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蚕丝织造技艺

蚕丝织造技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由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杭罗织造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潞绸织造技艺四部分组成。杭罗历史悠远,至迟在宋代方志中已屡有记载。杭罗的织机几经变革,然而在它的生产流程中仍然保持着大量的手工技艺,精致缜密,要求极高,由于工艺复杂,历来传人不多。据有关方面反复调查论证,迄今为止,杭州市范围内仅存福兴丝绸厂一家,尚能生产H1226杭罗。属于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7日,蚕丝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2012年,周康明被文化部列为蚕丝织造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2014年11月,潞绸织造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蚕丝织造技艺扩展项目。

目录

中国劳动人民制作丝绵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到了唐代,浙江丝绵被列为贡赋;从宋代起,浙江上调的丝绵占全国上调的三分之二以上。据《咸淳贡赋志》记载:“钱塘、仁和、余杭、临安、富阳……九县岁解绵……今余杭所出为佳”。清时,余杭丝绵更是享誉海外,康熙年间曾远销日本。民国期间,在杭州召开的首届西湖博览会上,余杭清水丝绵荣获特等奖。

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我国汉魏之间就有了。它被称为中国丝织品活化石,又称刻丝,是一种古老的平纹纺织品。它“以梭代笔”,用染色蚕丝线,依据原图图版样式织造,由于制作全凭手工操作,一件缂丝产品,少则数月,多则几年才能完成。因此,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关于南京云锦的诞生有个美丽的传说。农历七月七日为七夕,传说自南朝起,妇女们都要摆设供桌,陈上瓜果,向渡河的织女乞巧,希望她能赐给她们织锦的工艺技巧。南京女子乞巧之风尤盛。织女在天桥上向人间俯瞰,一眼就爱上了六朝都城内葱茏毓秀的紫金山和靓丽灵动的秦淮河还有勤劳朴实的建康(今南京)人民。于是,她便和牛郎来到了人间,在美丽的秦淮河边架起了织机,手把手的传授织造云锦的技术。得到织女和牛郎传授技艺的南京姑娘、小伙子们,织出的织锦真是雍容华贵,千姿百态,灿若云霞,从此以后云锦的艺人们都称织女为“云锦娘娘”,这里织出的锦就被赞誉为“南京云锦”了。

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南京云锦。南京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处亚热带丘陵盆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年降水量在1100㎜左右,年平均湿度15.2℃,干湿度为70%左右,这对桑树的生长提供了极好的条件,自古就是桑蚕丝的主要产地。古老的秦淮河从百里以外的源头流入南京,蜿蜒南京城十里,故称十里秦淮,沿着秦淮河两岸,遍布了很多染坊和机房,这种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对云锦的织造非常有利,使桑蚕丝在织造中不起毛,不易断头。

秦淮河水和植物染料扮靓了南京云锦。南京城里的秦淮河,其独特的水质为云锦材料的染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秦淮河的水中包含有单宁酸成份,酸碱度为7.1度,能够在染色时起到天然的触媒作用,使染色后的丝织物光泽丰润。南京云锦从南北朝到明清一直用天然染料。其中用的最多是植物染料,特别是植物染料基本上是由南京地产,至今南京很多地名中仍与云锦染色及染料息息相关。

历史文化:南京云锦体现了独特的皇家文化和吉祥文化。

皇家文化:南京云锦在元、明、清时期,南京云锦的发展达到鼎盛,成为皇家御用品。

吉祥文化:南京云锦的图案纹样几乎“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汇集了优秀的中国吉祥文化的精萃,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性的祈求幸福与热情向往。

南京云锦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品种。大至可以分为“库缎”、“库锦”、“库金”、“妆花”4类。其中妆花缎是云锦中织造工艺最为复杂的品种,也是最具南京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提花丝织品种。南京云锦妆花缎的织造要经过120多道工序。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于2009年9月30日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

2004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南京云锦”原产地域产品称号(现更名为地理标志产品);2007年4月,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南京云锦”证明商标;2008年10月,经国家质检总局、国标委批准,《地理标志产品 云锦》国家标准正式实施,2011年12月,“国标委综合〔2011〕66号文”批准云锦妆花缎国家标准立项,保证了云锦的知识产权及产品的纯真性。

制作条件

制丝绵除了他独特的制作技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良好的水质。余杭出产的丝绵被称为“清水丝绵”,可见水质与丝绵的质量有着密切关系。

余杭镇上横跨南苕溪的千年古桥通济桥,经受过上千次洪水冲击而岿然不动,这固然与桥的分水角、溢洪洞的巧妙设计有关。但有一件事却鲜为人知,那就是桥下铺有又长又厚的能使洪水急速宣泄的青石板。

