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济
目录
朱家济先生,字豫卿,又字虞卿、余清,浙江萧山人。清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生于北京。自幼在家读书,十六岁考入些师范大学附中,二十七岁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和故宫博物院任职。抗日战争开始,随同古物南迁,辗转上海、南京、武汉、四川等地。胜利后,转入当时的经济部和上海中纺公司工作。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受聘为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兼研究组组长。
一九六三年八月受聘为浙江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主讲书法和古典文学。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三十日因心脏病猝发,在杭州文二街溘然谢世。
朱家济出生于萧山朱家,高祖朱凤标是道光年间大学士,人称“萧山相国”。
朱家济的父亲朱文钧是近代著名的藏家、鉴定家,家中颇有精品。比如他收藏的706种碑帖,就是公认当时最系统的一套。故宫博物院的马衡院长曾想用10万银元收购,朱文钧以自己还在研究拒绝,并承诺未来捐赠给故宫正因为这个承诺,1953年,朱家济四兄弟把这套碑帖免费捐赠。
出身书香世家,自然家学甚严,在打下深厚国学功底之外,在书画鉴定方面他也跟着父亲成了名家。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父亲朱文钧成了首批专门委员会委员,24岁的朱家济就跟着父亲一起为故宫工作。
28岁,他就成了故宫博物院的正式员工。抗战期间,朱家济护送故宫国宝千里南迁至大后方,他的四弟也跟着帮忙四弟的名字叫做朱家溍,后来,朱家溍也成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去世的时候,媒体称他为“国宝”级的鉴定大师。
1953年,朱家济应当时“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郦承铨邀请,进浙江省文管会工作。负责地面文物的保护维修。也是当时浙江省唯一一位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
1963年,中国美院开设中国第一个书法本科专业,朱家济被请做书法和古典文学两门课的老师。
《朱家济行楷六种》是现代名家法帖丛书中的一册,主要收入了我国著名学者朱家济先生的行楷六种,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字形优美流畅,布局合理,章法严谨,是书法爱好者临摹及欣赏的极佳范本。
朱家济先生长于书法,擅真、行、草三体,作品俊丽清健、笔跃气振,自成风格。同时,对于书道,尤其是“运腕”二字,有着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影响甚深。
作者: 西泠印社 编
出版社:西泠印社 ISBN: 9787805170558
出版时间:1990-03-01
版次:1
页数:31
装帧: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艺术>书法与篆刻
《朱家济行楷六种》是现代名家法帖丛书中的一册,主要收入了我国著名学者朱家济先生的行楷六种,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字形优美流畅,布局合理,章法严谨,是书法爱好者临摹及欣赏的极佳范本。
在当代中国书法名人中,人们忽略了一个本不该忽略的人物——现代书法大家朱家济。几乎所有的书法家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很少提他。大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朱先生恰恰拒绝轰动,大众在乎故事,朱先生恰恰没有故事。 我因拜杭州书法名家学书法,认识了朱家济先生高足李文采,并在李老师那里第一眼看到朱先生的字,惊为天人。我通过李老师了解了朱先生的一些事。
朱家济,字馀清,又字豫卿、虞卿、予卿,杭州萧山人,1902年生于北京。高祖朱凤标,为清朝大学士,人称“萧山相国”。父亲朱文钧,著名古书画、古器物鉴定家和收藏家,为故宫博物院首批专门委员会委员。
朱家济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勤奋好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书法才能。他于1927年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先后在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等处任职。自1953年至1969年去世,先后在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工作,与沙孟海先生共事,对浙江地面文物调查研究和古书画鉴定都有重大贡献。
他调南方工作后,仍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常应邀赴北京鉴定书画文物。1963年,他和沙孟海同时接受浙江美术学院潘天寿院长和陆维钊教授的聘请,成为我国书法教育史上大学本科书法专业的第一位书法技法教师。
在中国书法史上,与朱家济同时代的书坛名家辈出,如沈尹默、白蕉等已为大众所熟知,而唯独朱先生默默无闻。
朱家济先生的墨迹问世的只有1995年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朱家济行草四种》,薄薄的,四元一本,当时还少有人问津。
我现在看到的朱先生墨迹,大多是其写给母亲或朋友的信札。这些墨迹是李文采这些弟子收集的,只在小范围传看。
朱先生的信札,绝无半点做作,信手写来的小字最令人倾倒,笔法精到、神融气畅。观看这些信札,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仔细品味,虽有二王、褚、蔡、米,甚至颜鲁公等诸家遗意,但每个字都令人无法确指来自某家某帖,个个是自家面貌,个人风格。
李文采先生介绍,他在美院读书时,朱先生从不讲书法赏鉴,“惟言倍加工学临写,书法当自悟”。有人认为朱先生所书法度太严,不利于发挥主体精神,有人认为朱先生书风太漂亮、不拙朴,更有人认为朱先生的字没有阳刚之气。这些都是审美的误差。
潘天寿曾说:“朱家济先生是一位真正的书法内行。”沈尹默也说过:“凡是谨守笔法,无一点画不合者,即是书家。” 看过朱先生信札的人都说,他的字太静了,一点自我表现的欲望也没有。朱先生自己也说:“名,实之表也,多名何为?”他的这种“为而不恃,成而不取”的处世态度,使得我们当代人很难理解他的作品。
安静,是一种哲学,看似白开水,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抚摸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一切依顺自然,绝无矫揉造作,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被洗涤得干干净净,顺便把文字也洗干净了。
朱先生是现代中国书法史上的真正隐士。在他死后30多年,2001年国家文物局把朱先生的书法列入限制出境的23名已故著名书法家之列,这是对朱先生后代最好的安慰。(原刊于:台州日报 作者:王林坚)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下一篇 死亡保险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