳曹操高陵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于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6月,颁布《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高陵的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信的。

高陵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标准的年代标尺。

各方争议

曹操墓发现和确认的消息传出后,在各专业人士之间以及普通百姓之间均引起了大量的质疑。发现和确认曹操墓都是官方和职业考古机构的行为,权威性毋庸置疑;提出质疑的多是历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古代文学等各行业内造诣颇深的专家,质疑的根据也非常确切,即便是普通百姓,也常常提出一些符合逻辑、颇有见地的质疑。 纵观各方的质疑,绝大多数人认可将西高穴大墓的年代定位于东汉末年或曹魏时期,规模比较大,另外墓主人应该和古邺城密切相关。以上三点争议不大。但是也有部分人不认可墓主是曹操。争议主要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墓主之争

支持墓主是曹操

曹操高陵考古队队长潘伟斌,以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大部分考古专家(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朱岩石,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站站长钱国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汉长安城队队长刘振东,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雪莲,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君,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超等人)认为,安阳西高穴墓墓主就是曹操。所以2009年12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考古学界权威专家的一致认定下,宣布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为曹操。

反对墓主是曹操

考古学家、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徐苹芳(已故):西高穴大墓绝不可能是曹操墓,因为西高穴2号墓的形制与曹休墓是一个级别的,也就是侯这一级的,而不是王或帝王级的。西高穴大墓当然也是有考古价值的,但定性应当是东汉末年的大墓。而曹操墓之所以被质疑,并不存在外行内行之说,而是证据不可靠。

魏晋南北朝文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有关方面公布的“曹操墓在安阳”证据并非第一手材料,都不是很有力的证明。在还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公布相关消息,有悖学术研究的严肃精神。不能否认西高穴墓墓主认定的其他可能。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著名三国文化研究专家方北辰,从礼制研究入手认为西高穴大墓不是曹操墓,并从陪葬物品、墓的形制、方位、规格以及墓主骨骼年龄等方面分析,西高穴大墓二号墓墓主是曹宇(曹操与环夫人之子,与曹冲为同父同母的兄弟),一号墓墓主是曹奂(曹宇的儿子并未入葬是空墓)。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魏晋南北朝史博士张国安认为,从位置、陪葬物品、墓的形制结合历史记载判断,西高穴大墓的墓主是曹奂。

中国盗墓史研究学者,江苏省考古学会会员倪方六:能认定墓主的东西,都具有惟一指向性,即所谓“铁证”。现在西高穴墓葬中出土的东西,没有一个是“惟一”的,都可以作出 完全相反的解释。比如“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这是认定墓主是曹操的关键东西,但恰恰是这件东西透露出,墓主一定不是“魏武王”本人。 常理而论,“魏武王”是不会把自己的东西写上名字再随葬的。曹操更不会,他惟恐别人找到他的墓。

西安市委党校历史教授、三国史研究专家胡觉照认为安阳“曹操墓”实则五胡十六国时期军阀姚襄墓穴。

从事历史研究三十余年、著有专著《曹操墓研究》的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刘心长表示:“曹操墓不是孤墓而是群墓,如果这座墓不能确证为曹操墓,而是陪葬墓的话,极有可能是曹操最亲信的大将夏侯惇的墓。”

四川古文化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钱玉趾认为西高穴大墓的墓主可能是曹魏时期名臣常林的墓葬。

中国考古学家,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徐光冀认为,此墓很可能是曹操墓的陪葬墓。

历史学者、作家刘秉光认为墓主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第三任皇帝石虎。

专业之争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魏晋南北朝史博士张国安认为,考古学家并不负有判定墓主人的职责,对于考古材料,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并不能就此取代历史学的研究。如“魏武王”三个字涉及复杂的礼制、语境等诸多问题,如何解读是一个历史学课题,判断墓主人不是一个考古学问题,考古学者应该尽快公布所有材料供学术界研究,而不是自己径直下结论。其他如古文学、古文字学、金石学等各学科的专家都曾就本人研究的专业方向先后发表了自己的质疑。曹操高陵考古队队长潘伟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等认为,非考古专业人员的质疑缺乏专业性,外行充专家,学术问题娱乐化。

