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伯服(周携王)
目录
姬伯服即周携王(约前794年─前750年),周宣王次子,本名姬望,后世又称姬余、姬余臣(古“望”字字形为会意字,结构是一个高土堆上,立着一只眼睛往前看,会意为“望”,即远看、眺望之意。高土堆,字形类似尖顶谷仓,极易误读为古体“余”字;眼睛,目也,字形是臣的本体字。这就是后世将古“望”字误读为“余臣”二字或“馀”字的原因),西周末代王。
《莫氏族谱》:“莫姓原姬姓。观各氏志云:‘肇颛顼始,氏唐虞九官,历至周宣王次子之裔也。’因幽王昏虐,迫弟裂土瓜分,蔓散各方。弟望迁钜鹿,即今幽都。涿州郡河间府任丘县,乃古之钜鹿。至周文王三十三传裔孙......”《莫氏族谱》的记载,或能补充周携王的部分资料。
出土文物——战国莫字戈周幽王继位,为政昏虐,迫使弟兄宗族漫散各方,姬望东迁钜鹿(古钜鹿所指范围极大,约在今天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东部),初封莫国(今河北省任丘县周边地区,都鄚阳城或望都县,鄚阳城即古颛顼城)。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及申后所生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一说名伯盘)为太子。废太子姬宜臼走西申,托庇于外祖父申侯。幽王欲成就太子伯服,出兵包围申国,强令交出废太子。申人不肯交出废太子,周幽王便与申国交战。申侯联合缯国、犬戎偷袭周幽王大军,幽王及太子伯服败死,郑桓公为护幽王亦力战死,周室灭亡。犬戎大军焚烧、抢掠周朝京城镐京,杀贵族卿士大夫无数,虏王后褒姒北去。
战后,申侯等诸侯在申国共尊废太子姬宜臼为王,即周平王。但姬宜臼太子位早已被废,其交通敌国犬戎、弑父杀弟、灭亡西周王朝的恶行,已经丧失继承王位资格,所以九年之内诸侯们都不来朝贡他(《系年》: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同时,以虢公翰为首的十多家诸侯共同拥立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姬望(别名姬余、姬余臣)为周王,史称周携王。虢公翰一族也从此向东迁徙,立国于中山一带,以拱卫新成立的周王朝。从此,周朝二王并立。
周携王即位为王时已经二十多岁,政令不易为外臣操控,而周平王还是七八岁小孩,权臣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周携王当政年代,在河北、山西一带和揖北方少数民族,结好上古唐尧、虞舜遗族,南通荆楚,北结燕国,东联齐国,西善旧晋。外有王室支柱虢公翰的强力支持拱护,内有和揖百族的内政国策,所以政通人和,对邻近姬姓晋国更是不加防备。但晋文侯早有向北拓疆发展的野心,其东北方莫国的强大发展阻碍了晋国未来发展方向。周王姬望即位二十一年后,晋文侯趁姬望巡视虢地时,以姬望无权继承幽王大统之名袭杀之,终结二王并立局面。
晋文侯迎立周平王于少鄂,三年后东迁洛阳,从此开始东周时代。《系年》:“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就是说晋人从此开始进入周平王朝庭,郑武公也开始征伐原归附周携王姬望的东方诸侯。周平王称赞晋文侯助他重归正统地位,作《文侯之命》以谢,其文录于《尚书》。
周携王当政,在河北、山西一带和揖北方少数民族,结好上古唐尧、虞舜遗族,南通荆楚,北结燕国,东联齐国,西善旧晋。为政宽裕慈仁,恩能及下,和而不流,能绥四方,因此殁后莫国上谥“惠王”(见战国楚简《系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惠王殁后数十年,其势力分解为虞国、虢国、髤国、鲜虞国、鼓国、仇由国(仇犹国)、肥国、中山国、莫国等等大小国家。
战国后期赵灭中山国,“赵惠文王五年与燕莫、易”。此地赵国得之不足五年,却无偿赠与燕国,说明莫、易二地是古时周携王天子旧地,赵国不敢占有。《逸周书·谥法》:怠政外交曰携。周平王以姬望不拥护自己为王、坐看周室衰微曰怠政,以结交外族称王为外交,赐恶谥“携王”,故又史称“携惠王”。周平王抹杀一切周携王年号、史事,将周携王当政年代史事记入自家年号,故正史无记周携王姬望历史,不知姬望立都于何处,西周末年钜鹿至环渤海一带势力更是一切空白。
