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可夫斯基
目录
马雅可夫斯基生于格鲁吉亚库塔伊西省巴格达吉村。父亲是林务官。1905年革命时曾积极参加罢课和游行。1906年父亲去世,随全家迁往莫斯科,进入莫斯科第五中学,开始阅读一些革命书籍,接触社会主义者。1908年初加入共产党,从事革命宣传,曾先后三次被捕,均因尚未成年而获释,1910年被交警察局监视。1911年秋考入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结识了未来派诗人布尔柳克。1912年开始写诗,与布尔柳克等人共同发表了俄国未来派宣言《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宣称“要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等从现代轮船上丢下水去”。他们在写作上排斥现有语言,杜撰新词,并竭力标榜自己。十月革命前的代表作长诗《穿裤子的云》(1914—1915),对资产阶级的爱情、艺术、制度和宗教表示愤怒和抗议,号召进行反抗,预言革命即将到来。这首诗有虚无主义观点。
1915年高尔基与他的会见,给他一定的影响。1916年,在长诗《战争与世界》里,揭露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人的血浸透了整个的大地。”诗里充满人道主义精神,但也有超阶级的和平幻想和悲观绝望情调。在1917年4月写的纪事诗《革命》里,对俄国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抱有一定的幻想。同年8月写的短诗《给我们回答!》,则已认识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掠夺性和欺骗性。
十月革命后,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进入新阶段。他把十月革命叫做“我的革命”。1918年写了《向左进行曲》,号召人民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表达了自己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在同年写的《宗教滑稽剧》里,借助宗教神话来反映十月革命的胜利,在描写上仍未摆脱当时文坛的通病:抽象化、公式化,缺乏富有个性的形象。由于他的短诗《高兴得过早》宣扬虚无主义,曾受到卢纳察尔斯基的批评。
1919年10月至1922年2月,参加“罗斯塔之窗”的工作,作了许多诗画,号召人民支援前线,打击白匪和外国武装干涉者。这些宣传诗简明易懂,克服了早期作品过分雕饰和晦涩的缺点。1920年写了长诗《一亿五千万》,叙述俄罗斯人民的代表伊凡战胜美国总统威尔逊。诗人力图代表一亿五千万俄罗斯人发言,然而这种创作意图并未获得成功。长诗因有虚无主义、矫揉造作和自命不凡等缺点而受到列宁的批评。1922年3月5日,发表了讽刺官僚主义的短诗《开会迷》,列宁立即予以肯定,认为这首诗“在政治方面”“是完全正确的”。列宁的批评与赞扬对他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1924年至1930年是他创作的成熟期。1924年创作长诗《列宁》时,已经接受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他笔下的列宁是在群众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领袖,既平凡又伟大,对人民无限忠诚,不是凌驾于群众之上,而是与人民水乳交融。他还歌颂了党在阶级斗争和生产建设中的伟大作用,表达了人民对共产党、对列宁的敬爱。长诗《列宁》把概括性的综合与细节的描写结合起来,把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1927年,为庆祝十月革命10周年,写了长诗《好!》。卢纳察尔斯基称它是“十月革命的青铜塑像”。他歌颂了社会主义共和国在斗争中诞生、成长和欣欣向荣。长诗把抒情和叙事结合起来,而以抒情为主。《好!》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苏联护照》等短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20年代下半期他注重社会主义建设的题材。《赫烈诺夫讲库兹涅茨克的建设、库兹涅茨克的人们的故事》(1929)歌颂了工人阶级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马雅可夫斯基的著名剧本有讽刺小市民的《臭虫》(1928)和讽刺官僚主义的《澡堂》(1929)。两部剧本都采用了幻想、夸张和怪诞手法。他与梅耶霍尔德一起,对苏联戏剧的创新和发展起了一定作用。长诗序曲《放开喉咙歌唱》是他最后的作品,他在诗中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同时满怀信心地面向未来。
由于阶级敌人的攻击、文艺界的派别斗争和个人思想上的矛盾,于1930年4月14日自杀。
马雅可夫斯基的思想和创作道路比较复杂。早期小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倾向比较严重后来才认识到无产阶级有组织的自觉斗争的必要;艺术观点上从虚无主义转变为批判继承,并力求创新;风格上从矫揉造作到朴素自然,从粗俗化的单调到多样化;语言上从晦涩难解到简练有力,经历了一条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道路,为发展无产阶级革命诗歌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大部分诗作都已译成中文,对中国读者起着很大的鼓舞作用,对中国一些诗人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代表作有长诗《穿裤子的云》。革命后写了剧本《宗教滑稽剧》,是苏联第一部具有高度思想艺术水平的戏剧作品。之后有长诗《列宁》、《好!》,讽刺喜剧《臭虫》、《澡堂》等。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