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题张氏隐居二首

《题张氏隐居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第一首是七言律诗,当作于初识张氏之时;第二首为五言律诗,当作于与张氏熟识之后。全诗描写了张氏隐居生活的幽美惬意,借指张氏品德之殊胜,兼带讴歌二人友谊之亲密。《唐诗近体》评曰:“善写幽居之致,旨趣俱远。不得以涉理路、落言诠议之。”

目录

题张氏隐居二首⑴

其一

春山无伴独相求⑵,伐木丁丁山更幽⑶。

涧道馀寒历冰雪⑷,石门斜日到林丘⑸。

不贪夜识金银气⑹,远害朝看麋鹿游⑺。

乘兴杳然迷出处⑻,对君疑是泛虚舟⑼。

其二

之子时相见⑽,邀人晚兴留⑾。

霁潭鳣发发⑿,春草鹿呦呦⒀。

杜酒偏劳劝⒁,张梨不外求⒂。

前村山路险⒃,归醉每无愁⒄。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张氏隐居:指张氏隐居之处。张氏:可能指张玠。杜甫晚年有《别张十三建封》。张建封,兖州(今属山东)人。张玠为其父。

⑵春山:指春日山中。庾信诗:“春山百鸟啼。”无伴:语出刘琨诗:“独生无伴。”相求:互相寻求。《易》:“同气相求。”

⑶伐木丁丁(zhēngzhēng):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小序》:“《伐木》,燕朋友故旧也。”注:“丁丁,伐木声。”山更幽:语出王籍诗:“鸟鸣山更幽。”

⑷涧道:山涧通道。王台卿诗:“飞梁通涧道。”余寒:大寒之后尚未回暖时的寒气;残余的寒气。朱记室诗:“叠夜抱余寒。”冰雪:犹言冻雪,冰读去声。《世说》:“范逵投陶侃宿,于时冰雪积日。”

⑸石门:《地理志》:临邑县有济水词,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春秋》:齐郑会于石门,郑车偾济。即此地。邵注谓在兖州府平阴县。按:石门不必确指地名,公《桥陵》诗云“石门霜露白”,亦只泛言。谢灵运诗:“披云卧石门。”斜日:傍晚时西斜的太阳。阴铿诗:“翠柳将斜日。”林丘:指隐居的地方。谢惠连诗:“落雪洒林丘。”

⑹“不贪”句:《左传》: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朱注)《南史》载梁隐士孔祐至行通神,尝见四明山谷中有钱数百斛,视之如瓦石。樵人竞取,入手即成沙砾。金银气殆是类耶。《地镜图》:凡观金玉宝剑之气,皆以辛日雨霁之旦及黄昏夜半伺之,黄金之气赤黄,千万斤以上,光大如镜盘。《史记·天官书》:“败军场,破国之墟,下有积钱,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

⑺远害:避免祸害。《晏子春秋》:“可谓能远害矣。”麋(mí)鹿游:比喻繁华之地变为荒凉之所。《史记·李斯传》:“麋鹿游于朝。”

⑻乘兴:兴会所至。《世说》:王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杳(yǎo)然:渺远貌。徐干《中论·治学》:“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迷出处:一作“迷去处”。沈佺期诗:“此中迷出处。”卢照邻诗:“桃源迷处所。”

⑼对君:语本庾信诗:“对君俗人眼。”虚舟:谓空无所系。无人驾御的船只。语本《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

⑽之子:这个人。指张氏。《诗经》:“彼其之子。”汉成帝时童谣曰:“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

⑾晚兴:至晚未衰之兴致。杜审言诗:“圣情留晚兴。”

⑿霁潭:一作“济潭”,是指济水言。仇兆鳌按:前章云“林丘”,本章云“山路”,则知不在济水傍矣。以霁对春,正切时景。鳣(zhān)发(bō)发:语出《诗经》:“鳣鲔发发。”《卫风·硕人》篇《正义》以鳣为江东黄鱼。按霁潭中恐无此大鱼,当依《毛传》作鲤为是。发发:盛貌。