莫国大印——莫邑疆周携王:姓姬,本名姬望,尊号携王、周携王、惠王、周携惠王。姬望的父亲是周宣王姬静,母亲是姜后。周幽王继位,为政昏虐,迫使弟兄宗族漫散各方,姬望东迁钜鹿(古钜鹿所指范围极大,约在今天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东部),初封莫国(今河北省任丘县周边地区,都鄚阳城或望都县,鄚阳城即古颛顼城)。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及申后所生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一说名伯盘)为太子。废太子姬宜臼走西申,托庇于外祖父申侯。幽王欲成就太子伯服,出兵包围申国,强令交出废太子。申人不肯交出废太子,周幽王便与申国交战。申侯联合缯国、犬戎偷袭周幽王大军,幽王及太子伯服败死,郑桓公为护幽王亦力战死,周室灭亡。犬戎大军焚烧、抢掠周朝京城镐京,杀贵族卿士大夫无数,虏王后褒姒北去。周幽王被杀后,由于姬宜臼太子位早已被废,其交通敌国犬戎、弑父杀弟、灭亡西周王朝的恶行,已经丧失继承王位资格,故虢公姬翰等大小十几家诸侯共同拥立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姬望为新的周王。约以今河北省望都县(汉亦称望都县)或任丘县(汉称鄚县)鄚阳城为王都,其京畿地区包括战国时期的莫、易二地(约含今易县、定兴县、容城县、安新县、雄县、任丘市、保定市、清苑县、望都县、高阳县。高阳县,汉称广望县,并置广望侯),以辛未年(公元前770年)为周携王元年。设立百官,建造宫殿,修筑城墙,发行莫字空首布货币,同时发布文书,诏告天下。
王位被废初,晋国并未拥护弑父杀弟的周平王。周携王治政二十一年,东土无战事,各族和平发展,其日益强大的国力却威胁到晋国向东北方向的拓疆发展。公元前750年(即周携王二十一年),晋文侯为排除拓疆障碍,趁周携王姬望巡视北地虢族时,以姬望无权继承幽王大统之名袭杀之,进而派兵攻打莫国都城,鄚阳城由此毁于战火。袭杀周携王,迎立周平王,确立天子正统,晋文侯由此获得拥立周平王的投名状,“晋人焉始启于京师”。周平王得知晋文侯袭杀周携王,欢喜不已,立刻挥笔写下《文侯之命》表彰晋文侯功绩。周平王在册命的结尾处肉麻的写道:“族父义和啊!您能够光耀您英明的祖先唐叔……继承和发扬文王和武王的美德。您很伟大,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您保卫了我。像您这样的前辈是值得敬重的,我很赞美!”(《尚书·周书·文侯之命》)
初,晋国并未拥护弑父杀弟的周平王。周携王治政二十一年,东土无战事,各族和平发展,其日益强大的国力却威胁到晋国向东北方向的拓疆发展。公元前750年(即周携王二十一年),晋文侯为排除拓疆障碍,趁周携王姬望巡视北地虢族时,以姬望无权继承幽王大统之名袭杀之,进而派兵攻打莫国都城,鄚阳城由此毁于战火。
袭杀周携王,迎立周平王,确立天子正统,晋文侯由此获得拥立周平王的投名状,“晋人焉始启于京师”。周平王得知晋文侯袭杀周携王,欢喜不已,立刻挥笔写下《文侯之命》表彰晋文侯功绩。周平王在册命的结尾处肉麻的写道:“族父义和啊!您能够光耀您英明的祖先唐叔……继承和发扬文王和武王的美德。您很伟大,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您保卫了我。像您这样的前辈是值得敬重的,我很赞美!”(《尚书·周书·文侯之命》)
周携王被拥立为王当年,设立百官,重修鄚阳城,发行“莫”字空首布货币(已有出土文物为证),启用商人发展实业。其治政宽裕慈仁,恩能及下,和而不流,能绥四方,因此当政二十一年,其境内各族和平发展,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在华夏各国各族争战不休的情况下,他能和揖各族、不同流俗,治政确实难得。而同期周平王治下,其支持者郑国、秦国、申国、晋国等则不断发生兼并战争,政由方伯,周平王为此送出大批国土。秦、郑二国还吞占原居于陕西河南各地的虢国、郐国国土。周携王殁后,戎狄各族又开始大举进攻华夏各国。
周携王有虢公翰以及诸侯们拥护,在河北、山西一带和揖北方少数民族,结好上古唐尧、虞舜遗族,南通荆楚,北结燕国,东联齐国,西友旧晋,甚得周众与东方诸侯之心。战国楚简《系年》称周携王姬望为“惠王”,不用周平王所赐恶谥“携王”,也说明楚国与姬望王朝的友好交往。
