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是一种中国民间曲艺盛会。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城南5公里处,是全国各地说唱艺人的“朝拜圣地”。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全国数千名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于此,在火神庙旁举行祭拜师祖和收徒拜师仪式。他们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以曲会友,亮书、卖书。京韵大鼓、山东琴书、三弦书等40多种曲艺曲种和上千部传统及现代曲目在这里集中展现。2006年5月20日,马街书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马街十三会"历史悠久。据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碑记载,这个古刹大会起于元代,盛于明、清。马街书会源远流长,不过论起它的起因则众说不一。

一说是春秋时,应国大夫张舒喜欢弹唱,技艺超群。晚年定居马街,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张公在一年的正月十三离世,友人为纪念他,便于每年的这天聚集马街,以曲怀友,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一说是东汉前,王莽撵刘秀至马街村东的应河岸边,是日正月十三,正在火神庙祭祀的乡民艺人纷纷相助汉军竞渡,阻击莽军追兵。刘秀当了皇帝后,降旨免去马街一带三年皇粮,钦赐"三皇社"御牌一面,后来这里的人便以救驾之日为会期,年年起会,感谢皇恩。至今当地仍有"光武封、书会兴"的说法。

一说是宋代末,马街有一位在南阳府当录事的朱秀才,常爱写些曲艺段子给人们演唱,结交了很多朋友。后来他告老还乡,在一年的正月病逝,各路艺人于十三这天赶到马街,摆起书摊,弹唱他写的唱段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书会。

还有一说是早年马街有一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桃李满天下,每年正月十三,弟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其献艺祝寿。这样年复一年,渐渐成了传统。

尽管书会起因众说不一,但艺人们代代相传,来马街说书的确实越来越多,而且自元以来竟无间断。

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的碑文有记:元朝延佑年间,马街书会初具规模,每年约有千名艺人前来说书,清代同治年间尤为兴盛。曾在南阳府做过儒学教谕、告老回乡当上书会会首的文人司士选,在同治二年(1863年)算过一次到会的说书艺人人数。他让这一年赶会的艺人到火神庙里进香钱,香案前放一口大斗,每人只许进一文,下来一数两串七。也就是说,那年到会的艺人有2700人。

曲艺流派

马街位于河南西南部,伏牛山东麓,西依大山东临平原,隶属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离城7.5公里。这里原名马渡店,后又称过马渡街,历史上也是一个"商贾云集,物产集散"的繁盛之地。 马街书会,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河南各地以及安徽、河北、山东、湖北、陕西、四川等省成百上千的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马街,说书会友,弹唱献艺。

会上曲艺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多彩,有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上海平话、徐州琴书、三弦书、大鼓书、评书、乱弹、道情等。这就是绵延700多年而不衰、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的“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俗谓“十三马街会”,是全国民间曲艺艺人的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在宝丰县城南10华里以外的马街村举行。这天,来自河南各地及山东、河北、安徽、湖北、四川、江苏、陕西、甘肃、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成百上千名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集马街。正月十三一大早,各地艺人都从四面八方来到了会场。他们一二结伴,三五为组,在河坡处、山岗上、麦地里、小路旁摆下阵式,扎起摊子,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这就开始了说唱。

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书会又称"十三马街书会",是全国曲艺行当的交易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到正月十三为书会的会期,十三为书会正日。书会在宝丰县城南7公里处杨庄镇马街村北应河岸边举行,届时来自河南省和外省市的说书艺人负鼓携琴,汇集于此,说书亮艺,河南坠子、道情、曲子、琴书等曲种应有尽有,规模壮观,形成全国民间艺术的奇伟景观。

马街书会和山东惠民的胡集书会并列中国北方有两大书会。由于马街书会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它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宝丰县也因此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书会特色