地域之争

1、河南方面的人士认为现在的西高穴大墓为曹操墓确信无疑;

2、河北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刘心长等表示西高穴大墓认定为曹操墓依据不足难以服众,且方位不合帝王陵墓的传统,真正的曹操墓应当在距离现在西高穴大墓不远的河北境内(漳河对岸偏西偏北的山地中)。这种意见属于河北方面的主流意见。

3、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魏晋南北朝史博士张国安认为,曹操墓可能在西高穴村东南方向的亮马岗村(古称野马岗)一带。

4、河北邯郸民间学者张立刚(网名“山尖子”)认为曹操墓在河北邯郸磁县的索井村,他并提出了曹操墓应当是由曹操墓、陪葬墓等若干大墓组成墓群。具体请见参考资料中的“曹操西陵研究”博客。这种意见支持的人比较少,突出之处是如果曹操墓真的在这里,那么其“风水”位置是比较理想的。

5、另外安徽亳州方面认为亳州有公认的曹操家族墓,并且已经成功发掘出曹操女儿曹宪和曹操父亲、祖父及其他族人的墓葬,由此判断曹操墓也有可能在安徽亳州。 证据之争 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表示,“这些证据我觉得都不是第一手证据,都不是很有力的证明。”但考古专家孙新民指出,同类八件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中有七块为科学发掘出土,只有一块是从盗墓分子手中追缴而来。

位置之争

1、 目前判定西高穴大墓为曹操墓,文献记载与邺城西门豹祠、铜雀台以及后来发现的鲁潜墓志等的相对位置是重要依据。然而历史上邺城、西门豹祠等位置多次变动,西门豹祠甚至先后有十多个位置,鲁潜墓志并非从墓中取出,确切来源无法确定,因此以此为依据确定曹操墓显得依据不足。另外假定由鲁潜墓志标明的相对位置找到曹操墓,反过来应当是根据曹操墓也能找到鲁潜墓,但是至今在相应的位置并没有找到鲁潜墓。

2、 目前考古发掘已经证明,同一陵园之内只有两座墓葬,中轴线在两座墓葬之间,两墓葬一南一北对称分布,相距30米,朝向一致坐西向东。《三国志》卷1《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曹操曾就自己陵园的规划建设,下达过如下指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由此可见,就曹操亲口安排的自己陵园规划而言,他本人是独自居于先王所在的主位,位置在最为尊崇的顶端,左、右两侧不能有其他墓葬与之并肩等列;陪葬的诸侯、大臣,则以功勋地位的高低,在自己前方的左、右两边依次排列,左为尊位,右为卑位。显然,目前的考古发掘结果,和曹操本人的规定以及当时的礼仪都有很大差别。此外,曹操要求王公大臣在自己陵墓附近陪葬,也就是说曹操墓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墓群,但目前经过详细探测,陵园内只有两座墓。

3、 都城与陵区方位的历史传统没有在都城西南方位的,两汉帝陵、已知魏陵、西晋帝陵都是如此,汉献帝的禅陵也在山阳城西北,按洛阳方位算是东北,没有例外。西南在八卦中属于坤位,建造上常常是造厕所的方位。西高穴2号墓,东西向而偏南,不是如想象中偏向东北,接受铜雀台上典礼的祭拜。因此这个墓认定为曹操墓,此处也是绕不过去的坎。

4、 曹操后代如曹丕等的有关文档,多次显示曹操墓在“阿”、“冈”的字眼,也就是与“山”密切相关。而西高穴曹操墓附近即有太行山脉,符合历史记载。

称呼之辩

历史上除了曹操外,十六国时期冉闵,姚襄等也都有“魏武王”的称号。而考古单位对八件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碑却只是指向曹操,其做法也受到一些民众的质疑;有学者怀疑,曹操葬礼由曹丕主持,时曹丕继为魏王,应不会直称父亲为“魏武王”,而只称作“武王”;就算要使用全名,也应该用“汉魏武王”而不是“魏武王”;学者以此判断发现之陵墓“不为”曹操墓。

