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传统体育
目录
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吉克族人口为41028人,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塔吉克族使用塔吉克语,但莎车、泽普、叶城等地的塔吉克族也通用维吾尔语。塔吉克族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塔吉克”为本民族自称,在民间传说中是“王冠”的意思。早在公元前,在我国今新疆南部就居住着操东部伊朗语的居民。汉代,居住在今塔什库尔干地区从事游牧经济的塔吉克族先民部落,汉文史籍称“蒲犁国”。西汉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节、商人相继经过葱岭(帕米尔高原)前往大月氏、安息等国,塔什库尔干地区就成为古“丝绸之路”上东西交通的必经之路。10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从中亚传入地跨葱岭东西的喀拉汗朝,它对塔什库尔干一带的塔吉克人先民从佛教改信伊斯兰教产生了重要影响。元朝,塔什库尔干被称作色勒库尔,属于察合台后王封地。明代后期,在色勒库尔的中心地带已有一批塔吉克族小村落。从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帕米尔西部和南部的什克南、瓦罕等地的塔吉克人纷纷迁入色勒库尔,逐渐成为中国的塔吉克族。清代,塔什库尔干被称为“色勒库尔回庄”,受南疆的叶尔羌办事大臣管辖。塔吉克族地区同南疆各城镇及中原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新中国成立后,塔吉克人民焕发了青春,他们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创造着美好的未来。
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素称“帕米尔之鹰”的塔吉克族,创造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塔吉克人传统的马上体育活动,也象山鹰一样,富有顽强、勇猛刚毅的特点。赛马、挂波齐(马球)和叼羊等马上游戏竞技,都是塔吉克人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赛马,是生活在新疆地区塔吉克族经常举行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
塔吉克族有着丰富的饲养经验,除了用于生活动外,举办赛马活动时,用的都是最好的马。为此需精心挑选,专门喂养,要求很高。
在塔吉克族的民间婚礼中,常常进行小型赛马活动。每当活动开始,便有十几匹、几十匹马竞相追逐,为婚礼助兴。
除了民间的婚礼,塔吉克族还举办专门的赛马大会。这种赛马活动规模要大得多,有时达几百匹马,最长的距离50公里,短的10公里左右。
塔吉克族的赛马形式,以速度赛为主,也有技巧赛。
挂波齐,为塔吉克语,也就是马球活动。是塔吉克民间古老而又传统的一项马上球类体育活动。
马球,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中国的马球活动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文献称其为“击鞠”。如今,在西方和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约旦等国仍盛行马球,马球还被列入过奥运会比赛项目。
塔吉克族的马球,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石头城马球潮”的记载,表明很早以前的塔吉克族人就有打马球的习惯。1974年9月,位于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成立20周年时,曾举行过马球比赛。
流行于塔吉克族的马球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木质的,用当地一种灌木的根茎(塔吉克语叫“托合”)做成。这种根茎呈圆形,直径约有20多厘米,经过加工用刀削成圆形,即可成为直径约17~18厘米的马球用球。这种球比较结实,一般打不坏;另一种球是用毡子缝制的,毡子内要放碎毡片、碎布,最中间则要放一些干羊粪蛋,以增强其弹性。这种球的直径在20厘米左右,比木质球稍大。
马球的球棍有两种,一般长一米左右,直径约10厘米。一种形式上端呈圆形,下端呈扁形,手握的地方较细;另一种形式为扁形马球木杆,下端有突出部分,呈“J”字形,手握的地方圆滑,也较细。
塔吉克族马球比赛的双方运动员没有专门的服装,而是以在头上系彩色头巾来区别。如一方系红色头巾,而另一方则系白色头巾。因为塔吉克族认为,红、白两色都是吉祥的颜色,白色代表纯洁、远大,红色代表吉祥、喜庆。所以以此来区别双方的队员也具有塔吉克民族的特色。
马球比赛的场地一般长180米、宽90米(也有比这个小的),中间有一条直线区别两个阵营。比赛中双方上场的运动员人数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每队6~12人。每一个队都代表一个家族或是一个部落进行比赛。设有前锋、后卫、守门员等位置,其中守门员均持棍。比赛时间一般是每场半小时,分上下两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球比赛用的计时器选用古老的木碗滴水。参加人数多时,一般有四个裁判,两个主裁判,两个副裁判;参加人数少时,两个裁判,一主一副。裁判身上有标记,一般挂有布条,裁判可骑马在场上流动裁决。比赛双方进球的地方不设网,而是有一个直径约50厘米、深50厘米的坑,以比赛中把球打进对方的坑里为胜。
塔吉克族马球比赛还规定,在竞技过程中不准用球棍打马、打人或是拽人,三次犯规要罚下场,比赛中可以换人。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