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
目录
起源于民间传说,其实就是原始社会为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群体和个人(例如上古洪荒时代的水灾,鲧率领众人治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和怀念这些群体和个人的功绩,将他们一一神话,归类为神祇人物以供奉祭祀,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一个个美丽的民间传说。
三皇之号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外史》,此前三代以前无此称也。未有专指其称者,《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博士所议“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泰皇”即指“人皇”,其实是说“天皇、地皇皆神祇人物及传说,惟“人皇”是统治现实社会的真实统治者,所以王绾、冯劫、李斯与秦博士皆曰泰皇最贵。”
因为《史记》是记述的中华正史,盖三皇是神话传说,司马迁不想因此误导后人,故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未敢采用从三皇本纪起,而从五帝本纪起,不象黄帝姬轩辕确有其人其事,只不过后世一些人为歌功颂德把黄帝神话。
三皇:是华夏族(主体为汉族)的祖先。因众说纷纭,不同著作对其有不同说法。现考证、列表如下:
谥号 | 史称 |
天皇 | |
地皇 | |
人皇/泰皇 | |
华皇 | |
巢皇 | |
庭皇 | |
注:上古时代的人,大多无名,表中的“称呼”大多是后世所拟。
起源于中国上古传说,其实就是原始社会为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群体和个人(例如上古洪荒时代的水灾,鲧率领众人治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和怀念这些群体和个人的功绩,将他们一一神话,归类为神祇人物以供奉祭祀,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个个美丽的民间传说。
《史记·秦始皇本纪》:“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史记·补三皇本纪》引《河图》、《三五历纪》:“天皇、地皇、人皇。”
《太平御览》引《春秋纬》:“天皇、地皇、人皇。”
《风俗通义·皇霸》第一,引《春秋纬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
《帝王世纪》:“伏羲、神农、黄帝。”
《辞海》合订本:“最后一说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经济生活发展情况。”
汉代所定的人间历史上的“三皇”有五说:
《尚书大传》为燧人、伏羲、神农。《礼·含文嘉》《春秋命历序》亦同此说而以燧人居中。
《春秋运斗枢》为伏羲、女娲、神农。
《礼·号谥记》为伏羲、神农、祝融。《孝经钩命决》引《礼》同此,但以祝融居末。
《白虎通》说为伏羲、神农、共工。
西汉末的《世经》所排古史系统,在黄帝和颛顼之间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战国时说的“五帝”中多了一帝。于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黄帝升为三皇,与伏羲、神农并列。首先是《礼·稽命徵》持此说,张衡上汉顺帝书及其后的皇甫谧《帝王世纪》亦从之。接着是伪《尚书序》宣扬此说,由于它的经书地位,从此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历史中最古的三位帝王。其实上述诸说皆为西汉末以后纬书所编造的神话。
汉代仍传有天神中的三皇,西汉末纬书《春秋命历序》《始学篇》等以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道教经典中的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还具人形(一说他们分别有十二头、十一头、九头);“中三皇”则具人面蛇身或龙身,分别有十三头、十一头、九头(一说以中人皇为燧人氏、地皇为有巢氏);“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龙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汉代画像石和帛画即多此形象。
(1)天皇、地皇、泰皇(《史记》)
(2)天皇、地皇、人皇(《太平御览》)
(3)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白虎通义》)
(4)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5)伏羲、祝融、神农(《白虎通义》)
(6)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记》)
(7)盘古、女娲、伏羲(民间传说)
(8)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三字经》)
