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村
- 中文名
- 耿村
- 地理位置
- 冀中平原
- 耕地面积
- 1300多亩
- 人数
- 1200多人
- 荣誉
- 1995年,耿村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故事之乡”。2006年6月,耿村故事作为口头文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耿村,地处
漫步耿村主街,两侧青砖墙上,一幅幅图画故事映入眼帘:两袖清风、负荆请罪、千里送鹅毛、寸草春晖……真是一路走一路故事,趣味盎然。走进耿村村委会,正房是200多平方米的“故事厅”,两侧才是20多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室。
走进耿村村委会,横挂着的“耿村故事厅”牌匾引人注目,正房是200多平方米的“故事厅”,两侧是20多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室。“故事厅”四面墙上发黄的照片和题词述说着耿村成为“中国故事第一村”的历史。
耿村民间文化是藁城市特有的文化现象,曾吸引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访问。朱元璋时代间有“北有京津,南有耿村”、“一京二卫三耿村”的说法。南来北往的商人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奇闻趣事讲给耿村人,耿村人也把自己的故事、笑话讲给他们听,久而久之形成了丰富的耿村民间口头文学。
耿村故事的内容十分丰富。上至混沌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下至抗战以来的英烈传奇和当代的新人新事。
为了收集、挖掘和整理耿村民间故事,有关部门先后组织了10次大规模的普查工作,时间持续15年之久,收集出版故事集和故事专集11部,总计1200万字,1998年450万余字的《耿村民间文化大观》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吸引了数百名中外学者。《耿村民间文化大观》集耿村民间故事、歌谣、话语及研究成果之大成。从一部对开发民间文学宝库具有典范意义的扛鼎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耿村故事记录了一个具有典型的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历史,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在中国民间文学中堪称一座“金矿”。
耿村被国际关注起源于1991年,由十几个国家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中国耿村国际学术讲座会。他们一致认为,耿村文化现象是世界民间文化的奇观。
截止目前,在耿村已发现男女故事讲述者134人。按照国内外一些专家对民间故事家的划分方法,确定能讲50个以上、100个以下者21人为中型民间故事讲述家。讲100个以上15人为大型民间故事家。最大者80多岁,最小的10岁。有的一家三代都讲故事,还有许多故事夫妻、故事父子、故事兄弟,故事母女。目前,整理出耿村文字资料4630多篇,约5000余万字。自1988年,省召开“耿村民间故事家群及其作品讨论会”以来,先后有139位专家学者到耿村做了考察,对耿村文化现象给予高度评价。日本、美国、法国专家多次来耿村调查、访问,海内外50多家新闻媒体对耿村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报道。
耿村故事能走出家门,耿村能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故事第一村”,与“报矿人”靳春利和“掘矿者”袁学骏的努力分不开。爱好文学的靳春利向藁城文化馆报告了耿村故事的信息,石家庄市文联原主席袁学骏发现“耿村故事是一座蕴藏不可估量、需要深挖的民间文化富矿”。
1987年至2015年,经历12次大型民间普查,记录整理出耿村民间故事、歌谣等资料7000余篇近5000万字,发现大中型故事讲述者100多人,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收获之多,在河北省都是史无前例的。
按国际方法划分,讲50个完整故事且有代表作品者才能称故事家。耿村能讲故事的最大80多岁,最小6岁,大中型故事家55位。除了故事夫妻,耿村故事村还有一家三代都会讲故事的故事家庭、故事父子、故事兄弟、故事母女等。
侯果果和丈夫张才才一个是省级非遗传承人,一个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两人还出版了故事合集。作为耿村有名的故事夫妻,老两口曾被邀请去央视录节目。去北京的火车上有一段小插曲:坐在旁边的乘客听说侯果果因为会讲故事要上央视,就请她现场讲一讲一饱耳福,结果听入了迷忘了下车,多坐了一站地才发现。
讲故事这么多年,让老人特别有成就感的是,故事不仅是生活的调味品,也是生活的润滑剂,自己灵机一动现场发挥的段子,还能帮别人消除坏情绪,化解矛盾。“有一年我回娘家。邻居两口子吵架,女的生气了,三天不下地。到她家一看,床上躺着呢。我往桌边那么一站,讲做馒头的故事,招呼她‘发面了,快点起快点起(面发起来)!’她一听就乐了,笑着下了床。”这个劝法话不多却很管用,对方不会觉得尴尬,经这么一劝也有了台阶。