- 祖父:周厉王姬胡
- 父亲:周宣王姬静
- 母亲:姜后
- 周幽王姬宫湦
前述《春秋左传正义》孔颖达引《竹书纪年》一则中有“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据此,“携”为地名。《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引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卷二七云:“携,地名,未详所在。《新唐书》:《大衍历议》谓丰岐骊携皆鹑首之分,雍州之地,是携即西京地名矣。”说明携王之“携”与丰、岐、骊相连,很可能是镐京附近某地,携王所居当在丰镐周都旧地,即今陕西渭南。
然而,孔颖达所引又一则《竹书纪年》记载:“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以本非适(“嫡”之义),故称携王。”据此,携王之“携”又不似地名。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据《逸周书·谥法》“怠政外交曰携”,认为携非地名,而为谥法。童认为“谓之‘外交’,或携王为叔带之流,其立殆亦托庇于戎人”。童认为“携”乃复归统一之周室给余臣的恶谥。
携,篆书写作 。颛,篆书写作 。此二字极易混淆误读。故“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可能是“虢公翰又立王子望于颛”的误读(余臣,前文已解释是“望”的误读)。颛,即高阳氏颛顼帝所建之颛顼城——鄚阳城,属今河北任丘县,汉称鄚县,幽王时姬望建立鄚国之地。郑(即郑的繁体字)与鄚,古字亦极易混淆,许多译作“郑”的地名、人名,其实本为鄚字地名、人名。故史书所说,郑国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实乃立国东北方、河北钜鹿附近之鄚国甚得周众与东方诸侯之心。郑国历居中原河南地区,周携王殁后郑国便开始征伐东方诸侯了,哪来的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世人皆,世人皆以为鄢地在河南省,但鄢姓的郡望却在河北范阳郡、山西太原郡。很显然,世人将鄚伯之故事移植到郑公头上了,但又发现错误,因此又胡乱解释写“郑伯”的原因。后世以误读不断演绎,就产生更多圆错的解释。郑国为公爵,鄚国为伯爵(?),从爵位及地理位置之不同,便可知其分别。
因《尚书》《史记》《汉书》等正统史书对周携王之事并无记载,故周携王姬望定都地点、国度位置史书无记,但历史依然留有一丝线索。汉初设立郡县,原战国时期莫、易二地设有望都县、广望县、鄚县等地名。望都县至今仍是旧名,广望县现在则改名高阳县,鄚县则改名任丘县。所以,周携王之都城所在应是鄚县鄚阳城或望都县。
正统史书《春秋》《史记》皆无周携王的历史记载,但西晋初年出土的魏国史书整理成《竹书纪年》却有周携王及周二王并立的历史记载,近年出土文物战国楚简《系年》也有周携王的历史记载(详情请参阅“史籍记载”)。这说明,东周初年二王并立的历史真相被人为地、克意地掩盖。尽管如此,历史真相也会偶然地漏出一鳞半爪,体现这个王朝的真实存在。
《战国策·赵策二·武灵王平昼间居》:(赵武灵王说)“......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其参胡、楼烦、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
这里说到的地理位置——中山国东南部、赵国东部、齐国北部(黄)河、薄洛之水的“水居之民”,正是战国时期莫国所在。但赵王说到“水居之民”时,居然是“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什么语气?一代英雄赵武灵王,居然用“求”的语气。这些“水居之民”的地位为什么这么高?为什么不直接点明其国家名字、君主姓名?称“水居之民”而不称其君主名字,这里显然存在一种隐讳,其势力主人之名不能在君臣言论中公开谈及。