书会状元

每年的马街书会都要评出"书会状元"。"状元"都是唱得最好的,书价最高的,最受群众欢迎的艺人。这种民间的评选方式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马街书会无疑是众多艺人吹拉弹唱,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一种农民文化盛会。乐器种类之多,曲种曲目之繁杂,令人称奇。在这众多的曲种当中,最受人喜爱的就数"河南坠子"了。它的特点是说唱内容简捷明快,演技幽默传神,让听众听之易懂,过瘾。

马街书会每年亮出的曲艺种类比较多。"河南坠子"是书会当中的第一大曲种,到会艺人的80%要说唱它。它形成于20世纪初,有东路、西路、北路之分,因地域性差别而形成三种不同的演唱风格。其特点:旋律悠扬、节奏明快唱腔浑厚、淳朴、高亢、畅快。由于电子乐器的迅速发展,使传统的曲种形态发生变异,且风格的差异也在逐渐缩小。

流动于马街书会上的曲种,除了"河南坠子"之外,还有:三弦书、大调曲子、大鼓书、评书、徐州琴书、道情、湖北渔鼓、凤阳花鼓、四川清音、山东快书、陕西快板、相声、小品等10多种。

中国·宝丰马街书会状元

时间
参赛人
地点
曲种
作品名称
拍卖价格
2013-2-22
张高伟
马街书会会场
河南坠子
《杨宗英下山》
1.3万元
2014-2-12
王艳芳、王雪会
宝丰县演艺中心
河南坠子
《反腐倡廉》
1.6万元

2 月12日晚,第九届中国?宝丰马街书会全国曲艺邀请赛颁奖晚会在宝丰县演艺中心精彩呈现,宝丰艺人黄艳芳和王雪会演出的河南坠子《反腐倡廉》以1.6万元的高价拍出,获得2014年宝丰马街书会书状元,至此2014年宝丰马街书会圆满结束。

简板乐器

在历届马街书会上都可看到一种极为普通的乐器,也就是河南坠子里说唱最常用的一种叫"简板"的乐器。该乐器宽3厘米,长30-40厘米,一般用梨木、红檀木制作,音色微颤清脆。(艺人在说唱时手中打节拍所用)。

还有一种艺人们自制的土乐器,艺人在打简板说唱时,一边拉板胡,一边用腿上绑着的可拉动的木锤,击打木鱼似的木管,随着说唱内容,感情的变化,艺人可用脚牵动木锤可快可慢地进行敲击。这一独特的演唱形式,简直就像一个小说唱团。

当然,书会上还有许许多多好玩的乐器。比如,艺人自制的说不上名称的大小古琴,一种是坐立弹拨式的古琴,一种是架在肩上用弓子拉的古琴,音色古朴、浑厚,据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还有的艺人别出心裁,在用唢呐演奏乐曲时,巧妙地用一个小铁碗,在喇叭口来回移动。有时加篾子,使吹出来的乐曲似人与人之间对话,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富有人情味。

亮书写书

艺人在书会上说唱为"亮书",邀请艺人说唱为"写书"。"亮书"是指艺人们在浩瀚的书会会场上摆阵对歌,以展示自己吹拉弹唱的技能。而"写书"一词并非指著书立传,它是随着中原文化的发展,自然形成的一种文化交流现象。在乡下如果家里"过事",就来到书会上选择说书人,他们以质论价,即通过对演唱者水平的评估,选择自认为好的,便私下与说书人商议书价,或找经纪人在袖筒里比划价格,说定后就留下日子,请说书人家中演唱。书价一般是根据上年收成的好坏和艺人说唱水平的高低而定。小则一棚百十元,多则一棚几千元(一个说书摊为一棚)。有时,一个村竟能写回去十几棚。这样只好就街说唱,一摊挨一摊,争相亮绝活,形成了对台戏局面。

在热闹非凡的书会上,观众除了看热闹,还要像相亲一样地把中意的艺人请回家中痛痛快快的说唱几天。他们当中有致富后还愿的,有盖新房图吉利的,有娶媳妇助兴的,总觉得这样办才会更隆重些、体面些。

