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墩古文化遗址
目录
1998年,张家墩遗址被武汉市汉南区人民政府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的考古发掘表明,良渚遗址群南侧大雄山丘陵的南麓存在一个史前文化带,它是良渚遗址群崛起的重要源头。
遗址周边地貌属低垄岗地,为通顺河冲积地带。周边水资源极为丰富,东临长江,南沿纱二支沟,尼湖河,蚂蚁河与纱帽街为邻,北接通顺河,三面环水湖汊交错,河网纵横。
张家墩遗址处于现代生活小区08.庄园内,已成为08.庄园小区内居民休闲健身场所。原属乌金农场,下辖2个村委会,三个大队,人口近万人。居民多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多种植棉花、西瓜以及从事水产养殖。
是时,正值防汛抗洪关键时刻。大嘴中学的宋善良老师意外地在大嘴堤段工地上挖掘出一件青铜器——爵,为防损坏,宋老师把爵带回了自己家中妥善保存,随即,他把情况向区文化局作了报告。区文化局文物管理干部一行3人迅速赶到现场,进行情况调查。后来,根据市文物专家推断,出土的文物来自上源,即李家湾的张家墩。经过周密的勘察鉴定,果不其然,在张家湾发现了红烧土块绳纹陶片和青铜器爵。
2013年8月至2104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良渚文化村秋荷坊楼盘项目,对张家墩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面积4600平方米。
张家墩遗址发现于2007年,主要为马家浜和良渚文化堆积。遗址呈扇形分布于张家墩东坡和南坡,弧形的边缘有人工开挖的壕沟。马家浜文化遗存主要为一处较大规模的村落遗迹,共发现300多个柱坑,有的尚存柱痕,有的铺垫石块。多数柱坑呈圆形或长方形排列,可归纳为10个建筑单元。居址面积8—32平方米,另有一处长方形多间的大房子,总面积达150平方米。壕沟内侧设有木栅栏,大房子正南面发现有穿越壕沟的通道柱痕。这种临壕沟展布、壕沟边设栅栏、以大小房子体现不同血缘关系的史前村落遗址,在以往长江下游的考古发掘中极少发现。
近年的考古发掘表明,良渚遗址群南侧大雄山丘陵的南麓存在一个史前文化带,它是良渚遗址群崛起的重要源头。张家墩遗址的发掘证明,自马家浜文化时期开始,古代先民就已在大雄山丘陵一带栖居,并得以传承、壮大,最终为良渚遗址群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