而《史记》则省略了《战国策》中赵武灵王“求”水居之民守河的话,改为“夹水居之民”,话语中也揭示了赵国边界未到两河地区,这就是莫国所在。《史记·赵世家》:“......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智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改“求水居之民”为“夹水居之民”,语言更隐秘了。
《春秋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这里,作者借鲁庄公的家内丑事,点出一个“讳莫”的前尘典故。“莫”字本义在春秋前为“暮”,表示日落后的时间。或为膜、幕、瘼、谟等含义,并没有不能说、不可说等等的否定含义。历史不能说的隐讳太多,为何不说讳赵如深、讳楚如深、讳弗如深、讳庆如深之类的字眼呢?因为,这里先存在一个讳谈周携王莫国之事的前尘典故。周携王与弑父杀弟、灭亡周室的废太子姬宜臼之间,周携王显然有充分的王位继承权,但却被诸侯们废掉了,周室也从此王权削落,这是姬姓诸侯之间讳不可言的隐秘丑事。
《春秋》有“郑伯克段于鄢”的著名篇章,原文应该是“鄚伯克段于鄢”。后人将鄚伯之事错误移植到郑伯身上了。郑国是公爵国,应该称郑公,不能随意降称郑伯。鄢姓的郡望在河北范阳郡、山西太原郡,古代那里生活着大量的鄢姓人群。而河北范阳、山西太原则正是春秋时期周携王姬望的鄚国势力范围。京城大叔段,只有天子之地才能称“京城”,郑庄公的都城不能称之为京城。大叔段谋逆失败后,他的族人子孙当然也会失去爵位。按照氏族制度,从大叔段的孙子辈起,就要以祖父名、字为姓,所以大叔段才会成为“段”姓之祖。而“段”姓的名人,除了大理“段”氏,也大多是漠北少民,这说明大叔段的后人因居北方而融入了北方少数民族之中。
周携王从公元前770年即位,至公元前750年被杀,这是其王朝存世时间,共21年。但其国家并未因此而消亡,而是存世最少476年。于周室而言,莫国后人可能不再称王,但其国度则被视为禁忌,名字不再被诸侯各国公开提及,世人讳言莫国周携王之事。
《战国策·赵策二·武灵王平昼间居》:(赵武灵王说)“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其参胡、楼烦、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
这里说到的地理位置——中山国东南部、赵国东部、齐国北部(黄)河、薄洛之水的“水居之民”,正是战国时期莫国所在。赵武灵王需要“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可见,周携王的莫国至少到此时还依然存在。《史记》:“赵惠文王五年(公元前294年),与燕莫、易”。后人据此记载,认为莫国曾是赵国附庸,也因此而将莫易二地无偿赠预燕国。但明白上述莫国本是周王朝正统天子的事实后,这个事件很可能是赵国做出的不敢吞占周天子土地的态度。而燕国也可能只是名义上接受莫、易二地,实际上不可能管治莫国周携王土地。所以,莫国存世时间至少有476年。
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七〕,褒姒有宠,生伯服〔八〕,於是乎与虢石甫比,〔九〕逐太子宜臼〔一0〕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一一〕,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於是乎亡〔一二〕。
〔七〕幽王,宣王之子幽王宫涅也。有褒,姒姓之国,幽王伐之,褒人以美女入,谓之褒姒,是为幽后。
〔八〕伯服,携王也。
〔九〕石甫,虢公之名。郑语曰「虢石甫谗谄巧佞之人也,而立以为卿士」也。案:「巧佞」,札记:「依郑语当作『巧从』。」
〔一0〕宜臼,申后之子平王名也。
〔一一〕申,姜姓之国,平王母家也。
〔一二〕鄫,姒姓,禹後也。鄫及西戎素与申国婚姻同好。幽王欲杀宜臼以成伯服,求之於申,申人弗予,遂伐之。故申、鄫召西戎以伐周,杀幽王於戏。
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幽王,宣王子。若,顺也。愆,失也。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携王,幽王少子伯服也。王嗣,宜臼也。幽王后申姜,生大子宜臼。王幸褒姒,生伯服,欲立之而杀大子。太子奔申,申伯与鄫及西戎伐周,战于戏。幽王死,诸侯废伯服而立宜臼,是为平王,东迁郏鄏。○携,户圭反。奸音干,下同。替,他计反。郏,古洽反。鄏音辱。鄫,才陵反。戏,许宜反。
