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陈茗屋

陈茗屋,又名推之,亦作退之,1944年出生在上海,浙江镇海人,现居日本。书法篆刻家。曾任上海青年文学艺术联谊会理事兼书法社副社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冷印社社员、全日本古典篆刻研究会会长。作品有《茗屋朱迹》、《陈茗屋印存》、《陈茗屋印痕》、《茗屋的字》等。
中文名
陈茗屋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浙江镇海
出生日期
1944年

目录

陈茗屋,又名推之,亦作退之,1944年出生在

陈茗屋其书法以汉简体见长,劲健古雅,风神洒脱。篆刻初受

1983年获“全国篆刻比赛”一等奖。

在日本举办十多次个展。

人物专访

篆刻,先要有篆,之后才是刻。篆刻艺术之所以丰富多彩、流派纷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入印文字的形体美在起作用。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特别是对于四年前做了胃癌手术的陈茗屋先生来说,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久卧病榻,却有了时间多了思考,更是觉得在学问上和艺术上要“知不足”。

六言联 “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六言联 “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一丝不苟 不耻下问

说实话,第一次关注陈茗屋先生,倒不是因为他的篆刻作品,而是他在媒体上连载的“小刀一把战东洋”专栏文章。在日本近三十年的生活经历,不仅使这个专栏的内容生动鲜活,而且也使陈茗屋先生的做事风格一丝不苟。去采访他,他居然已经准备了众多资料,这反倒令我诚惶诚恐。

在许多比我年纪稍长的一代人中,陈茗屋先生绝对是他们的“偶像”,因为早在1983年的时候,他就获得了“全国篆刻比赛”一等奖,而当时他还不到四十岁。有的人觉得是不是因为陈茗屋先生父亲就是搞这个的。“我当时学书法和篆刻,父亲还是很反对的。”陈茗屋先生说,“只不过那个时候,我隔壁住的就是钱君匋先生,他是指导我篆刻时间最长的老师,但我的启蒙老师不是他,是陈巨来先生。是我中学同学的父亲带我去见的他。”

当问及哪位老师对他的影响更大时,陈茗屋认为首推方去疾先生。特别是在1961年在青年宫举办的书法篆刻班上,方先生的讲课令陈茗屋至今难忘,“当时方先生还拿吴让之篆刻的印章,让我们上手了解用刀,这在今天想都不敢想,因而我觉得方先生对于我的影响最大,他的用刀、章法,都非常高明。钱君匋先生是多能的,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从来不会不懂装懂。”

在陈茗屋先生看来,做人两个“知”最为重要,第一个是知耻,第二个是知不足。对于自己的不足,陈茗屋先生从来不会回避,这也使得他总是能够看到人家好的地方,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不耻下问。在他看来,遇到过了太多的大师,钱君匋先生会作诗填词,刘海粟先生、王蘧常先生、陆俨少先生的学问也是超一流的,来楚生叶潞渊二先生的人品是他永远的楷模,“我记得陆俨少先生在浙美上课的时候曾经说过,四分读书、三分学字、三分学画。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

生活低调 追求朴素

“我的艺术观是追求朴素,我始终觉得最高的美是‘朴素’。”在日本近三十年的艺术生涯使陈茗屋先生对日本书法界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值得国内书法篆刻界学习的地方——保持传统,“其实保持传统也是一种朴素,国内现在有些篆刻作品过于追求形式讲究创新,反而将其最基本的一些东西丢了。字画如人。有修养的美人,用不着红衣服绿裤子,微微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迷人。化了浓浓的妆,染了怪怪的头发,还要搔首弄姿,这字画大灵不灵了。”

在许多人看来,在1983年获得“全国篆刻比赛”一等奖之后,如果陈茗屋先生留在国内的话,说不定现在作品的市场价格可能会翻个几倍。对此,陈茗屋先生只是淡然一笑,“我去日本其实也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出国前我是十二中学的语文教师,但由于一个朋友的亲戚在日本做生意,所以邀请我去办展览,结果去的频率高了,就在日本住下了,当时在日本看到了许多在国内看不到的篆刻资料,大大开拓了我的眼界,很多事情不能只是看一时的经济利益,更要放在对于整个艺术生涯的影响来看。”

篆刻“小刀一把战东洋”篆刻“小刀一把战东洋”

陈茗屋先生有一方非常著名的闲章——小刀一把战东洋,其边款是:“华侨以菜刀、剃刀、裁缝刀闯荡域外,二十六年来,余仗小刀一把战东洋,七转八起,屡败屡战,鬻印活妻子,可怜可怜”。陈茗屋先生的艰辛、欢愉尽在个中。陈茗屋还有一方为自己刻制的闲章,名曰“一瓢饮”,边款刻“任凭弱水三千,苦茗只取一瓢饮”。他在生活上十分低调,不为名利所困,由此可见一斑。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与陈茗屋先生畅谈了一个多小时,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长者居然在四年前做过胃癌手术,目前仍旧处于调养阶段。乐观、豁达、开朗,在陈茗屋先生的人生信条中,绝对没有“悲观”二字,“一个人只有快乐了才会有朋友,与他人要分享快乐而不是痛苦。”

近年来,陈茗屋先生编撰了不少书籍,像《陈茗屋书前后出师表》《墨缘——陈茗屋先生书法篆刻作品》等,从这些书籍中由其好友撰写的序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朋友的那份真诚。澳门日报社长曾经写道:“虽然茗屋挟艺游食四方,但他对于文艺界朋友,并不像某些颇有名气的艺人那样崖岸自高,或是像如今商品大潮的逐浪者充满铜臭味。我不喜欢叨扰别人,只是出于爱好,送上石头,他总是有求必应。”

不仅是对于有志趣相投的朋友不计较利益得失,在面对公益活动时,陈茗屋先生也是积极捐献自己的佳作。在去年上海书画善会首届慈善义拍上,其捐出的一对印章受到藏家的追捧拍出了高价,在陈先生看来,这比商业拍卖会更有意义。

篆刻“已是印坛袖手人”篆刻“已是印坛袖手人”

以前,陈茗屋先生每年都会出一本自己的作品集,像《半粟印集》等,这些印集不仅是这一年其篆刻成果的展现,往往也会有陈先生的许多妙文。《半粟印集》内有其自题短序一篇,“篆刻之工放犹词曲之婉约豪放,风格不同,标准亦异。小林者流以吴缶翁风评黄倦叟印,何异强林妹妹唱《我们工人有力量》!半粟陈茗屋。”读来颇有意思,更不乏道理。

由于种种原因,出版计划曾经中断过一段时间,但是在今年,陈茗屋先生准备重拾计划,像《墨鸳鸯集》就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安排之中。陈先生平时喜欢把自己看到的佳联记下,写成对联,目前已经积累了近百幅,希望通过再补充一些,在这本书籍中充分展现。另外,受到澳门民政总署的邀请,陈茗屋先生也准备在澳门举办一次篆刻个展,陈列七八十方印章,目前陈先生日常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筹备此次展览。

陈茗屋先生坦言,将上海篆刻推向全国,将海派艺术发扬光大,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希望更多对于篆刻有兴趣的人能够共同努力,延续海派篆刻以往的辉煌。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螭文    下一篇 吴子建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