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侗族吃新节

“吃新”是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盛行于广大侗乡。各地吃新的时间和仪式不尽相同。天柱、锦屏、三穗等县的侗族村寨,有的在小署后的第一个卯日,有的则在七月的“寅”日或“卯”日举行尝新仪式。节日之前,家族中的妇女,依长房二房的顺序排列,集体到河边将竹筒、水桶及粽巴叶、干蕨菜洗净,回家以糯米、高粱和盐巴拌匀,腌入坛中备用,并用刚从井里担来的“新水”泡糯米,酿制甜酒。节日菜肴以鱼为主,还要吃不放盐的玉米和瓜菜,这是“忆苦饭”。

目录

侗族吃新节侗族吃新节
  侗族节日以侗年最为隆重,其次是一年一度的吃新节。亦称“新米节”。“吃新节”是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盛行于南北地区,各地吃新节的时间和仪式虽不尽同,但不同的形式,共同体现了侗家人虔祭祖的心理。吃新节不公是祭祖节,也存在着农事丰庆的复合内容。

北部地区

北部地区,有些村寨以农历六月交小署后的第一个“卯”日为“吃新节”,有的则在七月“寅”或“卯”日举行“尝新”仪式。过节之前,由家族中的妇女依长房二房的顺序排列到河边将竹筒、水桶、粽粑叶、干蕨菜、糯米、高粱等物洗净。回家将蕨菜、糯米、高梁与盐巴拌匀腌入坛中备用,并用刚从井里担来的“新水”泡糯米蒸熟酿制甜酒。这天宴食以鱼为菜肴,还炖一鼎罐不放盐的包谷和瓜菜。

节日那天,火塘边的方桌上摆着满盛糯米饭的长凳,饭上盖四张云南叶(接骨丹),桌边置一长凳,凳上按一定距离给各房摆若干张云南叶。叶上放一堆糯米饭。并加三节未出穗的禾苞和四尾鱼,两碗煮烂的瓜菜和两碗甜洒,以及干蕨菜拌和糯米、高粱制成的腌菜。旁边放上一双实心竹制的新筷子。摆放完毕,开始祭供祖先,先由年龄最大者烧香化纸祈祷祖先英灵。品尝各种饭菜,接着,按各房长次的顺序入席吃祭供的新食,共同祭祖宗。

南部地区

南部地区吃新节,有的在六月十二,还有的在七月初二、初四、初七和七月十四,以及八月初一等不同日子。

从江的侗族吃新节多在七月上旬或中旬。前一天,由妇女们到河边将炊具洗净。席上的菜肴以鱼为主,筷子全是以山上刚砍来的实心竹所制,并以未出穗禾苞或用笋壳叶包成的糯米饭表示新米饭祭祖先。房屋门一律敞开,以让祖先英灵同来吃新,凌晨天未亮时,走廊上香烛灯米通明,全家晨宴祭祖。宴罢,男人们便去宰牛备为待客荤菜。敞门待祖习俗反映了古人在节后中的幻觉心理所产生的祖公门现象。

吃新节的庆贺活动,有对唱大歌、斗牛等,但从江县的岜扒寨有支侗家人为纪念其祖上迁徙的辛酸,于半夜里打着火把,背着行李离开家,摸仿爬山水的仪式。

“吃新”是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盛行于广大侗乡。各地吃新的时间和仪式不尽相同。

客家“吃新”

福建龙岩连城县四堡乡至今仍保留着客家传统的“吃新”习俗,每年早稻或晚稻收割完后,各村就轮流按照传统定下的日期品尝新粮,庆祝丰收。当日前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做米、糍粑或炸米蛋送给外村的亲戚朋友品尝,而当日则要邀请亲戚朋友到家里举行宴餐,村里还要举行演戏、游神等庆祝活动,以示感谢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年丰物阜。