《春秋左氏传·昭公二十六年》:“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
《尚书·文侯之命》:王若曰:“父义和!丕显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谋猷罔不率从,肆先祖怀在位。呜呼!闵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资泽于下民,侵戎我国家纯。即我御事,罔或耆寿俊在厥服,予则罔克。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呜呼!有绩予一人永绥在位。父义和!汝克绍乃显祖,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汝多修,扞我于艰,若汝,予嘉。”王曰:“父义和!其归视尔师,宁尔邦。用赉尔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四匹。父往哉!柔远能迩,惠康小民,无荒宁,简恤尔都,用成尔显德。”
《春秋左传正义》孔颖达引《竹书纪年》:“先是,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当作文侯)所杀。以本非适,故称携王。”
“褒人褒姁有狱,而以为入于王,王遂置之,而嬖是女也,使至于为后而生伯服。”
“王欲杀太子以成伯服,愁求之申,申人弗畀,愁伐之。”
“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
“後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当幽王三年,王之後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太平御览》卷一四七皇亲部
又曰:幽王嬖爱褒姒,生子伯服。幽王废后及太子,而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毋可奈何!"申侯怒,乃与犬戎共攻杀幽王丽山(骊山)下,虏褒姒。于是诸侯共立故幽王太子宜咎(臼),是为平王。
《纪年》曰: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为太子。
《太平御览》卷八五皇王部
《史记》曰:幽王得褒姒而笃爱之。乃欲废后并太子,用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为太子。褒姒为人不好笑,悦之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火鼓,寇至则举烽火。於是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诸侯不信,并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之。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幽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乃与缯西夷犬戎共攻幽王。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之下,虏褒姒,尽取周之财而去。於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乃东徙洛邑,避戎寇也。幽王在位凡一十一年。
《纪年》曰:幽王立褒姒之子伯服,以为太子。
《书序》:“平王锡晋文侯秬鬯圭瓒,作《文侯之命》。”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武公即世,庄公即位,庄公即世,昭公即位。其大夫高之渠弥杀昭公而立其弟子眉寿。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杀子眉寿,车轘高之渠弥,改立厉公,郑以始正。楚文王以启于汉阳。”
莫姓原姬姓。观各氏志云:“肇颛顼始,氏唐虞九官,历至周宣王次子之裔也。”因幽王昏虐,迫弟裂土瓜分,蔓散各方。弟望迁钜鹿,即今幽都。涿州郡河间府任丘县,乃古之钜鹿。至周文王三十三传裔孙......