遗骨之惑

河南发掘点并没有享寿七十岁的曹操妻子卞皇后遗骨,证明此墓并非曹操墓。卞皇后太和四年去世,与曹操合葬高陵,卞皇后二十岁嫁曹操,是曹丕生母,曹丕享寿四十岁,卞皇后此时就已经超过六十岁,之后到太和四年去世,享寿七十岁。另外文献记载曹操墓中有迁葬来的曹冲遗骨,但是实际考古发现也与此不符。 另外,还有的学者提出,同时期的帝王墓,王后都是在墓主的东南方向另起一墓,如果这个曹操墓的东南方向附近没有发现卞皇后墓,则“可以肯定”不是曹操墓。但是据清人丁晏《曹集铨评》增辑的《仓舒诔》序文:“建安十二年五月甲戌,童子曹仓舒卒,乃作诔曰”,“建安十二年”为207年,“五月甲戌”为汉历五月十四日,即儒略历6月23日。诔文言“十三而卒”,以此回推生年,当在东汉兴平二年,即195年,而曹操去世是在220年,因此断言曹操墓为假并不可靠。

玺印之疑

根据《晋书·礼志》,曹丕于曹操墓的墓道筑了一个石室,放了金玺。河南发掘点不但没有金玺,连藏玺的石室都没有,证明此墓并非曹操墓。 曹操遗令“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而安阳曹操墓考古发掘也证明曹操墓为薄葬,与历史记载符合。 此外根据已公布的此墓考古报告,墓内发现一铜质印章,上边的篆体文字有网友猜测为“奂”字,后经过专家考证,可能为“氶(丞)”或“帝”字。 

造假之嫌

学者闫沛东向媒体明确指出曹操墓考古队队长参与造假,因为考古队获得安阳方面230万元挖掘资金后挖出空墓难以向对方交差。对此,曹操墓地考古队队长、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切等闫沛东公布证据后再作答复。但闫沛东在2011年12月被河北警方确认为逃犯,真实姓名为胡泽军。警方发现胡泽军还冒用多个姓名,涉嫌多起诈骗案件,其学者身份更是假冒,整个过程就是闹剧。

猪圈问题

西高穴二号墓出土了陶猪圈,因此“要么不是曹操墓,要么曹操是个养猪的”。普通民众或许很容易被这种解释误导。实际上这种解释缺乏常识。

随葬陶圈厕是汉魏时期流行的习俗,大量墓葬均出土陶圈厕,现已发掘的7座东汉诸侯王墓,6座都出土陶圈厕。2005年南京上坊东吴墓也是帝王级别,年代略晚于曹操墓,同样出土了陶圈厕。

考古进展

备受关注的曹操墓有了新进展。2018年3月下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曹操高陵(俗称曹操墓)2016-2017年度考古发现,披露了包括高陵内外夯土基槽、神道、东部建筑、南部建筑在内的五大陵园的主要结构。该发现称,此次发掘又得出了不少颠覆性的新结论。

曹操高陵全景,早期盗洞开口情况曹操高陵全景,早期盗洞开口情况

“这些证据都证明曹丕未遵循曹操‘不封不树’的遗嘱,将父亲薄葬。”主持此次发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周立刚表示。据考古队之前公布的信息,在曹操墓墓室内发现三具遗骸,专家鉴定认为:其中的男性可确定为曹操;而另两位女性身份未知,一名50岁左右,一名20岁左右。而据《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曹操夫人卞氏是合葬进曹操墓的,而卞氏死时70岁左右。这一直是个不解之谜。如今,谜底有望被揭开。

地面建筑遗迹有吗?

