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刘毛笔
目录
汝阳刘毛笔制作精细,主要工艺流程有:分毛--脱脂--去绒—装毛—齐毛—垫毛—切毛—梳毛—修毛—成头等128道工艺,其工艺具有独特性。成品要具备尖、圆、齐、健“四德”,软硬适中的标准;其外饰,尤其是笔杆的装饰上更极为讲究,根据笔的形状和高、中、低档的要求配之,既美观又大方。
“汝阳刘”毛笔生产历史悠久,品质优秀,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文房上等佳品。历朝历代该制笔业都拉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书画事业的繁荣昌盛(见《河南省项城市地名志》记载)。汝阳刘毛笔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研制和改进,现已开发出单只笔、礼品笔、书画用笔、学生用笔等120多个品种和规格,使毛笔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
刘好友汝阳刘毛笔第66代传承人
陕西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好友以先生个人肖像为主体,象征着品牌的向心力和亲和力。继承了家族制笔业的刘好友先生作为刘氏家族的后人,同时承担起了以追求品质、精益求精的态度,一个家族六十六代能持续地拥有一个品牌的产品,这对于一个品牌生命力的延续意义非常重大作为汝阳刘毛笔的后继者不断地为品牌增加新的内涵,注重创新的特色的同时添加了国际视野和触觉。使得每个人都可以直观地了解汝阳刘毛笔的历史,并在工作和品牌运作中将这种独特的汝阳刘文化发扬光大。
刘好勤汝阳刘毛笔第66代传承人
现任项城市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好勤同志,自幼师从于其父亲刘家祥学习制笔技术。1986年1月至1992年11月任项城市汝阳刘传统笔刷厂技术员;1992年12月至1996年11月任该厂副厂长、助理工程师,1996年12月至2005年3月任副厂长、工程师;2005年3月至2005年6月任厂长;2005年7月至今任项城市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2005年7月,河南省民营经济研究会聘请为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2007年4月,被项城市人民政府授予项城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5月,被项城市委宣传部、文明办、文联、美术家协会、地税局评为特别贡献奖;2008年3月,被文化时报《旗帜》编辑部聘请为副主编; 2008年9月,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正清和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相约重阳夕阳红大型书画联谊会爱心捐助活动中,被授予爱心企业家称号;2009年1月,河南省工业经济联合会、河南省技术交流站、河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授予河南十大杰出技术创新人物;2009年2月,在全民创业活动中,被中共孙店镇委员会、孙店镇人民政府评为创业之星;同时连任项城市人大代表。
刘好奎汝阳刘毛笔第66代传承人
从事笔业研究21年,现任河南汝阳刘笔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口美术馆馆长,周口市政协常委。
1989年获得河南省优质产品证书1990年获得国家农业部优质产品证书,1991年获得“兴豫杯”名优产品特等奖,1992年获得全省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先进企业奖,2004年开封首届文房四宝艺术珍品博览会“仁义为友,道德为师”套笔荣获金奖“翰墨缘”套笔获得金奖,2006年11月26日被河南省技术监督局命名为“河南名牌产品”的称号,2007年先后获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汝阳刘村被评为河南特色文化产业村,河南省“一村一品”示范基地和“周口三宝”等荣誉称号2009年10月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送“中华第一笔”公司书画展览厅长期接待来自全国书画界的艺术家们,为周口的书画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创公司现产值500万元,产品销售全国各省、市。为扩大周口市知名度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2010年12月河南汝阳刘笔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的商标萃文及图被河南省工商总局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2011年河南汝阳刘笔业开发有限公司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批准为中华老字号。2012年河南汝阳刘笔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好奎被河南省文化产业办评为2011荣获2011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杰出贡献奖。
刘好亮汝阳刘毛笔第66代传承人