(9)伏羲、神农、黄帝(《帝王世纪》、《古微书》)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古微书》引用《帝王世纪》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所以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上古社会三位杰出的帝王。
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道教神灵排位:三清、四御
儒教神灵排位:天、祖(三皇五帝)、圣(至圣孔子、亚圣孟子、武圣关羽)
中国部分神话小说及民间传说中的神灵排位:盘古、三皇、鸿钧老祖。三清、四御 道教中没有盘古、鸿钧。神话小说及民间传说中,一部分传说盘古、鸿钧、元始天尊为同一人。一部分传说盘古为兄,鸿钧为弟,盘古身陨后元神化为三清并尊鸿钧为师。
在所有关于“三皇”的说法中,所有涉及“三皇”的人物,都在中国远古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着重大影响。但是,第一种说法和第二种说法实际上是泛指,而不是具体所指,或者说是指神而不是指具体的人。在第三至第六种说法中,每一种说法都有伏羲、神农二个人物,将他们列为三皇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其他四人中,各人都有非常突出的特点,都有非常突出的贡献,任何一人都是有资格列入三皇的。但是,女娲是与伏羲同时代的人物,是女性。而“三皇”是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以父系为中心的社会产物,女娲显然不宜列入三皇。祝融、共工是炎黄时期以后的人物。从列三皇的初衷看,三皇的时代应该早于五帝,即应早于黄帝轩辕氏。
而祝融、共工不符合这个条件,也应排除在三皇之外。那么,剩下的最适宜列入三皇的就只有燧人了。第六种说法将燧人、伏羲、神农列为三皇,可以说是最恰当的。将燧人、伏羲、神农列为三皇,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燧人时期,人们学会了人工取火,人们的饮食从过去的生吃进步到熟食,人的体质也得到相应提高。在伏羲时期,人们从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解决了血缘婚带来的种族退化的问题,中国也由此逐步从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而神农时期,人们学会了种植与养殖,从过去的狩猎采集过渡到农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作为中国上古时代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三个代表人物,把他们列为三皇,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应该的。[1]
《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记》:“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太平御览》卷七八引《春秋纬》云:“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为九州长天下也。”晋王嘉《拾遗记》卷九云:“(频斯国)有大枫木成林”,“树东有大石室,可容万人坐,壁上刻为三皇之像:天皇十三头,地皇十一头,人皇九头,皆龙身。”此盖神话之三皇。其馀说三皇者甚众,如《尚书大传》(清陈寿祺辑)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汉班固等编撰《白虎通》以伏羲、神农、燧人或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春秋纬运斗枢》以伏羲 、神农、女娲为三皇;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等等。参见“五帝”。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他们的故事如下:
最早的原始人,还不知道利用火,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的吃了。后来,才发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上,已发现用火的痕迹,说明那时候已经知道利用火)。 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有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可是原始人开始看到火,不会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挺香。经过多少次的试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 又过了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钻出火星来;也有的把燧石(燧音suì)敲敲打打,敲出火来。这就懂得了工人能够取火(从考古材料发现,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是谁发明的呢?当然是劳动人民,但是传说中又说成是一个人,叫做“燧人氏”。 人工取火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从那时候起,人们就随时可以吃到烧熟的东西,而且食物的品种也增加了。据说,燧人氏还教人捕鱼。原来像鱼、鳖、蚌、蛤一类东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办法,就可以烧熟来吃了。
