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吴子建

中文名
吴子建
国    籍
中国
民    族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47
职    业
金石名家

目录

吴子建吴子建

吴子建,当代金石名家,名建,室名长屋、从因楼,福建

吴先生祖籍福州,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世家,其祖父、父亲皆好书画,与上海书画界名人皆有往来,这就决定了吴先生能与之接触的绝不可能是书画界的一般人物。吴先生童年时便得吴湖帆先生指点,后来吴湖帆先生又专门写介绍信将年少的吴子建先生介绍给

吴子建作品吴子建作品

吴先生治印还有个绝活,就是不打印稿直接刻,又快又好。据稚柳先生所说:“榕城吴起子建深好刻印,上至叁代秦汉,下逮明清近世,凡金石文字、公私印玺靡不广搜博采,以为揣摩。尝一夜作二十余印,盖孜孜于此者且十五年,而年才二十有五。子建刻印初不在石上书,而直以刀刻之。此不特于字体之简者如此,其繁杂者亦如此;不特于白文如此,即朱文乃至如鸟篆屈曲绵密者亦无不如此。”吴先生这种不打印稿的办法不是像现在某些人爲了标榜自己“技艺熟练、高超”的招摇,而是担心被印稿所束缚,发挥不出最佳的状态,这种随心所欲的境界当今有几人可与比肩?吴先生虽不打印稿,却一直在心裡琢磨印面文字的摆佈与效果,又如谢老所言:“盖思之熟而手可信游刃有余不觉如此,然稽诸前之作者,顾未尝有此,信为难能矣。”所谓成竹在胸,这是此理。敢问若不是天资高妙又怎会如此?

人物专访

藏界人物、深藏不露的篆刻大家

吴子建吴子建

在当今的金石界,吴子建是一个把自己隐藏得很好很深的

《印象·吴子建》

内容

《印象·吴子建》《印象·吴子建》

这套书是吴先生近十年的篆刻作品集合。以往我们都非常喜欢吴先生早年为谢稚柳先生刻过的一批篆刻作品,但是吴先生自己认为,《印象》中的这一百方印更体现了他这些年来对篆刻更多的领悟与体会,故而较早年的作品更为满意。虽然,收藏这100方印的何先生也在一年多前斥巨资做过一部设计、装帧都非常奢华的版本。但是由于印刷量少,价格也较高,故而能够买得起并学得到的读者,就有些偏少了。

吴先生希望再次出版这一百方得意之作,也希望我们能够在调图与印刷技术手段上有所提高,将篆刻的各种问题更清晰地传递给广大的读者。

出版背景

主要有两方面:一、我们社有个“朵云当代名家·篆刻大系”系列,这个系列主要是希望规划出版当代篆刻老中青名家的作品,我们正在陆续出版这个系列,而吴子建先生的印谱是我们出版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构成;二、我作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毕业的学生,对吴子建先生的篆刻艺术,尤其鸟虫篆印是非常敬佩的,在我周围也有许多我的同学、我的后辈与我一样,非常喜欢并敬仰吴先生的篆刻。所以,出版吴子建先生的印谱,我觉得应该是代表了几代学篆刻的同道们的愿望。

说到缘分,那就是带着这两个公私结合的出版愿望,在王立翔社长的帮助下,我们联系上了吴先生的忘年交魏昆先生,魏先生非常热情地带我们与吴先生见面,并在之后的出版过程中一直关心各个环节的进展。吴先生也特别支持我们的工作,把自己珍藏的原打印谱借给我们扫描、拍照、制作、调试,长达数月之久。应该说,今天有《印象·吴子建》的出版,真的是大家一起努力的一种缘分,也是大家希望为篆刻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因这种共同的心愿而带来的美好缘分。

作品评论

谢稚柳评语:

《印象·吴子建》《印象·吴子建》

偶然的机会让我曾经检验了子建的作品,它们都显示出一种纪念意义和庄严的感觉。

他刻的粗线条像柔顺的小树枝或粗壮的躯干,而细线条像金属丝或丝线,时而像活跃的溪流和强劲的雨线,时而像安静、凝聚的云层和温和的波纹。

假如其雕刻外表看似笨拙的,内在则是精细、优雅的;假如外表看似软弱、无活力的,内在则是纯洁、有力的。

网友评语:

关于鸟虫篆这种文字形式,其历史应早于秦汉印文字,它是上古时代的一种美术字。从一般发展规律来看,文字的产生其实用性当先于其艺术性。鸟虫篆这种形式是我们今天能看见的古人把文字从实用性提升到艺术性的最早的书法。由于这种文字流传稀少,且书风各异,历代印人虽然都能刻一些,但基本上沿着汉印里发现的老路,大多千篇一律,更谈不上个人风格。

吴子建作品吴子建作品

历史上对鸟虫篆文字归纳整理贡献最大的是方介堪,而真正赋于鸟虫篆以新的生命的当推吴子建莫属。

印外求印从邓石如始,后来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等等,不管他们在印宗秦汉的基础上如何取法碑版,石刻,钟鼎,钱币.他们着眼点都没有离开过文字。而吴子建印外求印的实践就不光着眼文字,更多的是借鉴古代艺术品的造型和纹饰。如三代玉器,汉代雁足灯的造型,西周青铜器战国漆器的纹饰.所取法的是中国传统艺术里最原始是最本质也是最抽象最形而上的东西。前辈们的印外求印到吴子建这里便发展成了文字以外求印的新路子,这在印章史上是从来没有的。而由此带给后来印人的启发和想象空间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

余生也晚,未能得见丁、邓、赵们是如何操刀的。吴子建刻印之娴熟简直匪夷所思,从不见其打搞,一印在手,腕底龙蛇,顷刻奔来。铁笔所到,横出锐入,所谓凡境为之一空。其艺术感染力之强,也是空前绝后的。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气息堂正,在书法谓之晋唐,于绘画标榜宋元。而在历史上从晋唐宋元之后能真正体现这种堂正而可为后世楷模的应该只有赵孟俯和董其昌二人。所有的正脉几乎都是沿着这二颗大树而来。虽然中间也有许多以奇胜,以雄胜,以怪以偏胜的名家大家,但总没有赵董来的经典。

最难能可贵的是吴子建的作品将鸟虫篆这种最易流入怪异的形式植根于堂堂的正脉之中,其作品处处透出的富贵古雅之气是那样自然而然,那样从容不迫。这也是历代大家所不能企及的。(评论人:一回生)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陈茗屋    下一篇 中国政府友谊奖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