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华庙会
目录
龙华庙会以龙华寺为中心,主要分布于上海市区北起龙华路茂公桥(华容路口),南至中山路(今龙华西路)和天钥桥路相交处的长达千米的狭长地带中。
龙华庙会现所在区域为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街道。徐汇区是上海市区经济文化发展速度最快的中心区域之一。
龙华街道即原龙华古镇的中心区域,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龙华古镇所在地区,在三国时代已经出现“龙华荡”的名称,东晋时又出现了“龙华港”的名称。唐代,龙华地区先后隶属信义、昆山、华亭县。此时,随着人口繁衍和自然村落的不断扩大,龙华集市逐渐形成。五代,“龙华村”名出现。南宋成淳三年(1267年),建上海镇;元初,龙华已成为古代邮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街市已初具规模;明代,龙华已建成十分繁荣的市镇,龙华庙会业已成名。从形成历史上看,龙华古镇的历史要早于上海的历史。在古镇逐步发展繁荣的漫长过程中,传统文化不断地积累、沉淀,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龙华庙会所拥有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正是它能存在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文化事项发展的一个普遍的规律:越是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影响就越大,存续的时间也就越长。此外,龙华古镇还有着相当优越的地理环境。在明代,一条龙华港穿镇而过,东接黄浦江,西连漕河泾、蒲汇塘,是龙华古镇的水上交通要道。正是这条水上要道,一方面通过黄浦江连通东海,方便了人和货物的南来北往。另一方面,龙华港连接着漕河泾和蒲汇塘,使得龙华古镇与上海的其他地区之间有了便捷的交通途径。方便快捷的交通,无论在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龙华塔的历史,据成书于清康熙十二年的《龙华志》记述,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吴赤乌年间,康僧会求得五色舍利,孙权下令建造了十三座佛塔以存放舍利。龙华塔就是其中的一座。龙华寺的历史要晚于龙华塔,约始建于唐垂拱三年。
黄巢起义时期,寺和塔均遭到掠毁。宋代,吴越王钱俶出资重建了龙华古寺,后更名为空相寺。这是一段可以考证的历史,空相寺的界碑至今仍保存于龙华寺内。《云间志》也载:“空相寺,在龙华,张仁泰请于钱忠懿王始建,旧号龙华寺,宋治平年改今额”。后来,空相寺在元末的战争中遭到损毁,而在明永乐年间得到重建,并恢复了龙华寺的名称。经过清代的屡次修缮,龙华寺终于发展为现今的规模。龙华寺在明代已经是江南名寺,位列台宗十刹之一。
龙华寺与其他寺庙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对弥勒的供奉。龙华寺的第一殿是弥勒殿,供奉着汉化弥勒即布袋和尚的造像,其后的天王殿中还供奉着天冠弥勒的造像。也就是说,龙华寺里供奉的弥勒造像比普通寺庙中多一座。有人认为龙华寺是弥勒菩萨的道场,其原因,除了弥勒的供奉方式外,还有龙华寺的“龙华”之名。《弥勒下生经》、《法苑珠林》等佛经认为弥勒菩萨将会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龙华寺究竟是不是弥勒菩萨的道场,笔者不予追究。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随着弥勒信仰在中国的不断深入发展,龙华寺的影响也逐步扩大了。在佛教传入之前,龙华地区信仰的是以广泽龙王为代表的中华本土神灵。毁于黄巢起义之前的龙华古寺中,有专门供奉广泽龙王的一殿。
广泽龙王,据《龙华志》的记述,是龙华荡的本土神。康僧会路过龙华荡,认为这里是清静福地,发愿在此修建佛寺,便占据了广泽龙王的领地,并将广泽龙王收为护法神。这段传说,从信仰的层面上考察,表现了佛教信仰与本土龙王信仰的融合过程。龙华地区早先信仰的是广泽龙王(或以广泽龙王为代表的龙王),这与龙华地区水道纵横,民众大多从事渔业生产有很密切的关系。汉代以后,随着佛经的翻译和佛教故事在民间的流传,佛教神灵逐渐进入民间,并与民间的本土神进行了融合。在龙华庙会的众多传说中,“康僧将广泽龙王收为护法神”的传说便是对这一过程的具体生动的反映。在明代万历年间,神宗朱翊钧和肃太后很重视龙华寺。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至万历四十年,朝廷先后赐给龙华寺大藏经718函、范金毗卢遮那佛一尊、御书承恩堂匾一座和大量法器、庄严、古物、银两以及一袭等。龙华寺一时名动江南,成为江南名山道场,四方朝山进香者慕名涌来。龙华庙会就是此时成名的。
据考证,龙华庙会在赵宋时期便具雏形。
