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
目录
李先念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李先念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参加黄麻起义,先后任陂安南县县委书记、县苏维埃主席,红四方面军团、师、军政治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在徐向前同志领导下,参加指挥了许多重要战役战斗,为创建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长征中,他率领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迎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实现懋功会师;指挥包座战斗,打开北上通道;坚决抵制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活动,策应红二方面军北上,为实现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作出了贡献。会宁会师后,中央军委指示,红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他率部突破黄河天险,血战河西走廊,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西路军失败后,他受命于危难之际,负责统一军事指挥,率领余部翻越祁连山,穿过戈壁滩,历尽艰辛,到达新疆,为党保存了一批战斗骨干。
抗日战争时期,他任中共豫鄂边区省委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和军事部长、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他在孤悬敌后的敌伪心脏地区,率部与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军的进攻进行了反复顽强的艰苦斗争,独立创造了拥有一千多万人口、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原抗日根据地,创建了拥有5万余人的正规部队和30余万民兵武装力量。解放战争时期,他任中原军区司令员,指挥所部进行战略坚持,牵制国民党30余万军队,接着进行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前夕,他任新成立的中原局第二副书记、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继任重建的中原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参与刘邓大军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从土地革命战争到全国解放期间,李先念同志坚定不移地、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战略策略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先念同志历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兼武汉市委书记、市长,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副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在此期间,他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4年他调到中央工作,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财贸办公室主任和中共中央财经小组副组长,协助周恩来、陈云同志领导经济建设,在计划、财政、金融、商业、外贸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三年困难时期,他参与领导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并在财贸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对较快地克服和扭转困难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协助周恩来总理主持经济工作,尽量减少动乱造成的损失,争取经济保持稳定并取得进展。特别是,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李先念同志是主要决策人之一,为从危难中挽救党、挽救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粉碎“四人帮”后,他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历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政协主席。在这期间,他协助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制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他为拨乱反正,调整国民经济,推动改革开放,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竭尽心力。他努力维护全国的社会政治稳定。他坚决支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他为加强各党派、各民族和各界人士的团结,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推动海峡两岸交往,促进祖国统一,为发展与各国人民、政府和政党的友好关系,进行了广泛的活动,作了突出贡献。
李先念同志是中共第七届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届至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他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共产主义具有坚定的信念,对党、对人民、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坚持斗争。他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才华,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创造性地进行革命斗争和领导经济工作。他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一贯顾全大局,坚持原则,维护团结,模范地遵守党的纪律。他襟怀广阔,光明磊落,谦虚谨慎,爱护干部,善于发现和珍视人才。他廉洁奉公,生活俭朴,严格要求子女。李先念同志不愧是德高望重,功勋卓著,深得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爱戴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1909年6月23日,这一天是农历端午节,李先念出生在湖北省大别山区黄安县(今红安县)高桥乡李家大屋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父亲李成元为他取名李先念,小名泉伢。他是母亲最小的儿子,生下他后,母亲没有奶水,正好他的大姐刚生孩子不久,母亲就把他送了过去。李先念是和自己的外甥共吃大姐的奶水活下来的。
1921年,辍学后的李先念开始拜师学木匠,当时年仅12岁。3年后,15岁的李先念又独自一人到汉口当学徒。汉口的球场街有一家棺材铺,当时叫“寿器店”,李先念就在那里继续他的木匠活。在那里,李先念接触了汉口的码头工人和其他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深切体会到人民群众的疾苦。
1926年10月8日,国民革命军攻入武昌城,北伐战争取得了空前的胜利。17岁的李先念再也在汉口待不下去了,他听说董必武、陈谭秋等到他的家乡宣传革命真理,于是决定返回黄安老家闹革命。这个寿器店的小伙计,决心要为埋葬旧社会打造一口“棺材”了。
1932年6月,蒋介石集中30万大军进攻
李先念共有四个子女,三女一男。长女李劲是和前妻所生。1949年李先念和林佳楣结婚后,又生育了三个孩子,分别是二女儿李紫阳、儿子李平和小女儿李小林。四兄妹全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孩子们眼里,李先念是一个严肃而宽容的父亲。
李紫阳说:“小时候,我们和爸爸待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我们都是解放后出生的,都很小。到‘文化大革命’时,我才上初三,李小林才小学毕业。那个时候,我父亲主管经济工作,他每天早晨五点半、六点钟,就到办公室上班了,我们起来见不到他,中午我们上学也回不来。晚上他很少在家里吃饭,一般都是毛主席、周伯伯开会什么的,宴会也比较多,很少在家里吃。等我们晚上八点多钟做完作业休息了,他还没回家。所以很少见到他。”
很少和父亲在一起的李紫阳,自然也就没有机会享受到同龄孩子们的种种乐趣。
尽管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但是,李先念对孩子们的要求并没有降低。他规定了许多不准,包括不准穿着背心、拖鞋上桌吃饭等等,和所有的父母一样,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艰苦的环境里得到锻炼,而不是娇生惯养。
管了一辈子钱的李先念对自己的孩子却有着明确的交代,那就是不允许经商赚钱。
李紫阳说:“文革前我确实对我父亲很不了解,但是父亲去世之后,通过历史文献,通过拍专题片子,我感觉我父亲这个人的确值得写,值得尊敬,他做了很多工作,却从不拉自己的小圈子,他始终很低调。”
“有人说,你父亲管着经济大权,你干什么都可以,做几笔生意就能发财了。可我爸爸从来不让我们经商下海。其实,我们的生活跟大家一样,也不富裕,我也和他提过,但他从来不同意我们经商。他一再讲,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要珍惜。所以,我们家到现在都没有一个经商下海的。”
管了一辈子钱的李先念自己也非常简朴。他办公室的家具都是过去老旧的,有的还是他从湖北带到北京的。
晚年的李先念长期在北京医院住院,孩子们为了给他增加营养,就经常到人民大会堂的餐厅去打一份汤,一份要花25块钱,李先念知道后,一再叮嘱说,别去打汤了,太贵了。
作为军人,李平对父亲的评价也很有特点,他说:“父亲这一辈子,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忠诚。”
“父亲去世前不久还对我说过,当年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搞肃反,我爸爸的亲哥哥被当做坏人拉出去枪毙,当时拉他的时候,他对我爸爸使劲地挤眼,意思是让我爸爸不要和他相认,假装不认识,当时如果认了,恐怕连他也一块拉出去毙了。”
父亲的讲述,让李平感到了战争年代斗争的残酷,同时,也更让他感受到父亲内心深处的坚强。
李平说:“毛主席一生中说过两次李先念是好人,一次是在延安,一次是在文革期间。”
也许是毛泽东的评价得到了李先念的认同,李先念一直把“好人”作为评判一个人的特殊标准,并且,把这个特殊的标准用在了自己的家里,用它来衡量孩子们的行为。
“直到他去世前不久,我们到医院看他,他还在告诫我们说,一定要做个好人。”
说起父亲,李小林充满敬意地说:“我觉得我爸爸属于那种办事非常认真,非常敬业,非常顾全大局,而且是个非常宽容的人。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听过他抱怨过任何事,国事,家事,什么事情都自己去消化。他对周围的工作人员,也从来不批评,都是以很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他永远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党的利益为重,从来不去考虑个人的得失,所以他很受人敬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封建士大夫的人生理想。作为革命者和新中国的建设者,李先念的人生历程只有两步程序:一,砸烂一个旧世界;二,建设一个新中国。此外,才是“齐家”教育好子女,建立良好的家风。
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 |
---|---|
历任全国政协主席 | |
---|---|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