清代有一位姓苏的商人慧眼独具,深谙“石上泉水清”的道理,认定在余杭精制丝绵的条件得天独厚,于是就在桥边开起丝绵作坊,生产的丝绵在行业中一枝独秀,在南洋劝业会上得了奖。

工艺工序

据从事过丝绵制作的老人说,制作清水丝绵主要有七大工序:一是选茧,遴选双宫茧、黄斑茧等大个形茧;二是煮茧,把蚕茧用纱布袋装好,放入大锅内,每袋约装 1-2斤,加入老碱2两和香油2汤匙,加水至茧面平,用旺火烧煮并不停翻动,烧煮约一小时,待丝胶溶解、茧层发松,已无生块时起锅;三是清水漂洗,将煮好的茧用清水漂洗,边踏边冲洗,将茧中的碱水和蛹油挤出;四是剥茧做“小兜”,把熟茧放入冷水,分个先剥开,拉扯后,套在手上,一般套三、四颗茧子,做成 “小绵兜”;五是扯绵撑“大绵兜”,在水面上将 “小绵兜”绷到绵扩上,扯开扯匀,扯薄边缘,敲掉生块,捡净附着物,撑成一个厚薄均匀、无杂质的“大绵兜”;六是甩绵兜,将大兜甩开,用线串连;七是晒干,将串连的“大绵兜”挂于竹竿上,晒干后即成丝绵。一般一斤丝绵,需要约3斤干茧,一斤茧手工做成“小绵兜”需要一个多小时。

杭罗织造技艺

申报单位

杭州市福兴丝绸厂

杭罗常识

罗,是中国丝绸代表品种“绫罗绸缎”之一。

杭罗,与苏缎、云锦同列为中国东南地区的三大丝绸名产。杭罗原产杭州,故名杭罗,由纯桑蚕丝以平纹和纱罗组织联合构成,绸面具等距规律的直条形或横条形纱孔,孔眼清晰,质地刚柔滑爽。穿着舒适凉快,耐穿,耐洗。多用作帐幔、夏季衬衫、便服面料等。

历史渊源

杭罗历史悠远,至迟在宋代方志中已屡有记载。清代则成为杭州丝绸中颇为著名的品种之一。杭罗的织机几经变革,然而在它的生产流程中仍然保持着大量的手工技艺,精致缜密,要求极高,由于工艺复杂,历来传人不多。据有关方面反复调查论证,迄今为止,杭州市范围内仅存福兴丝绸厂一家,尚能生产H1226杭罗。

历史上,杭罗的产地主要在杭州,尤其以艮山门外一带最为集中,清·厉鹗《东城杂记》云:“杭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可见在清雍正年间,便已形成这样一种格局。

罗的生产,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嘉泰《会稽志》卷十七《布帛》载,春秋时越国生产的丝织物中即有“罗”。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八,记吴主孙权之妻赵夫人,人称“三绝”(机绝、针绝、丝绝),“织为罗,累月而成,裁为幔,内外视之,飘飘如烟气轻功,而房内自凉”。可见当时的“罗”已堪称绝品,织造技艺极高。

南宋,杭罗已在丝绸生产中崭露头角。《咸淳临安志》卷八《丝之品》载:“罗:有花、素两种结罗,染丝织者各熟线罗,尤贵。”宋代的罗,近几年多有发现,由此可见当年的生产技艺水平。杭罗生产,由南宋发端以来,绵延元、明、清。据《杭州市志》,元、明、清时代的杭州丝绸中,“罗”一直是一种主要品种。

制作过程

翻丝 → 纤经 → 摇纡 → 浸泡 → 水纡 → 上机织造

主要特征

1、在制作工艺方面的精致细腻、巧夺天工是杭罗的主要特征。

2、在历史传承方面,杭罗历史悠远,绵延不绝,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罗的历史则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3、时至今日,杭罗织造技艺的稀缺性也已构成了它的一大特征。整个杭州市硕果仅存,只有一家丝绸厂还保存着“杭罗”的传统织造技艺,令人既惊喜又担忧,因而引起有关方面的普遍关注。

重要价值

1、杭罗具有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这种丝绸中的稀有品种,近几年来虽然产量锐减,但仍有一定的市场销路。国内几家丝绸业老字号一直经销杭州福兴丝绸厂的杭罗,对其评价甚高。苏州乾泰祥丝绸店负责人丁桂根说,不少老年人爱穿杭罗做的衣服,特别透气,穿着舒适、凉爽、不起痱子、耐穿。北京瑞蚨祥绸布店王经理说,杭罗在我们这儿卖火了,一些华裔老人特别喜欢,就连外国的首相夫人,都会特意上门购买,用杭罗做中式服装。