获得荣誉

一、“中国十大民俗文化”

二、“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世界最大规模的民间曲艺大会  

四、河南省首批省级特色文化基地。

发展现状

曲艺作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艺人越来越少,技艺无人继承的危机。宝丰马街书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月十三一大早,各地艺人都从四面八方来到了会场。他们一二结伴,三五为组,在河坡处、山岗上、麦地里、小路旁摆下阵式,扎起摊子,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这就开始了说唱。再看赶书会的群众,一个个扶老携幼,拖家带口,顶着仍有几分凛冽的寒风,沿着乡间公路和村边小道潮水一般向马街涌来。不上半天功夫,马街的街里街外、坡上坡下、庙前庙后,到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说的、唱的、听的、看的、游的、逛的,好不热闹。外省外地的艺人来赶会,多是要提前几天动身的。虽然是千里迢迢,但他们从来不用担心,多少年来,只要在正月十三这天来到马街,就一定能赶上书会。不说丽日融融,就是遇到了雨雪风天, 书场照样红火。人们打着雨伞,穿着胶鞋,踩着泥泞乡道、乐呵呵地照说、照看,兴致丝毫不减。艺人在会上说唱,是为“亮书”; 约艺人说唱,则称为“写书”。在正月十三这天,附近很多县区的农民除了赶书会看热闹外,还要办的一件大事儿,就是在会上“写书”——像相亲一样,把中意的艺人请回去痛痛快快地说唱几天。他们当中,有的想庆贺丰收,助助兴;有的是修房盖屋,图个吉利;有的要娶媳嫁女,觉得这样的大事应该办得隆重些。这样“写”台说书戏,花钱不多,事儿办得挺美,在村里老少爷们中也很体面。当他们在艺人中相中了自己最满意的之后,便开始商议书价。书价一般是以上年的收成好坏和艺人的水平高低来定的,少则一棚百十元、几百元,多则七八百元,最高也有上千元、几千元的。双方谈妥了书价,艺人就收起摊子随写书者而去,这就算是“写出去了”。如果在这一天没有被写出去,第二天——是正月十四到十六的马街元宵灯会上也会被请走的,最终皆大欢喜。在书会上“写书”, 有时一个村能写回去十几棚,这样只好就街说唱,一摊挨一摊,争相亮“绝活”, 形成了唱“对台戏”的局面,场面好不热闹。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马街书会的辉煌时期,据宝丰县文化局每年的到会艺人登记表显示:1996年到会610摊1800名艺人;但是到了2005年,到会仅有82摊,不足500人,马街书会参会艺人更是越来越少,参会艺人的平均年龄却越来越大,大部分艺人因生活困难纷纷改行,年轻艺人鲜有出现,曲艺市场逐渐萎。

为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马街书会传统,延续和再现其原生态风貌,让马街书会成为永不落幕的书场、永不散去的书会,2012年,宝丰县委、县政府决定建设马街书会曲艺文化园。通过一年多来的积极努力,现已建成书会主体广场及名人雕塑苑、中华曲艺展览馆等。

传承价值

已被列入"河南省濒危民俗文化抢救工程"之一的马街书会是在中国农村土生土长的中国农民自发形成的文化盛会,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作为具有鲜明特点的传统民间曲艺交流交易场所和文化空间,马街书会的突出特点在于:1、规模大,居全国之冠;2、历史久,源远流长;3、说书"写书"(与艺人约定说书合同),形式独特;4、内涵丰富,影响力大;5、以书会友,艺乡情深。

马街书会为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切磋技艺的场所。每年书会期间,来自各地的曲艺艺人满怀虔诚前来"亮书"(展示说书艺术),以天当幕,以地为台,说、拉、弹、唱,以艺会友,代代相传。观众动辄十万人以上,影响辐射周边数百公里。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抢救措施及未来