周携王死后,其势力分解为多个国家,现知名字的就有近十个国家。但周平王极力掩盖历史真相,正统史书不记周携王史事,世人对周携王莫国之事讳“莫”如深。“讳莫如深”这个成语就与周携王的莫国有关。且莫字字义也从周携王的莫国开始发生了转变。历史资料的缺失,导致今人对西周末年从钜鹿到渤海湾一带地区势力全部空白。
周平王结交外敌犬戎、弑父杀弟、灭亡周室的罪行,治政期间为保王位向秦、郑、晋等国送出大量周土,以致周朝国力、疆域大失,是典型的卖国求荣君主。晋文侯杀周携王之事极其重大,周人史官绝口不提;向来重视史事记述的鲁国史官也绝口不提;讲究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孔子,作《春秋》也绝口不提。显然,周平王对这丑事或曾下过封口令,销毁一切历史证据。又或者,表面讲究仁义道德的中原华夏各国自感理亏,自动封口。只有僻处南蛮的荆楚史官,后期三家分晋而崛起的魏国史官,才分别在楚简《系年》及魏史《竹书纪年》中提及。
史书里,对于无法避免而要言及莫国之事,当时的诸侯们就尽力不提莫国之名。比如说,赵武灵王想攻占中山国,而莫国就在中山国南部,占据着两条河道及大片土地。赵武灵王提到其国境东北面莫国之地时(黄河至津水),既不说是中山国土,也不说是燕国国土,更不提是莫国国土,只以“夹水居之民”称之。但这个国家叫什么名字?主人是谁?竟然都不敢在君臣言论之中提及。
周携王虽亡,但其国土(指周携王的京畿之地)还是归属周天子。周虽弱,但毕竟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只要七国中任何一国还没取得统一天下的实力,谁也不会提前灭掉周王室,否则就会被群起而攻之、灭之而有名。所以,这片土地或者还叫莫国,又或者叫周天子的飞地。赵灭中山国后,索性就将莫国故土——莫、易二地平白送给燕国管理,因燕国也是姬姓侯国,有一定的继承权。
因为东周各国对莫国周携王之事避讳而不谈,因而就有“讳莫如深”的说法。后来《春秋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记载:"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从此,“讳莫如深”就被解释为原指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真相隐瞒得很深。
“莫”字本义,原是指日落后的时间。《说文解字》说:莫,日且冥也。所以“莫”,又通“暮”。莫字,本来没有“不、非、无、没有”等等的否定含义。查遍各书,莫字有多种解释或含义,但在东周周携王之前都没有“不、非、无、没有”等等的否定含义。需要用否定语义文字时,莫国周携王之前都用否、非、无之类的字。自从周携王莫国之事后,诸侯各国讳“莫”如深、闭口不谈,莫字从此就有了否定的语义。
以下提供莫字几种本义,以方便说明问题:
◎ 莫 mò〈名词〉
(1) 通“膜”。生物体内部的薄皮组织
搦脑髓,爪荒莫。——《韩诗外传·卷十》
(2) 通“漠”。沙漠 [desert]
狄之广莫,于 晋为都。——《国语·晋语》
(3) 通“幕”。幕府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史记·李将军列传》
(4) 通“瘼”。疾苦,病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大雅·皇矣》
辞之怿矣,民之莫矣。——《诗·大雅·板》
(5)莫,日且冥也。——《说文》
(6)莫,夜也。——《广雅》
(7)不夙则莫。——《诗·齐风·东方未明》,暮之义。
(8)谁夙知而莫成?——《诗·大雅·抑》,暮之义。
(9)维莫之春。——《诗·周颂·臣工》,暮之义。
(10)及莫又圣。——《礼记·文王世子》,暮之义。
(11)旦莫日进食。——《战国策·齐策》,暮之义。
(12)星辰莫同。——《书·洪范》,暮之义。
(13)至莫夜月明。——宋· 苏轼《石钟山记》,暮之义。
(14)莫春者。——《论语·先进》,晚之义。
◎ 莫 mò
〈动词〉
(1) 通“谟”。谟划
秩秩大猷,圣人莫之。——《诗·小雅·巧言》
(2) 通“劘”。削
而刀可以莫铁,则刃游闲也。——《管子·制分》
(3) 通“慕”。思慕,向往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论语·里仁》
〈形容词〉
(1) 通“漠”。广漠
广莫之野。——《庄子·逍遥游》
(2) 通“漠”。寂静
