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文化产业研究基地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于2007年7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研究基地。本基地在科研方面联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华南民族文化研究所等校内各个文化研究机构对广西文化产业进行整体关照,成为“文化广西”建设的重要研究基地和智囊库。科研人员主要以本校科研骨干为主,同时广泛吸收广西区内外社会科学工作者参加,成为一个多学科、跨院校、跨单位的非盈利性质的学术联合体。

目录

旨在团结、组织本校及区内外有志于研究广西文化产业的科研工作者,一道为繁荣广西文化产业和建设“文化广西”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作出贡献,力争通过数年努力把本基地建设成为教育部或省部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研究领域

一、广西民族文化产业化研究

广西民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同珠江流域远古时期的瓯骆、乌浒、俚僚、俍僮、苗瑶诸族群的民间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南方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各民族的创世史诗、英雄史诗、神话、歌谣,韵文体和叙事体文学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研究方向强调基础理论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通过借鉴田野调查研究方法,深入民间,发掘广西民族文化的深层底蕴,拓展广西民族文化研究的新领域。

本研究方向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首先,深入发掘广西民族文化资源,提出顺应时代潮流而富有生命活力的民族优秀文化保护新理论。其次,通过广西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化发展,建立体现多元一体的中国民族文化的完整结构,以各民族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再次,突出广西民族文学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通过切实的调查研究,促进广西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此外,广西与东南亚有许多同根同源的民族,共同生息繁衍在中国南部和东南亚连成一体的地理空间上,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壮侗和壮泰民族文化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的热点之一,相关研究对促进广西民族文化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广西旅游与文化产业研究

主要特色:①广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民族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物质、精神财富。在社会急速发展的文化变迁过程中,多样性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问题,而旅游成为民族文化保护开发的重要途径。依托地缘优势,在广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领域形成了鲜明研究特色,承担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壮族民歌习俗传承现状的跨学科调查与研究”、“民众口头创作与族群文化品质——壮族民间文学的文化透视研究”、“村落社区的节庆体育与社区活动的研究”、“歌咏文化资源开发与壮族社会文化发展”等一批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项目。②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建设研究。旅游文化产业建设,将文化这一旅游业灵魂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产品,赋予旅游产品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印象·刘三姐”的巨大成功,为广西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本方向侧重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品牌塑造、发展模式与民族文化商品化等内容的研究,承担了广西哲社规划重大招标课题“广西文化体制改革对策研究”、广西高校科研基金“区域文化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整合研究”项目,《实景主题: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以桂林阳朔“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为例》、《论“南宁民歌艺术节”的民族文化品牌效应》、《民族文化商品化与旅游工艺品》等论文在权威刊物《旅游学刊》等上发表。③广西少数民族民俗旅游开发研究。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为本方向的研究创造了条件。研究特色上侧重于广西少数民族节事尤其是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研究,承担了广西哲社“十五”规划项目“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与投资研究”,广西高校科研基金项目“广西少数民族村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等,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专著《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桂北壮瑶三村考察》。

作用和意义:①促进广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方向的研究将为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资源,树立保护与开发相协调的保护理念,以及通过适度的旅游开发促进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支撑。②丰富广西旅游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本方向的研究将通过对民族民俗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充分挖掘和深度开发,丰富广西旅游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广西的旅游形象。③为广西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方略。旅游文化产业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依托民族文化优势资源的旅游开发,实现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本方向的研究将以广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为广西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方略。

三、广西古籍文献整理与出版研究

历史文献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中国古代典籍内容丰富,数量庞大,既有以汉字创作的汉文典籍,也包括了以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典籍。广西古籍文献既是中国古典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的主要载体,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以往的古籍整理与研究中,多以汉字典籍为主,对少数民族典籍关注不够,导致大量少数民族典籍得不到妥善保护,对少数民族典籍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从2003年起,国务院古籍整理办公室发起开展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把对少数民族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广西、云南、贵州等西南省区都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以汉字和各少数民族文字为媒介的历史典籍,对这些典籍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为研究南方特别是西南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提供史料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方向将在该校历史、中文等学科现有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联合出版社,把珍稀文献整理与出版结合起来,探索历史文献学领域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这是本方向的主要特色。

目前,在高等学校和学术机构从事少数民族古籍整理与研究的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甚合理,远不能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迫切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古籍文献整理与出版”方向的设立,把文献整理与出版相结合、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将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和利用,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专业队伍的不断壮大,又反过来推动文献的整理、保护和利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史学及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广西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千百万创造型人才,高等院校应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但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相对缺乏,目前只有山东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在2004年和2005年开始设置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专业。该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申报的“文化产业管理”普通本科专业于2006年3月获得教育部审批试办,将于2008年正式招生。该校“文化产业管理”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将依托现有的历史学、旅游管理、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本科和相关硕、博士点的专业优势,在广西山水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策划、历史文化整理与出版以及民族民俗文化展示等方面体现特色和优势。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首府南宁,为新时期广西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机遇,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位于中国与东结盟板块结合部,地处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交汇点、东临粤港澳、南濒北部湾、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接壤的广西,是中国进入中南半岛和东南亚进入中国的重要门户和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地区的物流中心,为此,广西区人民政府提出了建设富裕广西、生态广西、和谐广西、平安广西和文化广西的奋斗目标。广西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联动发展已在桂林和南宁等地得到成功尝试。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刘三姐大观园”、桂林漓江民俗风情园、桂林愚自乐园和桂林世外桃源和南宁的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已显示出文化产业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形成新的旅游文化产业的经典案例。但是,对于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与应用的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发展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速度。

该校自2000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已有两届毕业生,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该校出版社在出版界和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特别是在大型珍稀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和打造学术精品方面引人注目,已在文化产业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充分发挥该校在文科教育和文化产业方面的优势,加强文化旅游、旅游文化、旅游规划、旅游策划与营销、文化咨询、文化出版和民族艺术表演及展示等方面的产、学、研结合,促进该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该校于2006年3月获得“文化产业管理”试办专业权,将于2008年正式招生,对广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文化广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附期限合同    下一篇 饰品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