在明代,随着龙华寺的盛名远播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龙华庙会成名并逐步繁盛。到清代,龙华庙会进入全盛期。清人所写的不少诗词中都载录了龙华庙会的胜景。曹钟的《已丑上巳游龙华杂咏》其一中曾写道:“年年士女春三月,忙煞烧香吃素斋”。秦荣光的《上海竹枝词》中也描绘道:“香汛赶齐三月半,龙华塔顶结浓烟”。民间也有“三月三,上龙华”和“烧烧龙华香,投个好爷娘”的谚语。龙华庙会的胜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4月5日的《申报》上曾刊登了一条标题为“昨日龙华游客之热闹”的新闻。新闻记录道:“法租界十六铺至徐家汇之路二路电车及沪闵长途汽车之龙华专车,乘客均拥挤异常”,“车辆、行人自上午九时起,无间断之时,及至夕阳西落,始见稀少。龙华大寺内香烟弥漫,钟鼓齐鸣。市场两旁停驻车辆约有数百”。这一年龙华庙会的游客极多,以至于需要警察出动维持治安:“该镇县警察四区分驻所会同龙华保卫团各派武装专警维持市场秩序,并派巡逻队分往各路,沿途保护”。
龙华庙会不是单纯的信仰活动,商品贸易和娱乐是与信仰几乎同等重要的活动。龙华古镇拥有四通八达的水道,一条龙华港几乎贯穿了半个上海。龙华港又与黄浦江相连,船只通过黄浦江的入海口进入大海,从而沟通了龙华和更广阔的地域的联系。在龙华庙会的几则传说中,都出现了“江西商人”或“江西道士”的形象。
龙华因庙兴市,因市兴镇。龙华庙会的发生期可以追溯到唐代。从明代开始,庙会由礼佛的单一庙会发展为集礼佛、商贸、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庙会。这是庙会的发展期。清代,庙会正日的时间由三月初三向后推至三月十五,与赏桃花的习俗结合起来,扩大了庙会的规模和影响,也扩展了庙会的娱乐内容。庙会进入全盛期。20世纪20年代以后,庙会发生了第二次转型,由乡村庙会向都市庙会转化,这是它的转型期。解放以后,政府参与组织龙华庙会,庙会结束自发状态,进入新兴阶段。
龙华寺相传为弥勒菩萨的道场,因此,每逢弥勒菩萨的化身——布袋和尚的涅盘日,龙华寺都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法会,做众姓水陆道场。纪念法会期间,佛教徒云集,庙会遂兴。庙会期间,有独特的烧头香、放生、上贡等习俗。
商贸习俗是庙会期间的重要内容。这首先是与长三角地区重商传统和商业发达相关。其次,也与庙会的时间相关。庙会举行在清明前后,而此时正是传统农业的春播时间,需要大量的农具、种子等春播相关物品。庙会饮食是商贸习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庙会饮食首先从为广大香客和游客提供饮食发展而来的,同时它也与当地的食俗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庙会饮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龙华羊肉、龙华五香豆、龙华豆腐干、龙华素斋。
娱乐习俗是龙华庙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娱乐习俗大都是从中国传统习俗或当地传统习俗演化发展而来的,且与当地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主要娱乐习俗包括:踏青赏桃花,观皮影戏和花鼓戏,舞龙舞狮和荡湖船表演。
在庙会的发展过程中,还产生了众多的传说故事、诗词、谚语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产生既说明了庙会在民众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又体现了庙会的巨大影响力和强大的辐射能力。
都市性、商贸性和娱乐性是龙华庙会的基本特征。它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龙华因“市”成镇,庙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龙华古镇的形成,并促进了上海地区的形成和发展;它从多方面影响了上海城市精神的形成;龙华庙会对江南地区在信仰、文化娱乐和商业贸易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庙会中的商品贸易满足了周边群众的物质需求,活跃了市场,促进了地区之间的物质交流;庙会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促进了乡乡之间、城乡之间,乃至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龙华庙会日渐衰落。龙华港改道,其余内河均被填平;龙华地区划入市区,现代化建筑大量发展;龙华老街被改造,老居民大量搬迁。因此,庙会所依托的物质和社会环境已经改变,许多习俗逐渐消失。并且,随着商品的丰富和市场的发展,庙会的商贸部分也逐渐衰落。所以,龙华庙会亟待保护和恢复。
近千年的发展史使龙华庙会在上海民众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即使在战争最频繁的岁月中,庙会依然是民众自发的集体行为。因此,保护和发展传统庙会不仅是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更是顺应民意,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