田莫不见禽而后反。——《管子·小匡》
==============================================
莫国周携王姬望之后,世人对此事“讳莫如深”,莫字从此就有了“不”的否定语义。
◎ 莫不mòbù
没有一个不;无不
听到这个消息,全校师生莫不为之失声痛哭
◎ 莫不倾动加礼 mòbù qīngdòng jiālǐ
没有不表示敬佩,以恭敬之礼接待的,加礼,礼遇有加,以恭敬之礼接待,待人厚于常礼。
◎ 莫不然mòbùrán
无不如此
◎ 莫不是mòbùshì
表示揣测或反问;莫非
莫不是我又错了
◎ 莫不闻 mòbùwén
无人不知。莫,指代词,没有人
◎ 莫不逾侈 mòbùyúchǐ
莫:没有谁。逾:“超越”。今有双音词“逾越”这里引申为过度。侈:奢侈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后汉书·张衡传》
◎ 莫测高深 mòcè-gāoshēn
没法揣测高深到什么程度,指言行使人难以了解或理解。也作高深莫测
◎ 莫大 mòdà
最大,没有比这更大
他这样处理问题,简直是莫大的耻辱
◎ 莫非mòfēi
(1)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你不赞成?你莫非不为全社着想
(2) [表示疑惑不定的推测语气,相当于“别不是”
莫非这事就是他们干的
◎ 莫过于mòguòyú
没有超过…的
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奉献
◎ 莫讲 mòjiǎng
何况
连小孩都懂,莫讲大人了
◎ 莫可名状 mòkě-míngzhuàng
无法描述
胜利的喜悦,莫可名状
◎ 莫名 mòmíng
无法说明;无法表达。名,这里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意思
莫名所以
◎ 莫名其妙
原义是:没有谁能说出其中的奥妙来,有称赞意。现在则用以形容事情的稀奇古怪,难以理解
◎ 莫逆mònì
指两人意气相投,交往密切友好
◎ 莫逆之交 mònìzhījiāo
非常要好的朋友
◎ 莫如 mòrú
不如;这样选择较好
与其你去,莫如他来
◎ 莫须有
也许有。形容无中生有,罗织罪名
◎ 莫衷一是
意见分歧,难有一致的定论
大家对此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谥号 | 姓名 | 生卒年 | 在位时间 | 在位年数 | 都城 | 身份 |
周武王 | 姬发 | 前1182年-前1116年(67岁) | 前1122年-前1116年(前1134年继位) | 7年 | 镐京 | 文王子 |
周成王 | 姬诵 | 前1128年-前1079年(50岁) | 前1115年-前1079年 | 37年 | 镐京 | 武王子 |
周康王 | 姬钊 | 前1078年-前1053年 | 26年 | 镐京 | 成王子 | |
周昭王 | 姬瑕 | 前1052年-前1002年 | 51年 | 镐京 | 康王子 | |
周穆王 | 姬满 | 前1051年-前947年(105岁) | 前1001年-前947年 | 55年 | 镐京 | 昭王子 |
周恭王 | 姬繄扈 | 前1018年-前935年(84岁) | 前946年-前935年 | 12年 | 镐京 | 穆王子 |
周懿王 | 姬嚭 | 前959年-前910年(50岁) | 前934年-前910年 | 25年 | 镐京 | 恭王子 |
周孝王 | 姬辟方 | 前959年-前895年(65岁) | 前909年-前895年 | 15年 | 镐京 | 恭王子、懿王弟 |
周夷王 | 姬燮 | 前938年-前879年(60岁) | 前894年-前879年 | 16年 | 镐京 | 孝王子 |
周厉王 | 姬胡 | 前903年-前828年(76岁) | 前878年-前842年 | 37年 | 镐京 | 夷王子 |
周召共和 | 前841年-前828年 | 14年 | ||||
周宣王 | 姬靖 | 前827年-前782年 | 46年 | 镐京 | 厉王子 | |
周幽王 | 姬宫涅 | 前781年-前771年 | 11年 | 镐京 | 宣王子 | |
周携王 | 姬伯服 | 前779年-前750年(30岁) | 前770年-前750年 | 21年 | 惠邑 | 幽王子 |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