现任鹿邑县汝阳刘笔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家排行老小,自幼跟随父亲刘家祥学习制笔技术,深得“制笔齐家、立德做人”之家祖真传。1988年1月至1995年11月在自家开作坊生产毛笔;1995年12月至1998年11月调任汝阳刘传统笔刷厂车间主任、工程师,2005年与刘好友,刘好勤,刘好奎合资创办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任车间厂长主抓生产。2007年公司先后获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在河南鹿邑老子故里创建了鹿邑县汝阳刘笔业发展有限公司。2013年洛阳市举办中原旅游商品博览会“道德经套笔”获得铜奖。
河南周口项城汝阳刘氏村庄是中国毛笔的重要发祥地
中国是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体系,而维持这个体系正常运转的工具便是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承接华夏民族优秀灿烂文化的纽带,也是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房四宝”毛笔居首,而毛笔最能彰显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是最重要的谱写历史的工具。
秦代是毛笔工艺发展的开端,这一时期确定了毛笔的基本形制,为后世毛笔制作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华民族书写历史的新篇章。秦代毛笔最大的特点是“以竹为管”,是由秦朝大将蒙恬所创,然后由其部下随从传承下来,逐步推广到全国,其间,出现了一些以制作毛笔著称的地方,汝阳刘氏庄就是其中之一。
汝阳刘氏毛笔----源于东汉宫廷
西汉末年,
蒙恬墓的由来
羲之妙笔天下扬
王羲之是我国晋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行书、草书都写得非常好,特别是草书有很高的造诣,一直被认为是晋代书法家的代表。
王羲之7岁开始,便跟着叔父学习写字,先学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的楷书。他学得非常用心,一个笔划往往练习好几张纸。后来,他又跟杰出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楷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的父亲名叫王旷,又指导年少的王羲之钻研书法理论专著《笔说》。王羲之边读边练,像着了迷似的,常常废寝忘食。他为了练好字,每天要花费好多时间。他家后园里有个池塘,叫他涮笔涮得水都变黑了。
王羲之一生的经历很不平坦。他10岁的时候父亲便死了,他被伯父王导接到京城(今南京市)。在一次官场交际的宴会上,当时的吏部尚书对客人赞扬王羲之的书法说:“这个少年不光有才气、有胆识,就凭他的一手好字,我们也该敬他几分。”客人见尚书如此敬重这个少年,也都对王羲之刮目相看。
此后王羲之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并潜心学习晋朝以前许多有名书法家的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王羲之练字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有一天到了吃饭的时候,夫人给他送来他最爱吃的馍馍和蒜泥。过了一会,夫人再来看时,只见他满嘴乌黑,手里还拿着一块沾了墨水的馍馍,夫人不禁笑起来。原来王羲之错把墨汁当成了蒜泥。当他被夫人提醒时,也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提起王羲之当初订婚的事,也有一段佳话,可以证明王羲之对书法的迷恋程度。当听到太尉要来挑选女婿,许多少年公子有的回去换新衣服,有的端端正正地坐着等侯相看,只有王羲之满不在乎。他衣服也不换,扣子也不扣,很随便地倒卧在床上,一边吃大饼,一边用手指在床头上划字,就像根本没有招亲这回事似的,谁知就是他的随便和对书法的痴迷,被太尉挑中成为佳婿。
王羲之23岁那年,曾经出任过一段临川(今江西临川县)太守。那是个很偏僻的地方。他到任之后,除了处理必要的公务外,常到郊外的新城山读书写字,使他的书法又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到半年时间,又把屋前小池塘的水染黑了。
公元351年,王羲之接受朝廷的任命,当了右将军,从此人称他为王右军。
一天,王羲之办完公事,换了便服,想散散心,体察一下民情。他看到桥头旁边有家茶馆,便走过去坐下来,正好有一队车马走过来。高大的骏马拉着华丽的车子,招来许多围观的人,只见一个差役拿着竹鞭向这些衣衫褴褛、形容憔悴的围观者抽打。
人群中有一位老太婆,抱着一捆六角扇叫卖,喊了半天也没有卖出一把。王羲之看见觉得奇怪,因为此时还是春天,天气不热。他把老婆婆叫到跟前,关切地问道:“老人家,现在天气还不热,为什么就开始卖扇子啊?”老婆婆叹了口气说:“唉,大儿子被征调劳役修钱塘江去了,二儿子给大户人家干活去了,家里还躺着个病老头子,上顿不接下顿,我编了几把扇子卖点钱,也好挣口饭吃。”
王羲之看到这个情景,心情异常沉重。他又问道:“一把扇子能卖多少钱?”老婆婆回答:“能卖五个钱。”王羲之借来笔墨,在每把扇子上都写了五个字。写完后王羲之说:“你就说上面的字是王右军写的,每把扇子要一百钱!”说完就走开了。老婆婆半信半疑,按照他说的话试了试,果然有很多人来买题过字的扇子,不大一会儿就卖完了。至今绍兴市一直有个题扇桥,据说那里就是王羲之题扇的地方。
回到衙门,王羲之心情难以平静,就给皇上写了一篇奏折,要求减免苛捐杂税,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王羲之忧国忧民的思想举动。
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谢安,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和王羲之志趣相投,情同手足,并且又是儿女亲家。有一年的秋天,谢安回太康老家省亲,路过项城汝阳刘村。因其早闻“御笔坊”大名,便购得数管上乘汝阳刘毛笔。回到南京后,送给王羲之几支。王羲之挥笔写下了《黄庭经》,顿觉洒脱流畅,婉转自如,拍额称奇,连声赞曰:“妙笔!妙笔!妙笔是也!”王羲之从此与汝阳刘结下了不解之缘。王刘两家常有书信往来。为表谢意,王羲之为刘氏先人刘天运抄了一份《黄庭经》送之。这份王羲之为刘天运所书的《黄庭经》,本为刘氏传家之宝,不幸毁于隋末的兵火之中。刘氏族人世代相传,记忆犹新,“羲之妙笔”的故事流传至今,汝阳刘村也被世人誉之为“妙笔之乡”。
