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 中文名
-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 所 属
- 中国科学院
- 地 点
- 新疆
- 成立时间
- 1957年7月30日
目录
经中国科学院批准,于1978年9月29日恢复了新疆物理研究所、新疆化学研究所、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新疆地质地理研究所和人造卫星乌鲁木齐观测站、科学仪器厂、图书馆七个科研事业单位。原民族历史研究所进入新疆社会科学院;由新疆地质地理研究所的地质部分为主体组建了新疆地震局,原新疆地质地理所后改名为新疆地理所;由于射电天文成为业务主体,乌鲁木齐人造卫星观测站后改名为乌鲁木齐天文站;1998年7月7日,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与新疆地理研究所整合为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002年3月28日,新疆物理研究所与新疆化学研究所整合为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2003年3月11日,新疆分院图书馆移交给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分院机关现设有综合办公室、科技合作处、组织人事处三个职能处室。直属单位有生活后勤中心、科学仪器厂、子女学校、幼儿园。
新疆分院初创时期,中国科学院就将新疆分院定位为主要为新疆的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服务。40余年来,新疆分院系统结合新疆的资源、环境、生态情况,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新疆的产业发展战略重点,结合国防军工和航天任务的需求,结合中科院对大科学的部署,建立和发展了有特色的专业结构和科研方向。主要的研究方向有:绿洲生态系统研究和绿洲农业;荒漠环境的演变和荒漠化治理;干旱区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区域发展、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生物化学和生物工程与基因转移技术,以及建立在这些技术上的动植物资源的深度开发;以资源高效转化为目标的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和天然气轻组分的利用;固体辐射物理和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辐射损伤研究;计算机控制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VLBI长基线干涉系统测地研究,天体物理与脉冲星研究工作,空间人造目标观测和太阳观测。
分院系统现有在职职工953人,科技人员671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208人;鉴定科技成果1000余项,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自治区和其他部委奖近300项,还有2项获联合国UNEP荒漠化治理业绩奖。
现有博士学位点1个,硕士点14个,联合培养博士50余人,培养硕士300余人;出版专著200余本,公开发表论文4000余篇;和3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技交流关系,承担了40多个国际合作课题;130余人进入高科技企业,科技企业为新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分院系统仪器设备价值5000余万元,地区共用大型仪器设备8台。
近年来,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加快我国西部地区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科学院启动知识创新工程;2002年又提出新时期的办院方针。根据中科院的要求,新疆分院系统已经完成学科整合和专业凝练进入知识创新工程。结合新疆经济发展的需求,新疆分院系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干旱区的资源、环境生态综合数据平台的建设,并把它作为西部开发的基础性工作。
――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和预测,绿洲形成和绿洲生态结构及其稳定性,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和生态安全系统的设计。
――干旱区水系统循环过程数据收集、动态监测和合理利用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水资源合理利用和节水技术结合为技术主体的流域生态农业区、荒漠生态农业区示范基地。
――以石油为主体的能源资源开发中的强化开采技术及相关的油田化学产品的研究和产业化。
――石油天然气化工新技术和新产品,BTX凝析油中试和产业化。
――干旱区生物资源的有效成分的研究,提取方法研究,深加工和产业化技术。
――创新的生物化学制品,耐旱、耐盐碱的生物资源的功能基因的研究,及这些优势基因向农作物的转移和新品种选育。
――以高分子化学方法,进行新疆优势农副产品的二次三次加工,例如糖酯系列化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和应用。
――太阳能和太阳能次生能源的利用及储存,以及相应的新材料研究。
――电子信息技术和新材料在传统产业和新产业中的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及INTERNET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培养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人才。
――组织科普宣传专家组,建设高水平的科普基地。
――以多种形式加大院地合作的广度和力度。包括科技项目合作、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副职的选派。
通过以上工作的实施,新疆分院系统将为新疆的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能源、新兴产业的发展做出基础性、创新性、前瞻性的贡献。
围绕新疆特色资源深加工和新材料科学技术开展材料科学与技术、化学化工系统工程、生物(植物)资源化学、辐射物理及石油天然气开采和深加工、计算机应用、传感器工艺、化学及生物工程等技术研究。
围绕绿洲生态过程与演化机制;绿洲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三大领域开展九个方面的研究:绿洲生态系统生态过程;绿洲荒漠过渡带耦合机制;绿洲环境演变与退化机制;绿洲生态农业实验示范;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集成;优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及城乡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
以射电天文学的观测与研究为基础,重点研究射电天体物理、VLBI及射电天文技术方法研究、脉冲星、活动星系核、恒星形成与演化研究,开展人造卫星动力学观测及定位研究。
进行了长期的水土资源、环境、生态的综合科学研究,掌握了新疆大量的科学基础资料,为国家和自治区制订长远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荒漠环境的演变研究、荒漠化治理取得重大突破,在防治风沙危害、恢复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造上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在重大工程的前期工作研究中,如塔河治理、石油开发、北水南调、生态建设、铁路、沙漠公路等工程中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利用高技术手段直接参与工程设计和环境改造。
在土地盐碱化防治,以及以水肥调控为中心的优质高产生态农业建设取得重要成果,支持了农牧民脱贫致富,为实现干旱绿洲经济的良性循环开辟了途径。创造了棉花连续3年237、257、256公斤的世界记录。
在三次采油和天然气轻质成分的深加工和利用方面进入工业化试验阶段,并进入知识资本操作。
天然产物化学,在药物中间体、保健品、化妆品领域,进入中间试验和小批量生产,逐步进入市场。
成功地将大赖草基因导入小麦——大穗小麦新种。
电子材料的辐射物理研究,电路和系统抗核加固,资源卫星加固器件应用,实践5号剂量测量应用。
NTC陶瓷热敏元件,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器件开发、中试,进入产业化,成为航天定点器件,应用于神州1号至6号等多种航天器,大批量进入于国内大型企业。
信息技术——网络、控制、安全技术、MIS的综合优胜,进入石油、钢铁、机械、民航、医疗、商业、银行等领域。
VLBI成为欧洲网、亚太网联测的重要成员。脉冲星观测的成果有学术界公认的新发现。
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很大进步,每个企业基本实现了技术含量高、效益高的发展目标,都有创新技术产品,改制工作基本完成。
两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在宣传科学和唯物主义,破除迷信,提高各民族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五”初,中科院新疆分院、各所积极组织有关专家,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和中科院科研开发工作的实力出发,为自治区“九五”发展提出了17个项目建议书。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立项,绝大多数都直接进入了地方国民经济的主战场。
中科院新疆分院先后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尔泰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签订了院地科技合作协议。
根据自治区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战略,新疆分院加强开展了对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三个国家级开发区的技术合作工作。分别与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开发区鉴定了科技合作协议。
为推进中国科学院和新疆自治区建立新世纪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合作关系,2002年、2003年、2005年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科技合作洽谈会”,使“科洽会”从与地、州合作层面上升为省部级合作盛会。“科洽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建立了“院地合作”、“兵地合作”、“校企合作”、“东西合作”的多种模式,已成为新疆与中科院、内地省市全方位科技合作的有效载体;促进新疆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渠道;成为新疆特别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相关部门、企业直接利用中科院、内地省市的技术、人才、资金等科技资源的良好平台;成为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科技意识、普及科技知识的宣传窗口和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发展新的动力。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疆分院院地合作从项目合作扩展到共建学科、共建试验开发基地、共建科技、经济实体,进入地方政府的人才培养体系、咨询体系、规划体系和管理决策体系,融入到了自治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中。?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南天寺 下一篇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