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元
目录
李伯元生于世宦之家,他祖父、父亲、伯父都是科第出身,有的在地方任牧令、监司,有的在京城官居枢要。伯元生在山东,三岁时,父亲去世,由堂伯李念仔抚养。当时念之任山东道员、东昌府知府,伯元从小随伯父在山东长大。伯父对他督教甚严,母亲只此一个儿子,更是把全副心力放在他身上。伯元自幼聪慧好学,兴趣广泛,每当夜深人静之际,淡月孤灯之下,攻读不止。他擅长制艺诗赋,善于绘画篆刻,懂得金石考据,可谓多才多艺。少年时期就考取了秀才,名列第一,但始终未能考中举人,仕途失意,这对他后来思想的变化,痛感官场黑暗,敢于起来加以揭露鞭挞,是有重要意义的。
光绪十八年(1892年),念仔从山东辞官回到常州,伯元一家,同返故乡。此时,坐落在北门外青山桥畔罗武坝的祖宅,已在战乱中毁坏,于是在城内青果巷选择一处房屋居住。过了二年,伯父去世。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充满着内忧外患,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统治者卖国求荣,腐败反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戊戌变法被扼杀,清朝一面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割地赔款;一面对人民大众加重剥削,残酷镇压。政事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使青年时代的李伯元不胜忧愤,思图改革。他在诗中抒发抱负道:“世界昏昏成黑暗,未知何日放光明?书生一掬伤时泪,誓洒大千救众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年方三十,在学文学上有扎实根基的李伯元来到上海,创办《指南报》,以此揭露时弊,劝善惩恶。不久,改办《游戏报》,后又改为《繁华报》,并受商务印书馆之聘,编辑出版《绣像小说》半月刊。他是晚清上海小报的创始人,鲁迅先生说他所办报纸“为偕嘲骂之文,记注倡优起居”(《中国小说史略》)。对于清朝末年的官场及社会上的种种腐朽现象,以嬉笑怒骂之笔,绘影绘声,揭露无遗,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发行颇广。后来仿效者甚多,纷纷办起保种小报,但都没有他办的报纸发行量大。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举办经济特科。所谓经济特科,是一种临时设立的特别考试。必须是具有相当资历的人,并经有声望的官员保荐,才能参加这种考试,考取之后,立即就做官,那时虽有官衔而无实职的人是极多的。这时李伯元在上海写小说成了名, 乡侍郎曾慕涛保荐他参加经济特科考试。他却加以拒绝,没有去参加考试,人们赞扬他志趣高尚。后来终因积劳成疾,年才四十,殁于上海。
先后写成《庚子国变弹词》、《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以及《李莲英》、《海上繁华梦》、《南亭笔记》、《南亭四话》、《滑稽丛话》、《尘海妙品》、《奇书快睹》、《醒世缘弹词》等书十多种。其中《官场现形记》更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
李伯元故居留馀堂占地2.6亩,系清代民居建筑,坐南朝北,北临青果巷,南枕南市河。东、西两侧均为民居。故居房屋可分为三路。中为主厅留馀堂(今青果巷263号),一进为门屋、轿厅,二进为大厅,原屏门上悬“留馀堂”匾额。三进为住房,四进为二层木结构转楼。其东首原为唐氏“礼和堂”遗址,今存屋2进,进深6檩,各3间。有翻轩、月梁,梁托有荷花、寿桃等黄杨木雕,工艺精致。轩后天井铺设石板,有白石洗砚池一方。其西首即李伯元全家起居处,今存屋2进,每进进深6檩,各5间。后进为明式建筑,厅后存明代木隔窗二扇、古井一口。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一月武进县地籍原图所标由李伯元后裔居住。现房屋产权仍归李氏后裔。1987年12月,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