大量柱洞证明有地面建筑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此次发布的高陵最新考古发现称,M2大墓东侧各有9个南北走向的方形柱础,自西向东延伸。从布局和尺寸看,这些柱础不属于东部建筑的柱网,而是将建筑分成南北两区,且两列柱础向东延伸形成一条通道。这一通道位于墓前地面上,与墓道位置相对应,“根据上述特征判断此处应为高陵神道。”

周立刚介绍,此次发掘揭露的遗迹,确认了高陵陵园及相关建筑遗迹的存在,这些建筑遗迹的发现也说明高陵并非如文献记载的完全“不封不树”,“肯定有地面建筑”。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已至暮年的曹操下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但目前的考古发掘却发现上千平方米的地上建筑遗迹,周立刚称,这也说明曹丕并未遵循曹操薄葬的遗嘱。

周立刚绘制的发掘平面图,M1位于M2北侧周立刚绘制的发掘平面图,M1位于M2北侧

对于上述推断,红星新闻采访曹操高陵曹操墓发掘领队潘伟斌研究员,他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不封不树”的真正含义是在地面上不封土,即没有坟丘,不树立石碑,而与地面建筑无关。潘伟斌研究员认为,曹操高陵地面有建筑是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在发掘曹操墓时,就已在M2墓的东面和南面发现有大量柱洞,这证明了这些地面建筑的存在。而地面建筑是礼制的需要,与薄葬也没有关系。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曹丕的忠孝有关。”周立刚介绍,正是这种心理,使得曹丕在曹操过世后,为不让父亲的墓葬过于寒酸。对此,潘伟斌根据对曹丕的《终制》推测,曹丕主动毁掉曹操高陵地面建筑,主要是防止后代对曹操墓的盗掘,而非“为不让父亲的墓葬过于寒酸”。

此次发掘进一步确定了高陵的规模,“这种规模与洛阳的东汉帝陵陵园遗址相比明显较小,说明陵园在当时显然不是按照帝王的规格修建。”周立刚介绍,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发现并认定的东汉诸侯王墓葬中,都未发现陵园遗迹,相比之下高陵有墓园建筑的情况就显得比较特殊,这可能与曹操在东汉晚期的特殊地位有关。根据墓葬规模和出土文物,潘伟斌指出,经过专家们一致认定,曹操高陵是按照帝王一级进行安葬的。

地面建筑群因何被毁?

非报复性损毁系曹丕要求拆除

“虽然此次发现高陵有庞大的地面建筑群,在现场却几乎没有发现建筑的残存。”周立刚说。

这也导致此次发掘出土的文物很少。除了南部发现一块较大的绳纹板瓦残片之外,仅在部分柱洞中发现有少量碎小的绳纹板瓦和筒瓦残片。另外,考古人员在外圈南基槽附近发现有较多的板瓦、筒瓦残片及部分卷云纹瓦当。 “这说明拆除不是报复性的,而是有计划进行的。”周立刚介绍,如果是报复性损毁,现场会遗留大量的建筑残片,“但在高陵并没有”。而柱础上夯土层柱洞的形状,也能从侧面证实这个推断,“柱洞都是椭圆形的,这说明当时在取柱子时,发生过挖掘、撬动等行为。”

这也证实了史书上关于“高陵毁陵”的相关记载。《晋书·礼志中》记载,黄初三年,曹丕下诏要求“高陵上殿屋皆毁坏”,目的是“以从先帝俭德之志”。“这些都反映了陵园并非自然废弃或者报复性毁弃,而是在官方的主持下,有计划地对地面建筑进行了拆除。”

“出于对父亲曹操的尊重,‘毁陵’后曹丕不大可能在陵园内留下大片残垣断壁,应当会进行清理活动。”周立刚认为,这些拆下来的建筑材料可能存放在高陵的其他地方,或者被用到了其他的建筑上,“这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揭示。”

M1墓室底部发现的窨井M1墓室底部发现的窨井

一大一小墓穴什么关系?