不知过了多少长的时间,人们开始用绳子结网,用网去打猎,还发明了弓箭,这比光用木棒、石器打猎要强得多。不但平地上的走兽,就是天空上的飞鸟,水里的游鱼,都可以射杀、捕捉起来。捕来的鸟兽,多半是活的,一时吃不完,还可以留看、养着,留到下次吃,这样,人们又学会了饲养。这种结网、打猎、养牲口的活,都是人们在劳动中共同积累起来 的经验。传说中却说发明这些事的人是“伏羲氏”,或者叫“庖牺氏”(庖牺音páoxī,疱是厨房,牺是牲口的意思)。
有巢氏图册有一天,神农在采集奇花野草时,尝到一种草叶,使他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于是他放下草药袋,背靠一棵大树斜躺休息。一阵风过,似乎闻到有一种清鲜香气,但不知这清香从何而来。抬头一看,只见树上有几片叶子冉冉落下,这叶子绿油油的,心中好奇,遂信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虽苦涩,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嚼而食之。食后更觉气味清香,舌底生律,精神振奋,且头晕目眩减轻,口干舌麻渐消,好生奇怪。于是再拾几片叶子细看,其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树木不同,因而又采了些芽叶、花果而归。以后,神农将这种树定名为“茶”,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药物,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 二是说天神所赐,神农发现。当时神农氏给人治病,不但需要亲自爬山越蛤采集草药,而且还要对这些草药进行熬煎试服,以亲身体会、鉴别药剂的性能。有一天,神农氏采来了一大包草药,把它们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几堆,就在大树底下架起铁锅,放入溪水,生火煮水。当水烧开时,神农打开锅盖,转身去取草药时,忽见有几片树叶飘落在锅中,当即又闻到一股清香从锅中发出,神农好奇地走近细看,只见有几片叶子飘浮水面,水中汤色渐呈黄绿,并有清香随着蒸汽上升而缓缓散发。他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昧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头脑也更清醒了,不觉大喜。于是从锅中捞起叶子细加观察,似乎锅边没有此树,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迈心善。采药治病之苦,赐我玉叶以济众生”。自此,一边继续研究这种叶子的药效,一边涉足群山寻找此种树叶。一天,神农终于在不远的山幼里发现了几棵野生大茶树,其叶子和落入锅中的叶片一模一样,熬煮汁水黄绿,饮之其味也同,神农大喜,遂定名为“茶”,并取其叶熬煎试服,发现确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认为是一种养生之妙药。据说,当年神农发现的这种“茶”,就是被人们称作茶的树叶。
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黄帝是传说中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 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来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怀来一带),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定居下来。 跟黄帝同时的另一个部落首领叫做炎帝,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姜水附近。据说跟黄帝族是近亲。炎帝族渐渐衰落,而黄帝族正在兴盛起来。 这时候,有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音chīyōu),十分强悍。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吃的是沙石,凶猛无比。他们还制造刀戟弓弩各种各样的兵器,常常带领他的部落,侵掠别的部落。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女娲补天,在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还有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又称女阴、女娲娘娘,风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一说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女娲陵的存在时间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黄帝陵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均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