⒀春草:语出谢灵运诗:“萋萋春草繁。”呦呦:象声词。鹿鸣声。《诗经》:“呦呦鹿鸣”。苏武诗:“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⒁杜酒:家酿的薄酒。史传杜康造酒,故称。《急就篇注》:古者仪狄作酒醪,杜康又作秫酒。魏武帝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此亦有杜甫自诩之意。

⒂张梨:典出潘岳《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可知张公梨乃时名产也;此处借指张氏所产的梨。谢灵运诗:“得性非外求。”

⒃前村:语本沈炯诗:“火炬前村发。”山路:语本杨炯诗:“山路绕羊肠”。

⒄“归醉”句:全大镛注:《庄子》:“醉者之坠车,得全于酒。”末句暗用其意。杜甫《夔州》诗“醉于马上往来轻”,是忘优良法。《诗经》:“醉言归。”

白话译文

其一

春日的山中独处无伴,因而特意把您访求,丁丁的伐木声使山谷更显清幽。

经残余着寒气和冻雪的山涧通道,历石门古道于傍晚时分到达您的隐居处。

您从不贪财,夜间也不去观看金银之气;只愿躲避灾祸,每天欣赏麋鹿闲游。

我乘兴而来,为您的情怀所感而迷路;面对您,仿佛是坐上随意漂游之小舟。

其二

张先生啊,您经常和我相见,眼下天色已晚,却仍邀请我留下,以尽晚间雅兴。

晴明的潭水上,鳣鱼游跃,弄出“发发”之响。春天草野间,传来“呦呦”鹿鸣。

酒本是我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张府上的,自然不必向外找。

前村的山路虽然艰险,却已在醉中走熟;让我们尽情地喝吧,来一个一醉方休。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时杜甫游于齐赵。第一首七律大概作于初识张氏时,第二首五律大概作于与张氏熟识后。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是七律,大概在初识张氏时所作,形容他的为人。仇兆鳌《杜诗详注》认为: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中间大概为分段处。若细分之,首句张氏,次句隐居。三四句切隐居,言路之僻远,五六句切张氏,言人之廉静。末二句说得宾主两忘,情与境俱化。

诗人在诗中用了反衬手法表现人的孤寂和山的幽静:“春山处处子规声”(清陆以湉《冷庐杂识·潘太守诗》),而张氏却独生无伴,只好自说自话,以春山的“闹”衬托孤寂的人,人越发孤寂了;丁丁的伐木声,以“有声”衬托幽静的山,山越发幽静了。诗人用典故表现张氏的廉静:《南史》载梁隐士孔祐至行通神,尝见四明山谷中有钱数百斛,视之如瓦石。《关中记》:辛孟年七十,与麋鹿同群,世谓仙鹿。而结尾二句,更是诗人的良苦用心:“迷出处”,暗示张氏迷人的隐居环境如同桃花源,使诗人“迷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泛虚舟”,则表现“至行通神”张氏的飘逸与神秘。

第二首为五律。大约跟张氏已很相熟了,所以开首便道“之子时相见”,《杜诗镜铨》以为“当是数至后再题”,《杜诗详注》以为“往来非一度矣”,皆是。

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与风趣。这首诗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直说与用典是古诗常用的两种表现方法,如不能分辨,诗意便不明白。在这里却两两密合。假如当作直说看,那简直接近白话;假如当作用典看,那又大半都是些典故,所谓无一句无来历。但这是形迹,杜诗往往如此,不足为奇。它能够有风趣,方是真正的难得。

如“之子”翻成白话当说“这人”或“这位先生”,但“之子”却见《毛诗》。第三句,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第四句鹿在那边吃草呦呦地叫;但“鳣鲔发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并见《毛诗》。用经典成语每苦迂腐板重,在这儿却一点也不觉得,故前人评:“三四驱遣六艺却极清秀。”而且鹿鸣原诗有宴乐嘉宾之意,所以这第四句虽写实景,已景中含情,承上启下了。

