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茶场
目录
“春社”时节(农历正月十五),当地茶农盛装打扮,赶往茶场,祭拜“茶神”真君大帝,祈求茶叶丰收,同时在茶场内举办演社戏、挂灯笼、迎龙灯和亭阁花灯等活动,文化活动热闹非凡。而“秋社”(农历十月十五),其特色文化活动又别具一格。茶农和百姓带着秋收后的喜悦,拎着茶叶和货物,从四面八方到茶场赶集,形成了盛大的“赶茶场”活动。期间,颇具文化特色的“叠罗汉”、“抬八仙”、“骆驼班”、“铜钿鞭”、“大花鼓”、迎“大凉伞”等表演艺术活动纷纷举行,其中最为吸引人的是“迎大旗”活动,该大旗高33米,旗面长26米,宽23米,旗面积近600平方米,堪称中国之最。据当地老人说,有一年在“赶茶场”期间,仅大旗就有36面在茶场迎竖。
一、“赶茶场”有利于丰富山区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赶茶场”活动参与人员众多,参与面广泛,特别是由此活动而产生的如“迎大旗”之类民俗表演艺术活动,全体参与表演者需要各守其责,齐心协力(一般一面大旗需要80多人迎竖),需要“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才能迎好大旗,顺利前行,这就需要极强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赶茶场”活动期间,参与者与不参与者(在家里的人)都如同过大年时穿上节日盛装,这也是山乡群众走亲访友的好时机。举办活动所在地附近的农户都以客多为荣,一些农户家中经常是几桌甚至十几桌来客吃饭,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一派祥和的新气象。 “赶茶场”还是山区农村青年男女相亲定情的好时机。在表演民间艺术节目时,如“铜钿鞭”、“大花鼓”等节目是由女青年表演,而“迎大旗”、“亭阁花灯”、“叠罗汉”等节目是由男青年表演,由于“赶茶场”活动把男女青年结合在一起,禁不住互生爱慕之心,更有一见钟情的,借此良机,成就了无数美好姻缘。
二、“赶茶场”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磐安县玉山古茶场在10-13世纪(宋代)时就是官方茶叶管理机构,到了14-17世纪(明代),在玉山古茶场设立“巡检司”,对茶叶商贸实施管理,茶叶等级分为“贡茶、文人茶、马路茶”等。2002年,由于茶叶生产发展快,而且质量好,磐安被评为“中国生态龙井茶之乡”,同时,还以“赶茶场”特色文化活动中的标志性项目“迎大旗”的“大旗”为名成功申报了“大旗”牌茶叶品牌。从2005年起,当地又每年发展茶叶基地2000亩。该地茶叶畅销中国各地,出口国外,每年销售额达800多吨4500多万元,茶叶已成了一大支柱产业,由此也带动了药材、制种及工业、商贸等行业的发展。另外,在建国后还以“赶茶场”活动为载体,举办物资交流会,已形成传统,每年的“赶茶场”活动都有几万人参加,还吸引了省内外客商。
从10-13世纪(宋代)开始,一直延续下来,“赶茶场”特色文化活动已历时800多年。在保护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中,一是开展了文物保护工作,2008年,玉山古茶场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一方面,以“赶茶场”特色文化活动为载体,使得“迎大旗”、“叠罗汉”、“骆驼班”、“大花鼓”、“大凉伞”等各类民间艺术节目也随之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2007年,“赶茶场”活动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