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短调民歌
目录
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传承问题。对比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传统的传承方式与途径,歌唱家金花提出除此之外的,在新形势下传承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方式与途径。 半个世纪以来,歌唱家金花将鄂尔多斯短调民歌这一艺术形态,以自己独特的演唱技巧展现在世人面前,她被称为“牧民的百灵鸟”,她纯朴甜美的歌声,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和迷人的魅力。
内蒙古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传承人哈拉珍讲述了她从小学习短调民歌、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哈拉珍,1950年11月出生于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巴音柴达木嘎查。她是极负声望的鄂尔多斯民歌手。从小生长在民歌世家,深受家族的影响而掌握了大量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并精通扬琴、四胡、三弦等鄂尔多斯传统乐器。该传承人较好地传承了鄂尔多斯特有的短调民歌文化。也就是,唱伴结合、能歌能奏,与独特的鄂尔多斯“乃日”文化相结合。因此,该传承人对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文化来说,具有代表性。
该传承人长期以来致力于鄂尔多斯民歌的传承工作,制了《成吉思汗两匹骏马》、《鄂尔多斯民歌联唱》等10多盘磁带,2001年搜集整理200多首鄂尔多斯民歌,并出版了《鄂尔多斯婚礼大歌曲》一书,2008年出版了《多彩人间》专辑。至今,哈拉珍已经培养出80多名年轻一代传承人,组建民间艺术团长年活动于基层,在当地有着广泛的影响力。2007年6月份内蒙古自治区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荣誉称号。2010年内蒙古文化厅授予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传承人。
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一般都有固定的词、曲和歌名。按照曲调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
长调歌曲是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族的传统歌曲。曲调深沉古朴,舒缓悠长、跌宕起伏,高亢豪放。在其漫长的民间传唱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为大多数所公认或接受的演唱特点,即长音中间部分出现颤音,且颤音的大幅度逐渐增大,使歌曲听来更加开阔、舒展。像《圣主的两匹骏马》、《六十棵榆树》、《班禅庙》等回肠荡气,让人百听不厌。这种长调多在大型宴会、有长者参加的活动或比较慎重的场合首先演唱,因此也有人称这类歌曲为“国调”或“宫廷调”。
短调歌曲:结构短小巧玲珑精悍,节奏明朗有力,情绪欢快活泼,歌词言简赅,音乐形象鲜明,曲调优美动听。它在旋律的级进起向中经常采用反向转位的手法,在六、七、八九度远距离跳进现象十分常见。比如,《紫檀栗马》、《甘德尔梁》。另外,在传统的五度调试的民歌中加入七声调式的引子和过门,更别具一格。这些特点使“短调”民歌具有强烈的舞蹈性,比如《圆顶帽子》、《鄂托克的西部》等,使鄂尔多斯的歌和舞两朵并蒂花在高原上交相辉映。短调歌曲几乎没有不可以演唱的场合,因此也有称这类歌曲为“红调”。
于是晋西北苍凉的民歌传入了鄂尔多斯,尤其是鄂尔多斯东部,如闻名于民歌界的《走西口》、《五哥放羊》等等,已经深入鄂尔多斯大地,尤其是鄂尔多斯的东部准格尔旗和北部的达拉特旗,成为民间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曲目。
如《小西召》、《山头上》、《十五岁》等经典民歌。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 下一篇 鄂温克叙事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