“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杜康是创制秫酒的人。“张公大谷之梨”,见潘岳《闲居赋》。这典故用得非常巧,显出主人的情重来,已是文章本天成,尤妙在说得这样轻灵自然。《杜诗镜铨》说:“巧对,蕴藉不觉。”慰藉不觉正是风趣的一种铨表。

诗还用透过一层的写法。文章必须密合当时的实感,这原是通例。但这个现实性却不可呆看,有些地方正以不必符合为佳。惟其不很符合,才能把情感表现得非常圆满,也就是进一步合乎现实了。这诗末联“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就是这样。想那前村的山路很险,又喝醉了酒,跌跌蹱蹱地回去,仿佛盲人瞎马夜半深池的光景,没有不发愁之理;所以这诗末句实在该当作“归醉每应愁”的,但他偏不说“应愁”,颠倒说“无愁”。“无愁”虽非实感,却能进一步地表现这主题──主人情重,客人致谢,宾主极欢。

在这情景下,那么不管老杜他在那天晚上愁也不愁,反正必须说“无愁”的。所以另外本可以有一个比较自然合理的解释,喝醉了所以不知愁;但也早被前人给否决了。《杜诗集评》引李天生说:“末二句谓与张深契,故醉归忘山路之险,若云醉而不知,则浅矣。”杜甫正要借这该愁而不愁来表示他对主人的倾倒和感谢,若把自己先形容成了一个酒糊涂,那诗意全失,不仅杀风景而已。又这一句结出首联的意思来,“邀人晚兴留”是这诗里主要的句子。

名家点评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郭明龙曰:结句弱。

明代李攀龙《唐诗选》:杜每于天时地势,妙得景语,“石门斜日到林丘”是也。“不贪”句奇创。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幽鲜有骨,口齿森然(“涧道余寒”二句下)。钟云:“金银气”贪者白不识也,此有至理,不必与俗人注明(“不贪夜识”句下)。

明代金圣叹《杜诗解》:“更幽”字妙。有只是一身而亦喧者,春山所以畏俗子也;有多添一人而愈静者,春山所以爱幽人也。看其自待之高如此(“伐木丁丁”句下)。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不贪”二语闻道之言,人不能释。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三、四景色自然,风格最老。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蒋一葵曰:五、六,上二字成句,下五字即解上二字,是折腰体(“不贪夜识”一二句下)。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上海朱瀚曰:“看此诗脉理次第,曰斜日,曰夜,曰朝,曰到,曰出,曰求,曰对,分明如画。”

清代王嗣奭《杜臆》:“不贪”、“远害”语近道,说得隐士有身份。……及味“虚舟”语,知其在泉石而非膏肓,卧烟霞而无痼疾,忘机达生,无意无必,高于他隐士数倍。

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山(按指曲阜县石门山)南有两小阜,俗称金耙齿,银粑齿者,子美诗“不贪夜识金银气”之句,盖偶然即目耳,非身历其处,固不知也。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春犹冰雪,幽深可知,此二句“独相求”也(“涧道余寒”二句下)。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不贪”句,言其识之清,“远害”句,言其识之旷。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盖诗成于既宿之后,系题壁诗,非访隐诗也。访隐则须由我及人,题壁定是因人感己。若认作初到,则“夜识”、“朝看”如何下?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蒋弱六云:“写其居其人,皆迥绝尘凡,杳不可即。”王阮亭云:“情景俱佳”(“涧道余寒”二句下)。邵子湘云:“中有至理”(“不贪夜识”二句下)。

清代刘邦彦《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上句言时值初春,下句言日正傍晚;然语特动荡流美,为全首警句”(“涧道余寒”二句下)。

清代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三、四写行,景色历落老成,出色在着‘余’‘斜’二字。五、六质语,用婉笔,此等大故是初年声节。”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苏小妹    下一篇 草炉饼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