韩愈赠文《毛颖传》
韩愈,字退之(公元768-824),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25岁中进士,29岁开始做官,曾多次上书指陈时弊。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求减免关中灾民的赋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因随裴度平淮西有功,升为刑部侍郎,不久又因上书反对皇帝迎拜佛骨,触怒了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以后曾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韩愈不是政治家,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学方面。在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一些作家,为了复兴儒学,倡导了古文运动。这个运动,反对自六朝以来占统治地位的骈文。所谓骈,即二马相并的意思。骈文要求字句对称,上下成对,讲究音韵。最初它本是为了便于朗读,根据汉语的特点组织成美观的、对偶的形式,读起来容易上口。这对我国古典文学艺术技巧的提高曾起过作用。特别是一些优秀的骈文,至今仍给人以美的享受,有借鉴价值。但是发展到后来,它便成了僵死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的东西。尤其是六朝时期,一些贵族文人,用骈辞丽句来掩盖他们生活的空虚,抛弃思想内容,追求典故的堆砌和音韵的和谐,使它不能起到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情感的作用,成为文学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
中唐时期,唐王朝虽然已经走向没落的道路,但由于刚刚平定安史之乱后不久,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因此,一些志士文人,如韩愈、柳宗元等,为了使中央集权能够加强,封建统治能够巩固,阶级矛盾能够得到缓和,除了在政治上主张改革外,在文学上也要求革新。要求建立一种更为实用的文体,以便宣传政治和思想的改革主张,提倡恢复秦汉以前的那种内容充实、自由活泼的文风。这就是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散文革新运动,从而开创了我国自中唐以后所流行的、以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其中唐两位:韩、柳;宋六位:欧、王、三苏、曾)为代表的散文传统。这个传统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
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不是复古,而是革新。他的基本主张是:
1、文要志道、明道。所谓的道就是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志道、明道就是指文学作品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内容,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文以载道。
2、文章应该针对现实,不平则鸣。所谓不平则鸣就是要求文章要褒贬现实,针砭时弊,要有真情实感。
3、强调作家的品德修养。就是说文章以德行为根本,作者首先应加强品德修养,思想要纯正诚实,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世界观的改造问题。作家应首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4、在形式上主张继承我国优秀的散文传统,学习秦汉以前的文体。要求创造一种文从字顺、文道合一、自由抒发、新鲜活泼的文风,反对因袭和堆砌。
古文运动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摧毁了魏、晋以来骈文的统治,是我国散文发展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我国古代散文的形式基本上固定下来了,一直到清代。韩愈的文学理论不仅指导了当时的作家,而且指导着后来无数古文家的写作和对文章的改革,并推动了小说的发展。宋代的古文运动更是直接继承唐代的古文运动,形成了文学史上有名的“唐宋八大家”。明代的古文运动、清代的桐城派古文都继承韩、柳,指导了中国一千多年,直到“五四”运动,出现了白话文为止。因此,韩愈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韩愈的代表作品是《师说》。这是韩愈在35岁时,刚进入国子监任四门博士时的作品。为了抨击当时士大夫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而写的。师道,就是求师学习。在今天看来是天经地义、极平常的事,可在当时却是一件不很体面又担风险的事,因为唐代是佛教和道教盛行的时代。一般士大夫,包括皇帝在内都崇信佛教和道教,对儒家思想不感兴趣,对儒家的师道更不重视,甚至认为给人当老师或向老师学习是耻辱,风气是很坏的。韩愈以振兴儒学为己任,决心要改变这种坏风气。他除了自任教师,招收学生,进行热情细心的指导外,又写了《师说》,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批判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对那种耻于从师的社会恶习进行严厉的抨击。文章传世后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韩愈在《师说》中所倡导的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教学关系,仍然是教师和学生时时遵守的不二法则。