汉文古籍关于伏羲和女娲的记述,大多是经历汉族长期口耳相传之后,再由后世历代文人加工载录的。所以在有些内容上,存在不少怪谲、重复和难解之处;还有一些内容则有着明显的虚构、梦幻和错谬的地方。但是,这些古代华夏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绝非是全然的荒诞和虚幻性的骗言。事实上,正是这些神话和传说,蕴含着汉族对自己创世纪历史的深邃认识和浅近质朴的表述。 关于伏羲和女娲传说的记述,在汉文古籍中显得比较凌乱。根据《世本·帝系篇》的记载称:“太昊伏羲氏。”由此可知,汉族早就明确认为,伏羲即为太昊伏羲氏。而在汉文古籍中,太昊又被记作大昊、大皞、太皞;伏羲也可记作包羲、庖羲、疱牺、伏牺、宓牺、炮牺和伏戏等。值得一提的是,伏羲的事迹有许多是和女娲的事迹,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如五代蜀杜光庭,在《录异记》卷八便记载了:“陈州不太昊之墟,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根据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大约是在唐末之时,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繁衍后代的传说,就已经在华夏民间广泛流传着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学、民族学的解释,实际上这正反映出传说时代汉族,所经历的氏族内部兄妹互相婚配的社会发展阶段。
女娲造人传说对汉族影响深远。《淮南子·说林训》对此的记述颇具神化色彩:“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按汉末学者高诱所说:“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所以,《淮南子·说林训》是说明“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这不仅较客观地折射出了,女娲是在“众神”的襄助下,才能完成“造人”这一社会进化大业的。同时,也科学地反映了,伏羲和女娲时代的汉族,正处于母亲氏族社会的历史实体。 《太平御览》引《风俗通》所载的女娲造人传说,是这样记的:“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这个记载虽然较晚,但其起源或许更早于《淮南子》所说。它最浪漫和最有意义的地方是,女娲“抟黄土”造人。女娲用“黄土”孕育了汉族,既浪漫而生动地揭示了女始祖,孕育汉族的社会发展踪迹;也科学而经典地反映了汉族,与滋养他们和农耕文化的黄土地,有着生俱来的、不可分离关系的历史根基。《风俗通义》还记有一个传说:“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这个传说所反映的内涵,既耐人寻味,又令人发思。它一方面固然是女娲造人后,社会进化的继续和发展。另一方面则深刻地反映和揭示了,伏羲和女娲时代的汉族,正在发生着的婚姻,以及由婚姻而引起的,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那就是,处在由女始祖率领“祷神祠”的母系社会,正在逐步向“为女媒,因置昏姻”的父系社会过渡。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倾项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
帝喾的故事很少,传说帝喾从十五岁起开始辅佐颛顼,即位那年已经三十多岁,帝喾为人大公无私,能明察秋毫。他在位的时候能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天下人都很信服他。帝喾在位七十一年,到一百零五岁那年去世。
女娲氏图册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音yáo)、舜(音shùn)和禹(音yǔ)。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 尧年纪老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 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很合适。” 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讙兜(音huāu dō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 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舜。 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音gǔ sǒu,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前边讲的儿个神话,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象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
三皇之首燧人氏图册三皇:历史时期名,即“三皇时代”,指的是公元前?年-公元前3077年这段历史时期。
天皇氏:简称天皇
地皇氏:简称地皇
人皇氏:简称人皇
燧人氏:简称燧皇、燧人
华胥氏:简称华胥、华皇、胥皇,是燧人氏之妻、伏羲与女娲之母
伏羲氏:又称羲皇、伏羲、太昊、太昊伏羲氏
女娲氏:又称娲皇、女娲、女希氏、女娲娘娘、后土娘娘
少典:前?年-前3216年在位
神农氏:又称农皇、神农、帝石年,即炎帝,本名姜石年,少典之子,前3216-前3077年在位,据说在位120年(不可信)