2、杭罗织造技艺在科技史上有着珍贵的学术价值。《辞海》释“罗”字,称其为“丝织物类名”,并称“例如,杭罗等”。可见学术界通常把“杭罗”作为“罗” 的代表性品种。中国丝绸博物馆曾请有关方面专家去福兴丝绸厂作过考察,馆长周也印表态:“杭州福兴丝绸厂目前仍采用传统工艺生产H1226杭罗,技术精湛,质量上乘,是杭州地区唯一生产厂家,为使其不至于失传,建议政府部门采取落实措施,给予保护支持。”“杭罗”传人所掌握的技艺在丝绸科技史上的价值由此可见。

濒危状况

“杭罗”传承至今,在化纤织物的强烈冲击下,渐趋萎缩。原先的厂家大多已停止生产,传人普遍年事已高,相继去世。在杭州市范围内,仅存杭州福兴丝绸厂一家,仍在坚持生产“杭罗”,经营状况也十分艰难。该厂原有的质量已年过八十,仍能参与生产的是该厂厂长郡官兴。

2005年8月,该厂接到土地征用通知,必须搬迁。而该厂所使用的杭罗织机由木头和金属零件组成,拆卸组装实非易事。为此,该厂向杭州市委市政府、江干区委区政府提出要求保护的书面报告。杭州市各大媒体也纷纷报道此事,呼吁各方面引起重视。

申请保护

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两次批示,要求将保护“杭罗”列入弘扬丝绸之府的工作之中,让群众知道杭罗,让杭罗传唱世界。在浙江省委、杭州市委、江干区委等各级政府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杭罗织造技艺现已先后列入杭州市级、浙江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已同云锦、蜀锦等作为“中国蚕桑丝织”项目申报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邵官兴被浙江省文化厅评为杭罗织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

申报地区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

历史渊源

双林绫绢生产历史源远流长。据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到的碳化了的绢片测定,双林绫绢生产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历史。

工序种类

“花者为绫,素者为绢。”双林绫绢传统手工技艺精湛,种类繁多,分为耿绢、矾绢、花绫、素绢等诸多品种,生产工艺流程工序严密,主要有:浸泡、翻丝、纤经、放纡、织造、炼染、砑光、整理等大小二十余道工序。双林绫绢素以轻如蝉翼、薄如晨雾、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著称,被誉为“丝织工艺之花”。一九九四年,双林绫绢厂生产的“汉贡牌”花绫被评为第五届亚太博览会金奖和浙江省优质产品。绫绢的用途很广泛,除书画装裱,还应用于工艺美术、装饰工艺等。

双林绫绢传统手工技艺精湛,种类繁多,分为耿绢、矾绢、花绫、素绢等诸多品种。生产工艺流程工序严密,主要有:浸泡、翻丝、纤经、放纡、织造、炼染、砑光、整理等大小工序20余道。

蚕丝致富

霜降节气一过,正是晚秋蚕茧落簇采收季节。在地处富阳西北山区的洞桥镇枫瑞村菖蒲自然村,蚕农们传承数百年的技艺,根据订单忙着手工制作清水蚕丝被。

据清光绪《富阳县志》载:“富春虽濒江,民不以鱼盐为业,男力耕女勤蚕织。”洞桥镇是富阳的蚕茧主产地,全镇拥有桑园5800多亩,最多年份饲养蚕种突破万张,产茧量占富阳半壁江山。上世纪80年代末,生态良好的洞桥镇枫瑞村菖蒲自然村被杭州市蚕种场选定为蚕种培育基地后,每年户均饲养种蚕3张,蚕桑经济成了小山村里百来户农家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富阳,能够手工制作清水蚕丝被的只有菖蒲蚕农了。据该村七旬老人袁雪奎介绍,制作清水蚕丝被主要有七大工序:第一步选茧,挑选优质双宫茧作为原料;第二步煮茧,用独特的秘方煮茧除去异味,严格控制煮茧的温度和时间,避免高温将蚕蛹煮烂,造成蚕丝不干净;第三步漂洗,把煮熟后的茧浸于清水之中,这其实是一个脱脂的过程,丝胶除去愈净,丝棉质量愈好,蚕丝被不容易板结;第四步剥茧,用指甲剥开蚕茧,掏出蚕蛹,并把蚕茧撑开扩松绷套在手上,待叠至5-6层的时候取下并轻轻拉成正方形的蚕丝小片,就成了湿的蚕丝棉兜了;第五步晒棉,把湿的蚕丝棉兜挂在竹竿上,拿到太阳底下晒干;第六步拉伸,在毛竹筒上,将晾干的蚕丝棉兜拉成面积约2平方米见方的丝块。这得用巧劲,按照密度需求不强不弱、不急不慢地绷扯,扯成匀薄如纸、莹洁如玉的柔嫩丝絮;第七步翻被,将扯好的柔嫩丝絮一层层地叠起来作被芯(一床重量在4斤的蚕丝被,需叠200张左右的方块丝),再把被芯套进被套,缝线定位,以保证蚕丝被不会滑动变形。这样,一床蚕丝被就大功告成了。