87岁的张才才“耳朵不好使,嘴巴还好用,讲的故事保险是书上没有的”。将地方说唱艺术融入故事的讲述中,增加艺术元素,丰富讲故事的形式,是张才才讲故事的最大特征。侯果果讲起故事来则声情并茂,语言鲜活生动。
而在他们俩生活的河北省藁城长安镇耿村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会讲故事,被记录下来的会讲故事的人有200多位,故事有4000多个。
耿村故事的内容也包罗万象,远自开天辟地神话、风物传奇、各朝各代的人物和历史传说,近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活、新人物、新时尚,堪称一部较完整的中国民间史,被赞为“耿村故事甲天下,口碑历史冠中华”。藁城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李倩说,仔细研究耿村故事会发现,它们是“小故事”讲述“大历史”,不仅仅沿着历史的纵向发展,横向涉及的地域也非常广,“全国大多数省份基本都涉及了”。
耿村人离不开故事,故事像血液一样,已成为耿村人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据说自解放以来耿村一直没有刑事犯罪的记录。用在外打工的王发礼的话说,“过日子谁家也免不了有磕磕绊绊,但我们总是拿故事中的人和事来比照自己,并互相让着对方。遇到想不开的事情,也靠故事中的理儿来解脱。教育小孩,也拿故事说道说道。”
村委会故事厅是办大活动时的正式场合,而田间地头、赶集路上、农家小院、炕前灶头,处处是阵地,不管忙闲,不论长幼,到处是听众。张才长在街边经营着个自行车修理铺,“一边修一边讲,嘿,故事一讲完,车也修好了”。
哪些人最会讲,他们爱讲哪个类型的故事,各有什么特色——这些年一心扑在耿村故事上的靳春利摸了个透。“故事太多了,神话、民间传说、动植物寓言、人物传奇、奇闻逸事,无所不有。还有很多现编的新故事,身边发生的事,有意思的、有意义的,都是故事素材。”靳春利说,乡亲们讲故事也各有各的特点,比方说有些故事口口相传大伙儿都会讲,有的擅长抖包袱,有的动作丰富边讲边演惟妙惟肖,不同的人讲起来还真就不一样。大家伙儿常常聚在一起赛故事,比比谁的故事新,谁讲得更好。
耿村人善讲故事,讽刺则犀利尖锐,骂人则痛快淋漓,幽默则妙趣横生,论理则入木三分。
讲故事、听故事是村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拉家常用故事,教育子女用故事,开导自己用故事,劝解他人也用故事。为人处世的道理,故事一讲就明白。
在经历磨难时,耿村人愿意用故事中的坚强人物来激励自己,用讲故事来排遣心中的苦闷。靳景祥等故事家“文革”时因讲故事受过冲击,一生几起几落,民间故事是他们的精神支柱。耿村人坚信,“你可以很穷,但会讲故事,照样会得到尊重。”
1989年在
1995年,耿村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故事之乡”。
截至2017年2月,关于耿村民间故事的专著有18部,共计955万字。其中2006年出版的《耿村一千零一夜》,收录了一千多个精选的耿村故事,既有传统的民间口头故事,又有世纪之初产生的当代人物的笑话和新幻想故事,可谓耿村民间故事的一次集中展演,被誉为“中国版的《一千零一夜》”,并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06年6月,耿村故事作为口头文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外专家对耿村民间文学和民俗活动的挖掘整理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耿村故事的发掘是对世界民族文化研究的贡献”。
台湾著名民间文学专家金荣华教授称:“耿村故事的规模是世界第一的。”
“故事家庭”接力传承
让历史悠久的耿村故事更好地流传下去,是耿村人的心愿。
侯果果告诉记者,不仅她和老伴儿爱讲故事,儿媳也是一个中型故事家,今年17岁的孙女性格开朗,故事张口就来。
今年63岁的靳瑞菊,一家三代都是故事家。她的母亲是孙胜台,名声在外,曾多次给专家团队讲故事,是耿村女故事家的代表。靳瑞菊的三个女儿,有两个是故事家。
55岁的王发礼是市级非遗传承人。他从小就经常到大伯家听故事,“大伯是大故事家,能讲四五百个事故”。除了家庭传承的故事,王发礼的故事来源还有外出打工时的所见所闻。他讲的故事往往短小精悍,生动幽默,又能与城市生活联系起来,很有时代气息,成为耿村中青年故事讲述家的代表。王发礼的妻子擅长讲故事,她的母亲是一名大型故事家,很多故事从母亲那里传承而来。现在,王发礼的女儿在晋州经营一家熟食店,耿村故事帮她吸引了很多顾客,“不少人是奔着听故事来的”。
故事夫妻、故事家庭是耿村故事传承的一大特色,血缘和姻亲关系成为故事传承的链条。 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耿村的故事流淌成河,热爱民间文学的年轻一代,肩负起耿村民间文学的希望和未来。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西瓜子 下一篇 用帐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