有巢氏“构木为巢”,在树上建造巢穴,基本上可以有效防止毒蛇猛兽的偷袭,人在其中能安然入睡,能得到更好地休息,生存能力提高了一大步。黑猩猩等类人猿也有在树上折木为巢的习性,由此可以合理设想,在人类还没有成其为人类的时候,人类的祖先就具备了在树上折木为巢的习性,有巢氏的“构木为巢”正是源自这种本能,有巢氏所代表的时代正是这一技术逐步发扬光大的时代。中国的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建筑中大量使用木材,在古代更是离不开木材,古埃及和古希腊则善于使用石料,至今中国人还习惯称建筑为“土木工程”。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建筑已经分为南北两大系。南方从巢居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其建造方法是先在地面打桩,兼用榫铆和绑扎方法在桩上搭木成面,最后在其上用木材建造墙壁和屋顶而成,在7000年前的浙江馀姚河姆渡遗址已经发现这种建筑形式。黄河流域及辽河流域则由穴居发展为半地穴式建筑,其建造方法是,先在地面挖穴,穴沿先以木柱立墙,再用木条搭房盖,然后用草泥涂墙,以茅草遮盖房顶并涂泥而成。以后,又由半地穴式建筑发展为没有地穴的地面上木柱涂泥墙构成的圆形和方形房。很明显,无论是干栏式建筑,还是半地穴式建筑,都离不开有巢氏“构木为巢”的技术积累。
燧人氏“钻木取火”,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与动物界分开。因为人类对黑暗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所以人类最初用火首先源自追求光明的心理需求。随着用火技术的提高,人们又发现了火的更多用途,从而更加离不开火。在汉语里,“火”“活”读音相同,意味着“火”就是“活”,“活”就是“火”,火是活命的基础,有火才能活命,要活命就离不开火。虽然如此,在“钻木取火”之前,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取火种会受到各种限制,经常无火种可取,不得不忍受无火可用的窘迫。在“构木为巢”的探索中,出现了在木材上加工出榫铆结构技术,而主要的加工方法就是钻研法,人们因此发现了摩擦生热的现象。当人们认识到摩擦之热与火的热可能是一回事情时,就开始了人工取火技术的探索,最终成功地取得第一株人工火苗。所以可以合理推论,燧人氏时代晚于有巢氏时代,是有巢氏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伏羲氏剖析葫芦作瓢取用饮水,或者把葫芦拴系(匏系)在身上辅助涉水渡河。经过有巢氏和燧人氏两个时代的努力,先民们有了简单的住房,也大大拓宽了食物来源,一般情况下可以在住房附近获取食物带回住处享用或储备。“按下葫芦起来瓢”,饮水问题随之上升为重要生活难题。在对饮水问题的关注中,中华先民发现了葫芦,开创了伏羲氏时代,并在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开发出用葫芦辅助涉水的技术,从而基本解决了饮和行的问题,生存能力再次跃升到新高度。古籍记载的有关伏羲氏传说事迹相当多,包括始作八卦、发明网罟、造书契、取牺牲以供庖厨、制嫁娶之礼、味百药、制九针、发明陶埙、创制历法、发明农业、作瑟三十六弦、继天而王、设立官员等,这些事迹多多少少都与葫芦的使用有着一定联系,可以视为葫芦使用技术全方位立体发展的体现。尤其重要的是,在对葫芦花的了解和认识中先民们形成了“花”的概念。葫芦花化生葫芦,中华先民因此自称“花人”也即“华人”,自诩为“能使用葫芦的人”,比那些仍然使用兽皮、牛角、贝壳、龟甲、颅骨之类饮水的人们要高明高贵,最终自成一族,这就是中华民族。伏羲氏因此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女娲氏烧制陶器,并将制陶技术发扬光大。陶器产生于伏羲氏时代末期,其实是三大技术组装创新的结果:
一是用火技术,二是葫芦使用技术,三是涂泥技术。首先是用火技术与葫芦使用技术相结合,先民们产生了喝热水,吃熟的流质食物的想法。其次是先民们在建造住房过程中,发现涂泥不仅可以堵塞缝隙防风,还可以防止被其包裹的木材被火烧损,形成了涂泥技术。最后把涂泥技术应用到葫芦上,在葫芦底部涂泥防火以便烧煮食物,最终发明出陶器。这就是最原始的胎模制陶技术。陶器不仅增加一种全新的熟食方法,而且能够大量而安全地储备食物和饮水,摆脱了无处不在的老鼠的骚扰。更为重要的是,陶器导致了人类的男女分工,这是人类第一次大分工,为走向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女人主内在家操持家务,加工烧煮食物,照看教育子女;男人主外获取食物、饮水等生活物资,家庭结构更加稳固。由于陶器比较笨重易碎,导致人们更加倾向于定居生活,进一步促进了建房技术、用火技术、生活用具(包括工具)制造技术的发展。
共工氏“壅防百川”筑堤挡水兴修水利,“堕高堙庳”平治水土,既是发展灌溉农业的要求,也是农业发展的结果。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优良品种的出现,粮食产量逐步提高,可以在较小的区域内养活相当规模的人口,人们有能力组织起来兴建较大工程,在栽培过程中人们还会认识到灌溉对庄稼的重要性,因而有了兴修水利工程的行动。不同地区降水量不同,人们对水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共工氏部落由于气候比较干旱,会首先认识到庄稼没有水就没有收成,因而形成治水管水用水的传统。江河水患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其中黄河水患危害最为严重。黄河是一条年轻的大河,其历史只有十几万年。