天柱、锦屏、三穗等县

天柱、锦屏、三穗等县的侗族村寨,有的在小署后的第一个卯日,有的则在七月的“寅”日或“卯”日举行尝新仪式。节日之前,家族中的妇女,依长房二房的顺序排列,集体到河边将竹筒、水桶及粽巴叶、干蕨菜洗净,回家以糯米、高粱和盐巴拌匀,腌入坛中备用,并用刚从井里担来的“新水”泡糯米,酿制甜酒。节日菜肴以鱼为主,还要吃不放盐的玉米和瓜菜,这是“忆苦饭”。旧时节日礼仪在火塘边的方桌上,摆着盛满糯米饭的器皿,饭上面盖四张接骨丹叶,桌边置一长凳,凳上按一定的距离给每一房族摆若干张接骨丹叶,叶上放糯米饭和三节未出穗的禾苞,四尾鱼,两碗煮烂的瓜菜,两碗甜酒以及干蕨菜拌腌菜,旁边放上一双实心的竹制的新筷子。摆放完毕,由年纪最大的先品尝各种饭菜,然后各房按长次顺序入座,一起吃饭。

黎平、从江、榕江一带

黎平、从江、榕江一带的吃新节,有的在六月十二,有的在七月初二、初四、初七,有的在七月十四、八月初一等不同的日子。很多地方过节的前一天,由妇女到河边把餐具洗净备用。过节当天,晚餐特别早,席上菜肴以鱼为主,筷子全是新制的实心筷,房门一律敞开,并用未出穗的禾苞或用笋壳叶包糯食,祭供祖先。次日清晨天未亮,走廊上香火通明,全家共进晨宴。饭后,男人杀鸡宰鸭,为迎接客人作好准备。节日期间,还要举行对唱大歌、斗牛等活动。

榕江县七十二寨的侗族地区吃新节

榕江县七十二寨的侗族地区吃新节,没有统一的日期,各地侗族村寨根据本地传统习惯而定,一般选择“卯”、“酉”的日子吃新,有的寨子吃新节选在小暑后的第一个“卯”日(农历五月底至六月初);有的寨子选择六月第一个“卯”月或农历六月第一个“辛”日,而有的寨子选在农历七月初五、初七、十一、十四过吃新节。还有的村寨分别在六月初和稻谷成熟后过两次吃新节。

侗族吃新节时,用3棵新谷穗来祭祖,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侗 族的祖先原住在广西梧州、浔江一带,因为那里“田在高,水在低”。当时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低下,加之人口发展越来越多,由于人多田地少,种出的粮食不够吃,生活非常艰辛。为了生存,侗族祖公商量决定迁徙,沿着都柳江逆水而上,先是乘船,后来徒步,翻山越岭,他们来到一个三岔河口,不知该走哪条路为好?就默默地向祖先祷告,然后向天空甩出自己的拐棍,拐棍落地后,见到 拐棍尖指着中间那条路,祖公们就从所指这条路往前走。于是,来到了黔、桂、湘三省(区)相互毗邻的地带,开荒造田,种植水稻、蔬菜瓜果,不出所料,水稻长势茂盛,一片片稻谷和蔬菜瓜豆成熟,一派丰收的景象。有了吃之后,人们喜笑颜开,都说这是祖先引来到了好地方。为了感谢祖先之恩,吃新节这天,每家每户到稻田里摘取谷穗3棵,象征当年的新谷,开田捕捉当年放养的鲜鲤鱼。并 备好祖先爱吃的糯米饭,鸡鸭肉以及蔬菜等,祈望祖先保佑当年粮食获得丰收。

