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赊店老酒

赊店老酒始于夏,兴于汉,盛于明清,传承至今。从“仪狄造酒,杜康润色”到“刘秀赊旗”,伴随着五千年华夏文明史,积累了丰厚的文化积淀。赊店老酒在生产工艺上自始至终采用古老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运用当地上等高梁、优质小麦为原料,入三百年泥池老窖,优质矿泉水加浆,科学降度,精心酿制而成。

目录

赊店老酒始于夏,兴于汉,盛于明清,传承至今。从“

据史料记载,源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王莽建立新朝后,倒行逆施,欺压百姓。新莽地皇三年,皇族刘秀决定兴兵于宛(今河南南阳市),推莽兴汉。一日,在宛东小镇一刘记酒馆,召集众贤能人士,商议举义大事。酒馆刘老板拿出好酒招待。酒至半酣,计议商定,唯缺帅旗。刘秀抬眼望外,只见酒馆酒幌子正迎风招展,中间一斗大的“刘”字耀眼分明。不仅大喜曰:天助我也!遂赊酒旗为帅旗,兴兵南阳,大战昆阳,逐鹿河北,最后定都洛阳。称帝后,刘秀念及刘老板赊旗有功,遂封酒馆为赊旗店,酒为赊店老酒。该镇亦因此而改名赊店镇,并一直沿用至今。

赊店老酒赊店老酒

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在皇宫待客,总拿出两把酒壶。一把是金质的,一把是银质的。金壶装的是绍兴黄酒,银壶装的是赊店老酒。史载:赊店老酒是好酒,妇孺皆知皇宫有。由此可见,赊店老酒当时已成为宫廷招待用酒了。

东汉大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是南阳人。他最爱喝家乡的赊店老酒。在自己的名篇《南都赋》中,他还生动地记载了赊店的酒风俗:“若全家聚宴,或纪念祖先,或招待远方朋友,宾主按礼节就座。珍品美玉,琳琅满目;招待人员,姿态迷人;传杯送盅,行动敏捷;赠送礼物,礼节端庄;吹笛弹琴,乐器齐鸣;清角微鸣,听者增哀;酒后客人辞行,主人踏露相送;宾主日夜欢宴,真乃其乐无穷。”

医圣张仲景也是南阳老乡。他不仅爱喝赊店老酒,而且还经常用赊店老酒炮制药酒,为百姓起解沉疴,深得乡邻爱戴。

隋朝时,南阳大诗人刘斌应邀赴赊店游玩,朋友奉之以赊店老酒。刘斌饮后,顿觉齿生异香,不禁诗兴大发,随搦管挥毫,天成佳句:“纵觞畅饮赵河边,始知佳酿出赊店。愿学曹植箜篌饮,文思泉涌诗百篇。”更为赊店老酒平添了几多文豪之气。

明永乐二年(公元 1404年),南阳设藩。崇祯六年(公元 1633年),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进入南阳。崇祯八年,他与李自成共商反明大计,席间谈至兴高处,张献忠大呼曰:拿酒来,拿赊店好酒来!(见姚雪垠《李自成》)赊店镇位于汉水支流——唐河上游的潘、赵二河河汊之间,属南阳盆地东沿。该镇“依伏牛而襟汉水,望金盆而掬琼浆,”航运发达。清代乾嘉年间,赊店经济达到鼎盛,一时成为“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豫南巨镇”,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齐名,为全国四大商业重镇之一。在此发迹的山陕商贾,捐资在镇中心修建了可与皇宫媲美的山陕会馆( 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他们“通商情,叙乡谊,敬关公,崇忠义”之地。据传,该会馆还被慈禧太后列为第七行宫。慈禧太后所题“龙”、“虎”二字至今仍镶嵌在大殿檐下的墙壁上。

公元 1736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中原,乘船于赊店靠岸。见这里良田美景,商贾云集,酒业非常发达,酒馆鳞次栉比,遂开“永隆统”酒店隐身。因其不以营利为目的,生意异常火爆。乾隆离开赊店后,将酒店交于刘姓伙计经营,规模越做越大,一直成为行业龙头。光绪年间,永隆统第三代传人已成为中原第一酿酒大户,率“永禄美”、“工泉美”等十大酒馆成立了行业协会——酒仙社。酒仙社还为山陕会馆捐银数百两,并赠送“浩然正气”金匾,至今仍悬于会馆大拜殿正中。

赊店老酒始于夏,兴于汉,盛于明清,从“仪狄造酒杯康润色”到“刘秀赊旗”,可谓源源流长。赊店老酒在生产上自始至终采用古老的传统工艺,运用当地上等高粱、优质小麦为原料,入三百年泥池老窖、优质矿泉水加浆,久储自然老化,科学降度,精心酿制而成。酒体丰满,清澈透明,浓郁芳香,醇和协调,纯正爽净。酒度高而不赊店老酒赊店老酒

烈,低而不淡之特色。特别是不加化学香料,顺其自然,喝后不上头、不口渴,在强手如林的白酒行业中更是独树一帜。国内外酿酒专家给予高度评价,被誉为“酒中之秀”、“中原之佳酿”。历年来被评为“南阳市行业排头兵”、“河南省轻工税利大户”、“河南省经济效益显著企业”、“河南省先进食品企业”、河南省工业20强第十名、省五一劳动奖状、“中国食品行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中国500家最大饮料制造企业 赊店老酒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赊店人的酿酒业可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会末期,夏禹时代。