在马街书会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河南省政府启动“河南省濒危民俗文化抢救工程”对马街书会进行抢救性保护,如扩大会期,引入竞拍机制,最大限度的保证艺人利益等,使得一度萎缩的书会重现盛况,2009年度书会艺人达1000多,书棚达180多棚,听书人次达20多万人次,基本重现历史最盛时期。

相信马街书会在得力有效措施的保护下继续发展壮大,再迈上新的台阶。

应河哺育的奇葩

悠悠应河哺育出的一朵奇葩——马街书会。据马街广严禅寺碑文载:“石渠(石村至马渡寨段旧河名)天设胜,概岩石障水,错若给画,迤逦一二里,间清流激湍,或隐或见,宛然有仙家境……”清代汝州人王敦《应水雅石小诗》道:“十洲涌海上,三峡控江浦,那得移山人,碎掷应水浒……逶迤水似蛇,狰狞石如虎,乱泉触石出,香冽沁肺腑。怪石吞寒泉,平茹复半吐,玲珑由天造,奇辟倩鬼斧……”清代南阳府教喻司士选有诗曰:五老同游应水涯,车集雅集景堪夸。鱼跃绿波声随浪,堤边酌酒柳飞花。石上题诗苔结字,滩静鸥眠影在沙。年年书会来相聚,醉归乃到夕阳斜。”惜上个世纪80年代采石放炮,雅石与诗文俱毁绝。

据马街村火神庙及广严寺碑刻记载:书会最早起源于元延佑年间(公元1316年前后),至今已680余年。据传,670年前,马街村有一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桃李满天下,农历正月十三是马老先生的寿诞之日,弟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献艺祝寿。豫西这一带亦有正月农闲写戏听书的习俗,这就形成了年盛一年的马街书会。风摇树簌簌,雨来草潇潇。三弦书、大调曲子、大鼓书、评书、琴书、道情、渔鼓、花鼓、清音、河南坠子……流传于大江南北的传统民间说唱,也正如天地间的风声雨声流水声,是人类历史这条河流发出的自然声响,是生活淌过民间带起的铮铮弦音。

马街,这个坐落在应河岸边的看似凡常村落,以其民间文化圣地的身份,吸引了美国、日本等海外学者前来观摩。也因了书会的影响力,1995年,“第二届中国曲艺节”在平顶山举办,国务院侨办、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摄制组拍摄《十三马街书会》专题录像带被送往各驻外使馆。马街书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宝丰县也因此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5月20日,马街书会被国务院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祭火神是形成书会的起因】相传,夏禹王之时,有一名叫瘀伯的部落首领,辅佐禹王治水。瘀伯任司徒,管教化,率众凿山开河,疏水入海,足迹遍及华夏,功勋卓著,人民拥戴。因此,禹王赐瘀伯子姓,“封商地,任火正”。瘀伯为造福黎民,建营“火台”,传百姓取用,人们遂奉为“火神”。

当时,黄淮流域,洪水横流,伊洛向南至鲁阳(今鲁山)一片汪洋。瘀伯率众,北开龙门南凿应源(今鲁山梁洼镇)疏洪入海,还民良田。然而,应河水势凶猛,两岸百姓生命财产屡遭洪水威胁。当地民传,应河里有蛟怪作祟,为镇妖邪防水患,百姓便建“瘀伯祠”(后称火神庙)于应河畔。从此,百姓安居乐业田园五谷丰登。(民间还曾有黄龙战恶蛟的传说)。

书会轶事

常年以来,马街书会都是有组织的,但是这种组织比较松散,清朝同治二年,当时会首司士选,有人问他来赶会的艺人有多少人呐?司士选当然不能一口说出来,但是他是个很有办法的人,他让自己手下某个管事在火神庙香案上放一个大斗,要求来说书的艺人给火神庙进香钱,一个人只能丢一个铜钱,不能多也不能少,散会之后数了数,一共有两串七百铜钱,意思即为差不多2700名艺人来赶会。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黄帝陵祭典    下一篇 瑶族耍歌堂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