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迅速隆起,在中亚内陆形成广阔的干旱沙漠区,在风力作用下,地表细碎颗粒被搬运沉积形成黄土高原。黄土疏松,容易冲蚀,黄河形成以后,黄土高原上被冲涮的泥沙汇入黄河,这就是“九曲黄河万里沙”的原因。泥沙淤积在河道上,会不断抬高河床,以至于形成地上河,最终导致决口而发生洪水灾难。在地质史上,黄河经常因决口而改道,在华北平原上北到天津,南到淮河,如同巨龙一样扫来扫去。这就是黄河水患频繁的原因。黄河水患对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危害巨大。所以,在神农氏时代后期,善于治水用水的共工氏部落就肩负起治理黄河水患的重任。其间失败多于成功,但积累下宝贵而丰富的水文知识和治水经验。直到大禹时期,大禹带领民众变治水思路,改堵为导,并充分利用了共工氏部落治水经验和教训,一举成功。
祝融氏是一个以善于取火管火用火而闻名的部落。大致也是农业发展到成熟阶段,人们定居生活进一步巩固,祝融氏适应时代需要,大力改进用火技术,最终成功地把火引到住房内,把住房变成了人们温暖的家。大致说来,共工氏时代和祝融氏时代都开始于神农氏时代后期,共工氏的贡献在田野,祝融氏的贡献在住房内,两者缺乏相承联系,很难说清两者谁更早一些,谁更晚一些。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点,都持续到五帝时代的尧舜时期,成为官职之一。
中华文明纪元从黄帝开始,不论是古籍的记载,还是传说,从黄帝开始的五帝时代,中华文明进程主要体现在政治文明的进步上,共工氏和祝融氏两个时代表现出的技术进步因此被淹盖。总之,三皇传说表现的是中华史前文明由鸿蒙逐渐显现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上,被列为的三皇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共工氏、祝融氏等名号,其实就是一座座里程碑。中华民族的远古技术进步一直延续到五帝时代,但逐渐被政治文明进步所淹盖,之后正史记载的技术进步已经蜕变为政治附庸。
【名称】:三皇
【拼音】:sān huáng
【注音】:ㄙㄢ ㄏㄨㄤˊ
基本解释
◎ 三皇 Sān-Huáng
[the Three Emperors—Sui Ren,Fu Hsi,and Shen Nung;or Tian Huang,Ti Huang and Ren Huang] 中国传说中的古代三个帝王。通常指燧人、伏羲、神农或者天皇、地皇、人皇。
详细解释
释义:传说中上古三帝王。所指说法不一。
【出处】:(1) 伏羲、神农、黄帝。《周礼·春官·外史》:“﹝外史﹞掌 三皇 五帝 之书。” 郑玄注:“ 楚灵王 所谓《三坟》、《五典》。” 孔颖达疏:“《三坟》,三皇时书。”按,孔安国 《书序》云:“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庄子·天运》:“馀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成玄英疏:“ 三皇者,伏羲、神农、黄帝也。”
【出处】:(2) 伏羲、神农、女娲 。《吕氏春秋·用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高诱 注:“三皇,伏羲、神农、女娲也。”
【出处】:(3) 伏羲、神农、燧人 。 汉班固《白虎通义·号》:“三皇 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
【出处】:(4) 伏羲、神农、祝融 。 汉 班固 《白虎通义·号》:“《礼》曰:伏羲、神农、祝融,三皇也。”
【出处】:(5) 天皇、地皇、泰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出处】:(6) 天皇、地皇、人皇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春秋纬》:“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九州,长天下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鹖冠子·泰鸿》:“ 泰皇 问 泰一 曰:‘天、地、人事,三者孰急?’”《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 天皇 ,有 地皇 ,有 泰皇 , 泰皇最贵。” 司马贞索隐:“按, 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 ,当人皇也。而《封禅书》云‘昔者 太帝 使 素女 鼓瑟而悲’,盖三皇已前称 泰皇 。一云 泰皇 , 太昊 也。”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李斯说古代有三皇,其中泰皇最贵。泰皇,较后的书称为人皇,即传说中的太昊伏羲。
《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三字经》: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伏羲、神农、黄帝)
《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
《运斗枢》、《元命苞》等书载:三皇为伏羲、神农外,还有建立婚姻制度造人的女娲。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奉为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龙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