发掘出一样的青砖表明同时代

周立刚介绍,此次发掘始于2016年11月,是为配合当地高陵保护展示工程的建设,“发掘工作是2017年5月结束的。”

在2009年的发掘中,考古队员曾在高陵墓中发现一大一小两座墓穴,即较大的曹操主墓(M2)和距其北侧数十米远的较小墓穴(M1)。周立刚介绍,通过发掘,他们确认了M2即高陵陵墓位于陵园中心位置的推断,并且排除其北侧不远处的M1与M2的同时性。

“M2墓道中心大体处于陵园南北中部位置,说明陵园是以M2为中心修建的。”周立刚说,“M1墓葬内,后室自上而下全部为夯土填实,没有真正的墓室,也没有发现葬具和墓主人的遗骸,加上两处墓室的早晚关系,可能表明修建陵园之前M1被有意进行了清理回填,被废弃。”

但在潘伟斌看来,M1是衣冠冢的可能较大,它与M2属同时代。他回忆,最初的发掘中,他们在M1的墓室西南角发现了一个深七八米的长方形窨井,而在窨井底部也曾发掘出与M2墓室一模一样的青砖。 “众所周知,曹操墓的砖是专门为修曹操墓定制的,无缘无故的这些砖不可能跑到M1里,这也说明M1和M2是同时代的建筑。”

M1墓道底部出土随葬铁刀M1墓道底部出土随葬铁刀

而对于“弃墓”一说,潘伟斌也不认同,“它里边光大的盗洞就有七个,如果是被弃的墓,里边肯定不会有很多陪葬品。”潘伟斌推测,M1应是曹操长子曹昂的衣冠冢,“曹昂死于与张绣的战争中,最后也没有找到尸首。”史料记载曹操临终时曾说,自己一生唯一对不起的就是长子曹昂,“曹操说,如果到阴间遇到曹昂,曹昂若问‘母亲安在,我将何以作答’?加上曹丕如此孝顺,他不可能容不下对自己政治地位没有丝毫威胁的哥哥。”

潘伟斌说,“虽然M1墓主人的身份目前不能确定,但这都从侧面证明它不是弃墓,极有可能是一个衣冠冢,特别重要的是,在M1墓的前堂底部,出土有一把铁刀,与曹操墓内出土的铁刀完全相同。”

墓内三具遗骸都是谁?

除曹操外或为曹昂和曹丕之母

自200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抢救性发掘以来,高陵陆续取得了不少考古成果,当地政府也正在进行保护工程,筹建曹操高陵博物馆。

“在这种情况下,高陵今后的考古发掘,不可避免地要与博物馆的建设同时进行。而这种诸多谜团待解的状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陵博物馆的看点,吸引公众继续关注。”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周立刚如是说。

据他透露,截至目前,考古人员共在高陵陵园内发现一男二女三具遗骸。其中,男性遗骸比较完整,判定为60岁左右;另两具遗骸分别为老年女性和年轻女性,但因年轻女性的遗骸不完整,是否女性仍有待认定。此前曾热传的DNA鉴定,目前也没有结果。

如今的高陵被蓝色围挡挡住,内部正在忙碌如今的高陵被蓝色围挡挡住,内部正在忙碌

据《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曹操夫人卞氏是合葬进曹操墓的,而卞氏死时70岁左右。潘伟斌告诉红星新闻,在最初的发掘中,他们发现M2的主墓有二次下葬的痕迹,“史书记载,曹操死十年后,曹丕的母亲卞氏死亡,这应该是曹丕葬卞氏留下的遗迹。”

潘伟斌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指出,事实上曹操墓内所出土的三具人骨骨架均不完整,根据出土的头骨判断,他推测三具遗骸身份极可能是曹操、曹昂之母和曹丕之母,“年龄大些的是曹丕母亲,年龄小些的是曹昂母亲。因为曹昂的母亲刘氏早死。”

高陵内正新建单体博物馆

2018年3月9日,红星新闻记者在安阳高陵看到,高陵已被蓝色的围挡挡住。围挡内大型工程车辆正忙碌着。据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建的是一个博物馆,“两三年后才能竣工。”周立刚介绍,建成之后的曹操高陵博物馆南北跨度将达近120米,“是个大型的单体建筑。”而对于高陵的下一步发掘,周立刚称,为配合博物馆建设,两三年内应该不会有任何大的发掘动作了。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张岩松    下一篇 蛇床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