侗族吃新节祭祖

侗族吃新节,祭祖是一项重要内容。这天早上,过吃新节的寨子,杀猪宰牛,杀鸡杀鸭,开田捕鱼,家家蒸糯米饭。在吃饭之前,全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由家长举行。“斗煞苟妹”仪式,即在火炉正面摆放3张纸钱,3个酒杯,把已煮熟的糯米饭、猪肉、鸡、鱼等各取3点放在纸钱上,接着,烧香化纸,把烧的香 纸分成3份,各插在火塘边和神龛上;一边念《祭祖吉利词》,大意是:“尊敬 的祖先,今天是吉日,我们家过吃新节,已备有酒、猪肉、鱼和糯米饭,请你们先来尝,我们再后尝。你们生长在前,我们生长在后。我们晚辈喊你们,听到喊声后,你们要互相邀约,互相转告,老小都要来,一起到我们家过节。并望你们保佑我们全家安康,人丁兴旺,富贵发财,富贵得像千娘八妹,狠得像薛仁贵,雄得像包丞相;保佑我们种粮丰收,种棉成球,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千年万代,越吃越有,富贵长久。”祭祖词有长有短。念完祭祖词后,把敬的3杯酒,先 倒一杯淋在已烧的纸钱灰里,乘下两杯拿给在场的人吃。敬祖用的3棵谷穗收藏 起来,一棵放进仓库,意味着当年稻谷满仓,一棵放在火炕上,预祝糯禾满炕,一棵放进坛子,象征腌鱼,腌肉满坛。然后全家人统一面朝一方,一般是朝东方转一下,默默祝愿,这样就可开饭了。为啥要统一面朝一方呢?老人,有一种说 法,如果在吃饭之前,全家人东转西扭,这年田里的稻谷就会乱七八糟,会减产又不利收割。统一面朝一方,诸事就顺了。

侗族吃新节祭祖以外活动

侗族吃新节,除了祭祖祈祷丰收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一般以斗牛、斗鸟、演侗戏等形式为多见。侗族多数居住山区,斗牛娱乐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民间流传的《斗牛古词》中曾这样写道:“孔明天相号召娱乐,苗、侗祖先凑银买牛,吹笙斗牛,乐而忘返。”吃新节这天,人们身着民族盛装,尤其是姑娘们打扮得极为漂亮,她们穿着自己亲手精绣的新衣;小伙子们身着青布侗衣,全寨男女老少来到打牛坪,观看斗牛活动。只见斗牛场上,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斗牛结束后,主寨人各自邀约亲戚到自家作客。在酒席上,一边谈论斗牛以及交流生产经验,传递信息;一边吃饭喝酒,猜拳行令,互相敬酒敬肉,有的猜拳吃酒至深夜。侗族吃新节,既是一次物质交流活动,又是一次广泛的精神文明活动。侗族人民十分好客,有“人不走不亲,桥不走要烂”的说法。

吃新节前,举行吃新的寨子,杀猪宰牛,家家杀鸡杀鸭,开田捕鱼,准备烟酒糖等节日所需的东西,主动去请客人来自家做家。吃新节这天,四方八寨亲戚朋友前来作客,一来预祝当年粮食获得丰收,二来交谈生产经验,传递信息。从而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友好往来,吃新节还给男女青年提供谈情说爱的机会。白天斗牛,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借看斗牛机会去找姑娘,相互认识,对姑娘们评头论足,姑娘们也是如此而来的。晚上,姑娘们和小伙子们则另有一番心意,小伙子们白天与姑娘认识后,晚上,就拉着牛腿琴,来到姑娘窗前对唱情歌,谈情说爱,有的通过互相认识,建立感情,结成了终身伴侣。

各民族吃新节

仡佬族

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祭祀当日,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粮,做好祭祀祖先。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甚至杀牛祭天、杀马祭地。吃新日这天摘谁家的新粮都不为基诺族的吃新节是在八九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节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粮、蔬菜来做,并杀鸡祭祀。蒸饭时注意观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汽的方向:从东方冒出预示子孙兴旺;从南方冒出预示丰收;从西方冒出象征狩猎顺利;从北方冒出则是不祥的征兆。饭菜煮熟后,由家长主持祭祀寨神、铁匠神、火塘神等诸神。传说基诺人原来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们的狗带回一粒谷种,他们将它种下,但是所获不多,后来一位白发老人传给他们种谷子的知识,于是他们收获了满仓新米,从此他们才有了过新米节的传统。

