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
目录
阿尔及利亚是北非国家,位于地中海西部,紧靠海上交通要道。由于阿尔及利亚战略地位重要,资源丰富,且与法国本土较近,因此早为法国统治者所垂涎。
1830年,法王查理十世派遣布尔蒙将军率3万军队远征阿尔及利亚。当年7月,法军征服了阿尔及利亚。
1834年,法国宣布阿尔及利亚为法国属地,实行军事统治;
1871年,将阿划为法国的3个省,由法国派总督统治;
1905年,法军攻占撒哈拉地区,使阿尔及利亚全部为法国领地。 法国征服阿尔及利亚后,当局推行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掠夺阿尔及利亚巨额财富。法国人的行径造成了阿尔及利亚的贫困,也激起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强烈反抗。
自183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在100多年时间里,阿尔及利亚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进行了无数次各种形式的抗法斗争,削弱了法国的统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尔及利亚人民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美、英、法等曾许诺,战后将满足阿尔及利亚人民的独立要求。但是,法国当局没有实现诺言,反而对要求独立的群众实施严厉镇压。统治者的行为教育了人民,使他们认识到了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必须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在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阿尔及利亚革命者于1954年建立了“团结与行动革命委员会”(起义后改为民族解放阵线),并开始将分散的游击武装联合起来,建立新的游击队(后改为民族解放军),至10月发展到3000多人。不久,游击队做好了发动武装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
1954年11月1日凌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在全国30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袭击殖民当局的驻地、哨所、宪兵队、警察局和其他军事目标。当日晨,起义者还通过在埃及开罗的阿尔及利亚爱国者,将起义的消息和民族解放阵线与解放军的宣言,向全世界广播。起义后,民族解放军首先在地中海的大卡利比山区和靠近突尼斯边境的奥雷斯山区建立根据地,并不断扩大根据地范围。起义者的行动给法国殖民当局造成了极大的震惊和恐慌,他们立即召集在阿的近5万人的军队进行镇压,并紧急从本土大量增兵。
至1955年底,法军兵力骤增至20万人。法军按照“分区围剿,梳型搜索,聚而合歼”的战略,动用飞机、坦克等现代化武器装备,对民族解放军实施围剿、突击和大规模进攻战役。面对法军的战略和优势兵力,民族解放军采用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略和战术,避开敌人的突击力量,利用熟悉的地形,分散成小股活动,有力地打击法军。
至1956年初,民族解放军已发展到1.5万余人,加上民兵共有11.5万人,武装斗争已遍布阿整个北部地区。
民族解放军初期的武装斗争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组织分散,缺乏强有力的核心领导和正确的政治纲领。为此,1956年8月在卡利比亚的苏马姆溪谷召开了阿民族解放阵线第一次代表大会,史称“苏马姆会议”。会议选出了由17名正式委员和17名候补委员组成的阿民族解放阵线的最高政治和军事领导机构——阿尔及利亚全国革命委员会。
会议还通过了《民族解放阵线纲领》。该《纲领》对阿尔及利亚的革命性质、战争目标、停战条件和和平谈判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战争目标和停战条件是,打败法国军队,破坏法在阿的经济,并依照战时国际法,不断壮大革命势力。迫使法国当局完全承认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和主权,承认民族解放阵线是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唯一代表。
民族解放阵线第一次代表大会以后,阿民族解放军进行了组织调整。全国分为6个军区,即奥兰、阿尔及尔、卡利比亚、北君士坦丁、奥雷斯—内门查、撒哈拉军区。每个军区下辖若干军分区,军分区分成若干地区,地区又分成若干区段,区段则包括若干村庄。解放军编成团、营、连、排、班。基本战斗单位为连,配置于区段。经过调整与发展,至1956年秋民族解放军已达3万人,并在摩洛哥和突尼斯建立了训练基地和武器供应基地。
而对阿民族解放斗争蓬勃发展的势头,法国当局也采取了相应措施。
至1956年底,法军数量已增至40万人。根据阿民族解放军多活动在高山丛林既分散又隐蔽的特点,确定了“重点围剿,机动搜索,空降突击”的战术。同时,针对民族解放军装器装备主要来自境外的情况,加强了对阿的边境封锁,先后在阿尔及利亚同摩洛哥、突尼斯边境以及阿地中海沿岸建立了多条陆、海封锁线,配置重兵把守,并派出摩托部队和飞机日夜巡逻。
从1956年到1958年的两年时间,是阿民族解放军武装斗争势头持续上升的时期。但是,阿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过高地估计了群众普遍参加起义的准备程度,在政治和军事指导上出现了一些失误,放弃游击战的战术方针,改而进行正规战,结果遭受较大损失。
在挫折面前,民族解放阵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恢复游击战,战略上争取实现的目标也改为以积极的进攻行动保持军事上的“均势”,迫使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在民族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基础上,1958年9月19日,在埃及开罗成立了以费尔哈特·阿巴斯为首的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
阿民族武装斗争动摇了法国的统治,从1955年到1959年,法军已死伤数万人,耗费80多亿美元军费。从1959年起法宣称要给阿人民以自决权,并建议举行法、阿谈判。
1960年6月,法、阿谈判开始。但就在同一时期,法国当局进一步强化军事行动,法军增加到80多万人。法军采取“固守要点,全面封锁”的战略方针,专门修筑了一条长达3000公里,宽约1公里,由数道电网、堡垒、电子报警系统、观察哨、地雷场组成的所谓不可突破的“莫里斯防线”,企图扼守主要城镇和石油产区,严密封锁阿突和阿摩边境。
针对这一形势,阿民族解放阵线以战场上的胜利配合谈判斗争,打破了法国的多次攻势,拒绝了割让阿领土的要求。民族解放阵线还以非武装斗争形式,如罢工、示威游行等,同殖民当局进行坚决的斗争。
在国际社会的持续援助下,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的武器装备不断得到改善,同时法国占领区的示威、罢工等运动此起彼伏。
1959年10月,认清形势的戴高乐承认阿尔及利亚拥有自决权。
1962年3月,法国与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法国东部埃维昂城签署协议,法国承认民族解放阵线为“合法新政治组织”,阿尔及利亚人民可以通过投票决定是否独立。
1962年3月18日,签订了法、阿《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自决权和阿尔及利亚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次日,阿全境实现停火,持续了七年半的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终于结束。
在持续93个月的战争中,法军共损失11.2万人(战死2.5万人),战争费用超过3.5万亿法郎。民族解放军伤亡约20万人,阿尔及利亚平民伤亡约60万人,200余万人被赶入“迁居营”。
1962年7月3日,阿尔及利亚正式宣告独立,同年7月29日,定名为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结束了法国在阿尔及利亚长达130年的殖民统治。阿民族解放军虽在人数与武器装备上处于绝对劣势,但依靠人民的支持,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取得了胜利。而法国殖民军却因为进行的是非正义的殖民战争,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这场战争的国际意义在于,阿尔及利亚成为非洲第一个通过武装斗争取得独立的国家,它的胜利为北非及其他法属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提供了有益经验,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争中,法国损失数十万人,耗资逾300亿法郎,大大削弱了法国用于维持其他地的人力和财力。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法国政府不得不承认非洲各法属地相继独立。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