公元792年,韩愈来到了汝阳刘,与刘氏27世先祖刘祺交情甚笃,曾居汝阳刘半月有余。当他看到刘氏对毛笔的研究入道入微,由不闻而遐迩,感触颇深,遂许刘祺,他日定要成文以褒之,被刘祺婉言谢绝:“言不出名”是祖上遗训,不敢违抗,如对毛笔有情,可借物言志,亦是对朋友的知遇之心。韩愈后来就写了《毛颖传》寄予刘祺,使汝阳刘毛笔更赋有了传奇色彩。
苏东坡求制“鸡狼毫”
苏东坡(公元1036--1101),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的名字叫苏轼,号东坡居士。他出身官宦之家,少年有才,22岁中进士,26岁开始做官。曾任杭州、湖州、密州等地方官和中央的一些官职,过了四十年的政治生活。
苏东坡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在文学方面。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他们父子三人都属于“唐宋八大家”,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苏东坡的父母都是文化水平很高的人,他自幼就接受了历史文化的熏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十几岁就能把几十万字的《汉书》从头到尾熟练地背下来。
公元1056年,是宋仁宗做皇帝的时候,苏洵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到京城参加考试。第二年,大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被任命为主考官。他发现有一份试卷写得好极了,就连声称赞,而且还拿给别的官员看。别人看了以后也认为很不错,建议把这份卷子录取为第一名。可是欧阳修害怕这份卷子是他的学生曾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做的,取第一名可能别人要说闲话,为避嫌疑,就把它判为了第二名。
不久,卷子被打开了,欧阳修发现是一个叫苏轼的考生做的。公元1058年,仁宗皇帝亲自在皇府金殿上考试,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都中了进士。
本来苏东坡兄弟俩马上就可以去做官的,但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在这时突然病死在眉山老家了。得到这个消息,他们父子三人急忙赶回去奔丧。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兄弟俩便在家里守孝三年,然后才能去京城接受封官。
苏轼、苏辙兄弟俩在政治上是比较保守的,与王安石实行变法的主张总是格格不入。苏辙以与王安石对实行青苗法意见不合,被贬为洛阳推官。这时苏家的老友张方平正任陈州(今河南淮阳)知府,就征聘并推荐他为陈州府学教授(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他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1年)初,带着妻子儿女来陈州任职。过了几个月,苏轼也以与王安石意见不合,在三次上书神宗,陈述变法得失无果之后,请求外任,结果让他到杭州去任通判。陈州正在他的行程之内,就顺便到弟弟这里来小住。正巧他的妹妹苏小妹,妹夫秦观也在陈州。兄妹相聚,欢天喜地。席间谈诗论道,诗来词往,极尽潇洒。当苏东坡闻知汝阳刘“御笔坊”离此只有百十里路程,于是兄妹几人策马来到汝阳刘。当刘氏族人得知名满朝野的大学士苏轼及其家人前来,大喜过望,热情接待。苏轼深谙笔之神奥,于是提出制作几支“鸡毛为被,狼毫为柱”的毛笔。刘氏族人按要求精制而成,献于苏轼。苏轼随即展纸挥毫,运笔自如,十分满意,连声赞曰:此笔真乃极品圣物也!从此汝阳刘毛笔系列又添新贵。后来,刘氏族人就把这种毛笔命名为“东坡鸡狼毫”,流传至今。
苏轼任职杭州通判,就是帮助杭州的长官处理政务。在此任上,他兢兢业业,勤于职守,政绩卓著,百姓赞誉。
杭州的西湖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名胜,可是在苏轼刚到杭州时却不是。西湖水经常在暴雨过后泛滥成灾,淹没附近的农田。苏轼到任之后,召集当地百姓,在西湖边上修了一道大堤,控制住了西湖水的泛滥。为了纪念他,人们把这条大堤称为“苏堤”,就是现在人们称之为“苏堤春晓”的胜景。
后来,有一次苏轼在给皇帝宋神宗的答谢表里说了一些反对新法的话,遭到变法派和仇家的弹劾,说他攻击新法,影射朝廷,因而被捕入狱。
宋仁宗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今天得到了苏轼、苏辙两个文人,可惜我已经老了,用不上他们了,那么我把他们留给我的后代,不是很好吗?因此,神宗皇帝决定免去苏轼的死罪,把他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县)任团练副使。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乌台诗案。
在黄州,苏轼一家生活过得很清苦,靠种一个朋友送给他的几十亩地养活一家老小。他把这块地取名为“东坡”,自己取号为“东坡居士”。这就是“苏东坡”名字的由来。
苏东坡在政治上虽然是保守的,但在文学上却是一个革新家,其成就又是多方面的。他是宋代古文运动的主将。他的散文对形成宋代散文平易流畅的风格有着重大的影响;他的诗自由奔放,题材广泛,是宋代诗坛承先启后的作家;他对词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尤为突出,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为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词这种体裁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常常称“唐诗宋词”,苏东坡功不可没。