景颇族

景颇族在每年谷物成熟时为感谢众神赏赐丰收,并祈求以后年年丰收,也举行尝新祭祀。先从全寨集体祭祀,然后各家再办。着新装的老年妇女们将盛满新谷的竹篮(篮四周插满鲜花、玉米、高梁等)背到山官或寨头家,新谷用锅炒后由年青妇女舂成米,再拌以姜末煮成饭。男子捕来鱼等做菜。饭菜准备就绪后,请宗教师主持祭祀仪式,念祭词,祈求保佑全寨平安无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后,参加的村民每人分得一小包新米。还以新米饭祭狗,以示谢恩。相传古时景颇人学会种谷后,不料有一天谷魂上天去了,因而谷子长不好,人们挨饥受饿。这时狗日夜不停地吠叫,终于叫回了谷魂,谷子又长好了。

阿昌族

阿昌族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要过尝新节。相传有一老寡妇,擅长农事,乡亲们在她的帮助下,家家丰收,人们尊称她为"老姑太"。她死前对儿子说:"我死后,每到八月十五,用我的拐棍捆上一棵新包谷,靠在堂屋里,保管你们有吃有穿。"从此,阿昌人有了过尝新节的习俗。节日当天,先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再到地里拔一个结得最大最多的芋头,再砍一棵结双穗的新包谷,将它们捆在竹棍上,靠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随后煮上新米饭,杀一只鸡,又摘来脆栗和梨,摆在祭桌上。全家人站在堂屋里,由家长念诵祭词,祈求老姑太赐福免灾。

藏族

四川铁布藏族在每年青稞收获后,每家用新打下的青稞磨面,做一顿新粮饭。做好后,首先供佛过,反而以此为荣。

侗族:

侗族也有吃新节的习俗。各地时间并不太一致,大都在农历的六、七月。在早稻成熟时,家家摘取新谷,尝新米饭,用鸡、鸭、鱼来供奉祖先,同时举行唱侗歌、侗戏、斗牛等活动。

基诺族:

念经,敬请神佛享用。他们认为丰收是神佛保佑的结果。他们会在这一天请亲朋到家中吃饭。

佤族

佤族在新谷成熟时也要庆贺。各地的日子不太一致,请村中有威望的老人来选择日子,过节时找几个小姑娘穿上节日的盛装,背上背包到田里摘谷穗,并把"谷魂"带回村中交给主祭的头人,用新米煮成鸡肉烂饭以后全村人一起吃,并请经师看鸡卦。饭后大家一起唱歌跳舞。

哈尼族

哈尼族在每年农历七月或八月选择一个属龙日举兴,为期三天。节日早晨,各家一早就到田间背回一丛单数连根拔起的稻子。将新谷焙干后捋成谷粒,舂成新米。用甑子蒸饭时,要先放一层旧米,加一层新米,表示年年有余,岁岁增长。下午,要杀一只公鸡,希望生活像公鸡的羽毛一样美丽。各种蔬菜都要尝一下,特别是要吃一碗竹笋,表示当年的庄稼要象竹笋,节节向上。在尝新前,要先盛一碗米饭给狗吃,相传在哈尼人还不会开田种地前,整天靠吃野菜度日,天神的女儿很善良,要求父亲给人间一点稻种,却受到父亲的反对,于是偷偷地把谷种带到人间,并教哈尼人种植稻谷的方法。这事触怒了天神,他把女儿贬为了一只狗。哈尼人民不忘姑娘的恩德,每逢新米节时,把第一碗米饭给了狗。

拉祜族

拉祜族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这天,到稻田里掐取熟了的谷穗,烘干脱壳,杀鸡煮新米,并将新米饭敬献给天神厄莎。传说天神厄莎的女儿舂米时不小心把米洒了几粒在地上,被一只斑鸠吃在嗉子里。厄莎来到人间告诉人们,要想过好日子就学会种谷子,谷种就在天天飞到水塘边喝水的斑鸠的嗉子里。拉祜人按照天神的指点学会种稻谷。为了感谢天神厄莎,拉祜人形成了过新米节的习俗。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侗族牯脏节    下一篇 国际私人直接投资合同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