长期以来,菖蒲清水蚕丝被制作技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丝棉制作更是依靠个人的悟性及长期实践体会掌握。丝棉除独特的制作技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良好的水质,菖蒲山泉清澈,所以漂洗出来的丝棉色泽洁白,手感柔滑,弹性好。

“菖蒲手工清水蚕丝被从选茧到缝制全部手工操作,且不经漂白,不用任何化学成分,保证了蚕丝原有的自然特性。”洞桥镇有关负责人说,蚕丝被尽管价格不菲,每床在1000元——1800元不等,但因为盖起来舒服,就连黑龙江、内蒙古、上海的客户也通过网购来预订。为保护这一古老技艺,镇里正打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蚕丝特色

复制品重量49.5克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边缘,这件“襌衣”重量只有25克左右,折叠后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

用13年制成的西汉·素纱襌衣的复制品

抛梭打纬万千次,霓彩云裳方始成。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南京云锦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且有“寸锦寸金”之誉,至今拥有1600年的历史。

经过4个月的闭馆改造,昨日,南京云锦博物馆新馆以全新面貌亮相,重新免费对公众开放。此次升级改造新增了包括西汉素纱襌衣(复制品)在内的100多件云锦实物和史料,十多台织锦机及云锦历史沙盘。

新馆搬来了十多台织锦机

世博会将展示新技术

在1600多年岁月中,云锦诉说着一代代王朝的变迁,见证了一桩桩事件的兴衰。云锦的背后演绎着无数动人的故事。

和老馆相比,新馆分为序厅、源远流长、天宫织就、辉映世界等部分,着重于对云锦大花楼木织机的生产展示,以及历代丝绸文物复制精品和云锦妆花各类花色的展示,时间跨度从战国到明清直至现代。国宝级文物素纱襌衣的复制品,以及仿制明代边防图的十多米长大幅云锦作品《九边图(局部)》(分别绘出九处边镇地区的建置、山川、卫所、关塞、边墙等内容)、古琉球国王云锦龙袍等之前多件从未示人的珍贵展品,首次亮相。新馆还搬来了十多台织锦机现场展示织造的“天工”技巧,由馆员和数位南京高校志愿者装扮成古代云锦娘现场表演织机舞蹈——《锦上添花》。

南京云锦博物馆办公室李昕介绍,新馆内部所有的设计均来自于史籍之中,以“灿若云霞”和皇室文化为设计主线。他透露,即将举行的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南京周上,云锦和明城墙也将神秘亮相,云锦研究所将继续携手著名时装设计师劳伦斯·许,在米兰献上一场云锦时尚大秀。“此外,还将有一个另类的作品,展示南京云锦新的织造技术以及跟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不过现在仍需保密。”

技术

苏州生产的宋锦,织工精细,艺术格调高雅,具有宋代以来的传统风格与特色,与元明时期流行的光泽艳丽的织金锦、妆花缎等品种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宋锦的生产制作,工序很多,从缫丝染色到织成产品前后要经过20多道工序。其产品的基本特点是采用了经线和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应用了彩抛换色之独特技艺,使织物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更为丰富。这一技艺特征被后来的云锦所吸收,并一直流传到当代的织锦技艺上。

在艺术风格上,以变化几何形为骨架,内填自然花卉、吉祥如意纹等,配以和谐、对比的色彩,使之艳而不俗,古朴高雅。

传承意义

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图书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丝绸的记忆——中国蚕丝织绣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展”在国家图书馆举办,很多参观者慕“丝绸”之名在这里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丝绸的传统技艺再次走近我们。

丝绸文化源远流长,据统计,在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与蚕丝织绣相关的项目有77项。在蚕桑方面,包括了杭嘉湖地区的蚕桑生产技术和生产习俗特别是清水丝绵蚕丝被制作技艺;在丝织方面,则是以宋锦、缂丝、蜀锦、双林绫绢和杭罗为代表的各种织造技术。中国的蚕桑丝织技艺也已成为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丝绸传统技艺,不仅是出于保护千年文明传承,更是因为发展现代丝绸产业之必须。

三大名锦之一的宋锦和久负盛名的清水丝绵从发展历史和手工技艺等方面,看看怎样使传统丝绸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香云纱染整技艺    下一篇 奔驰SLC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