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匠艺丹青
目录
2008年6月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陕北匠艺丹青又名建筑物的彩绘是一种形象艺术,它在建筑物的装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功能。它具有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可观性、实用性,蕴含着内在的和形式的感染力, 它不仅能够通过油漆色彩起到保护作用,使其免遭雨淋日晒受潮,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同时还可以勾取物象,状物抒情,拨人心弦,撩人欲醉,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指主要流行于榆林、延安地区的城镇及乡村的绘画性装饰艺术,包括建筑彩画、庙宇壁画和炕围画、灶台画、家用木器装饰画、玻璃镜匾画等。
城乡从业者甚众, 他们多为农民, 往往一身兼画师、 塑匠、 木匠、 石匠、 建筑设计、 纸扎装置甚至“阴阳” 和医生等多种角色, 当地俗称他们“画庙的” 、 “油花柜子的” 、 “画花的” 、 “花匠” 等。
榆林“万花”是一个陕北匠艺丹青的著名世家。这一世家全面掌握和传承了明清以来陕北寺庙丹青匠作中形成的各种画、塑艺术的规格制度,各种神像的身形、面容、冠冕、服装、道具、动作及相关的神话故事。“万花”第五代传人万起运的作品在民国初年赴巴拿马参加国际大赛并获了奖;第六代传人万德雄在民国前期献艺青云山,并在陕、晋、蒙、甘等地区一举成名。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全国文艺界向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中,万德雄应邀赴陕西省群众艺术馆 工作,期间创作的彩塑作品在国内报刊及苏联《星火画报》上发表并获得好评,还进京参加了第一次全国工艺美术大会;第七代传人万忠选自小随父学艺,为父亲作助手并参与了“大跃进’’时代新彩塑的创作。1962年,万氏父子返回榆林进入县油画社,又回到做寺庙雕塑、壁画以及民居炕围画和箱柜画的创作中。
万花"世家继承了我国北方匠艺丹青的传统,发扬了鲜明的榆林风格,泥塑作品造型生动、体量感强、色彩明丽,深得群众好评。万德雄、万忠选最突出的价值,是把传统丹青知识和技能与新时代的理想情趣结合在一起,在新时期能以新作品向外界彰显传统艺术的张力,而在民族文化回归时期又能为本地同行和后生提供传统技艺的培养。陕北匠艺丹青至今能够在国内保持一个较高水准和相当稳定的存活状态,与“万花’’及其他世家长期以来的支撑与带动是分不开的。关中传统彩塑也有位名师,即秦岭云先生撰写《民间画工史料》时采访过的“长安画工刘学良”刘学良被引进西北艺术学院(今天西安美术学院的前身)比“万花”进入省群艺馆要早些,同时进院的还有延安“白花”和一位泾阳县艺人,他们成立民间雕塑工作室,做了很多工作,直到1961年解散。刘学良是位学习热情非常高的民间艺人,他的彩塑作品细腻、严谨。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