历史

夏禹时代
赊店老酒赊店老酒

相传,大禹身边有一位酿酒师叫仪狄,因酿美酒进献帝王,王恐酒亡其国,遂将其流放。仪狄四海为家,到处流浪。这一日,他行至神泉镇(今社旗境内),此镇四面环河,流水滔滔。清澈迷人,河岸上遍地红高粱。乃美酒之佳地。此镇有一古井,深不见底,下有龙泉直通龙宫,即使大旱三年,也从未干枯过,仪狄盛起一瓢清水,放至唇边。感到清凉扑面,喝上一口,顿觉甘冽甜润,浸入肺腑;仪狄欣喜若狂,就在神泉井边建场造酒。自此赊店酿酒业一步步发展起来。

两汉时代

西汉末年,诸侯争霸,群雄大战。西汉皇族刘秀顺应民心,满怀光复汉室的雄心,率领强兵骁将在古宛城起兵,征战厮杀,以平天下。一场大战过后,寡不敌众,带领一队人马落魄而逃,人困马乏,逃至一古镇,见一酒馆,众将狂饮,精神倍增,共议再举大事,酒过三巡,大计商定,唯缺帅旗。刘秀走出酒店,抬头见一酒幌在潇潇北风中飘荡,正中一个大“刘”宇,大喜:“天助我也!”遂除酒幌为帅旗,一路征战,所向披靡,起兵南阳大战昆阳,建都洛阳。称帝后念“刘”记小店赊旗有功,封此小店为赊旗店,酒为“赊店老酒”,此镇称“赊店镇”。此后。赊店老酒名扬天下,皇宫上下,王侯将相,骚客文人,黎民百姓,皆饮此酒。

刘秀之妹湖阳公主设宴迎宾饮酒,使用两把酒壶,一把金质的,一把银质的,金壶盛的绍兴黄酒,银壶装的赊店老酒。据史载:“赊店酒是好酒,老幼皆知皇宫有”。可见当时的赊店酒已为宫廷饮用之佳品。

隋唐时代

隋末唐初,在瓦岗起义中,唐太宗李世民收复信阳,进军裕州(今方城)。途经赊店,镇内酒香四溢,旗幡林立,不禁闻香下马,以赊店酒犒劳将将士,与军同庆。李世民饮酒后,齿唇生香,精神大振,连声称赞:“好酒,好酒!”此后,连年派忠臣魏征把该酒送往宫廷,并亲赐为‘皇封御酒”。

明清时代

农民领袖张献忠更是餐餐必饮除店酒。明崇祯八年,闯王李自成与张献忠共商推翻明王朝大计。席间谈至投机之处,张献念大呼:“快拿赊店老酒来!”

至明清,赊店空前繁荣,工商业极度发达。经济发展为鼎盛时期,七十二条街,经营分工极细,九省通衢,水旱码头,大贾巨商,络绎不绝,是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赊店地濒赭水,北走涉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尤多素晋盐茶大贾。山西、陕西的客商南下经商发迹后捐资修造了宏伟壮观的山陕会馆。雕梁画栋,飞檐悬空。慈禧太后南下巡游,发现此佳地,亲书“龙”、“虎”二字,誉为“第七行宫”。

山陕会馆坐落在古镇中心,楼台栉比,殿阁高耸,气势宏伟,前后有九龙壁、悬鉴楼、大拜殿、春秋楼等一座座宫殿式建筑。大有春秋楼,巍然屹立,高耸入云,民众赞曰:“赊店有个春秋楼,半截钻到云里头”。

太平天国后期,捻军进入赊店强行霸市,民不聊生。山西与陕西的大富商驻在赊店,捻军向他无定额的要税,使富商们在无法逃身时,躲在春秋楼上,捻军无奈,收集百姓槁被、沾桐油火烧了春秋楼。

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南阳十三县联防司令别廷芳与邰士林一起商议开办酒精厂。两人经过多次协商,酒精厂建在桥头区龙泉寺(今社旗县桥头镇)、第一战区副司令汤恩伯得知别廷芳建酒精厂,要求自愿入股。日本侵略中国打入河南,当时中国的汽油非常紧张,

企业文化

秉承华夏五谷自然的精华,汲取中原青山秀水的灵气。

赊店老酒,天长地久,一句铿锵豪迈的话语,将赊店老酒从中原腹地的一个风景秀美,历史厚重的小镇,带向全国,誉满中华。

诗酒赊店

产品通过1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主导产品赊店老酒历年来被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2004年获国家原产地域注册保护,2005年荣膺“河南省名牌产品”,“国家酒类质量安全诚信推荐品牌”等荣誉称号,2006年四月入选河南省食品工业五十强,并被评为“河南省免检产品”。2007年被中国产品质量协会评为“质量信用等级AAA企业”,荣获“河南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国内外酿酒专家给予高度评价,被誉为“酒中之秀”、“中原之佳酿”。赊店老酒被评为省优、国优产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等荣誉称号。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智力成果    下一篇 320国道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