在黄州的西北靠近长江的地方有一座山,山靠着江边有一面石壁,颜色呈褐红色,被称为“赤鼻矶”。苏东坡经常和一些朋友到赤鼻矶那儿游览。因“赤鼻”与“赤壁”音同,人们就把它讹为赤壁之战的旧地,把赤鼻矶也叫赤壁。实际上,赤壁之战发生在湖北嘉鱼县的赤壁,不是黄州的赤壁。苏东坡自然也是知道的。
苏东坡和朋友们多次游览赤壁,每次都有词赋流传后世。他先后写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文学史上极富盛名的一首词,最能代表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也是“宋词”的代表作,一直为后人所称颂。不妨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词的意境和它所包涵的思想内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由景生情,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一开头,词人就把祖国壮丽的江山和英雄人物联系起来,既表现出激越的感情,又蕴含着深广的意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是说,滚滚长江,永不停息地向东流去,历史上多少英雄人物,也随着这滔滔江水而逝去。不仅写出了不尽长江滚滚流的雄浑气势,而且像一幅英雄的画卷一样,浮现出无数的英雄人物形象,浸透了词人沉郁豪迈的思想感情。
紧接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垒指旧时的营垒。周郎即周瑜,字公瑾。他24岁为东吴中郎将,故人称周郎。全句是说,在那旧时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期周瑜打败曹操的赤壁。用“人道是”三字,表示了词作者并不认为这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只不过是借用人云亦云的说法,藉以怀古论今而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向上看是无数巨石高耸入云,雄奇险峻;向下看是波涛汹涌,拍打着江岸,发出雷鸣般的吼声;向远看浪花翻滚,如无数洁白的雪堆,连接天际。这三句是对赤壁景物的正面描写,把赤壁的自然景色非常形象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不仅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神态色彩,而且写出了它的音响,使整个画面有声有色,精神饱满,意态纵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祖国的江山如此壮丽,犹如绝妙的图画一样。在这如画的江山中,有多少英雄豪杰曾经叱咤风云、建功立业啊!
词的下阕主要是抒情。通过对英雄人物的缅怀来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东吴乔玄有两个女儿,称大乔、小乔,都是国色天香、娇艳无比的美女。大乔嫁给了东吴的国主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回想当年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刚刚结了婚,那是多么的年轻,英气勃勃,才华出众啊!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是描写古代儒将风度的,樯橹是指战船。周瑜拿着鸟羽做的扇子,戴着丝织的儒巾,风流倜傥,从容不迫,在谈笑之间,就把曹操的战船烧个净光。这几句是表现周瑜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的。意思是说他镇定自若,稳操胜券,在谈笑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打得大败,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面对这英雄的遗迹,追忆往昔,缅怀古人,应笑我太多情了,因而使头发过早地变白了。词人为什么要“多情应笑我呢?”因为他想到当年的周瑜,很年轻就指挥赤壁之战,而自己呢?却空有满腔热情,不但不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反而横遭不测。如今已经是47岁的人了,仍被贬在黄州。壮志未酬,功业无成而鬓发已斑白。面对古人,怎能不令人发出无可奈何的叹息呢?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樽是酒杯,酹是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意思是说,人生如梦非常短促,我们不要为了一些世事而烦恼了,还是举起酒杯,把江水和明月当作知己,祭奠它一杯吧!这是词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自我安慰。这种思想自然是消极的,但是也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性格。
在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里,苏东坡艺术地再现了当年赤壁大战的壮观景象,充分表达了对英雄周瑜的敬佩心情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比热爱。
几年后,新党失败,旧党当政,司马光上台,苏东坡被召回京师任翰林学士。但他却反对尽废新法,因此又遭到旧党的排斥。后来新党再度执政,他又被贬到惠州、琼州(海南岛)等边远地方,直到临死前半年,公元1101年才被召回,病死在了苏州。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