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村化
- 中文名
- 城市农村化
- 外文名
- City Rural
- 日语名
- 都市農村化
- 属 性
- 是农村城镇化 进程中的伴生现象
目录
城市农村化,指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生活秩序的同步带入。城市农村化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伴生的现象。随着现代化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城镇劳动力构成农村化现象,主要表现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非农化、身份农村化”和“生活市民化、身份农村化”两个特征。同时,在一些城镇化的农村,农民在向市民的身份转换中,也保留了农民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这些都属于城市农村化的现象。
1、就业非农化、身份农村化。
改革开放后,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化职业,但户口的限制使他们一直保留着农民的身份,而一些城市管理者在面对涌入城市中的大批农村人口时,过多的把他们定格在“农村人口”上,因此给他们贴上民工的“标签”。
2、生活市民化、身份农村化。
很多已经离开了农村的农民仅有一小部分实现了身份转换,他们中相当多的人只是生活在城市、工作在城市的“农民”。而实际身份的模糊感也影响农民工的自我认同。
3、身份城市化,习惯和观念农村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也即农民的市民化,农村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使居民来不及适应新的身份转换,虽然农民的身份转换为了市民,但依然保持着农民的生活习惯,于是在一些居民楼中,草狗狂吠、鸡鸭成群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
中国城镇化是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口的一个综合性、整体性、全方位的转型过程。城镇化不只是土地房子城镇化、硬件设施城镇化,而是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现代化城镇的发达、便利,并实现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全面升级。在这一进程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失地的农民都期盼着能真正融入城镇,真正成为市民。这一身份转换不仅仅是户籍和职业的转变,更涉及到农民自身素质、产业选择和社会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切实实现农民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市民化,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通过教育培训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城市化意识,具有现代知识技能,融入城市生活,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真正转化,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让农民放弃土地转化为市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和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和创业扶持政策,解除农民群众后顾之忧,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保障。
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注重城市功能的全面配套,提高转化农民的生活质量,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前提。
2013年10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教授文国玮接受采访时提出,农民大量农民进城以后,导致城市居民的素质下降,“提高城市居民素质,是城镇化的最难点”,并提议“外来人口想要取得北京户口,可以考试审核”。文国玮指出:
随着现代化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要达到作为一个“城市人”所应该具备的“城市居民的素质”,就需要进行教育。“进城”需要有一定的科技和文化基础水平,如果你一字不识,或者对新科技没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到了城市里很多设施都不会用,就会需要很多人为你服务,这肯定是不行的。同时,城镇居民应该拥有基本的道德风尚和法律意识。也就是说,城市的人需要遵守城市的行为准则,恰恰这个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是最难做到的。
文国玮的言论引发网友的强烈关注和争议,网友认为,他的观点从具体语境来看,无非是指外来人口素质低,而大量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的流入,拉低了北京城的素质和水平。这个概念的背后,隐藏着的,不过是根深蒂固的地域排外思维,以及倚仗虚无的城市优越感对农村人口的歧视。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微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下一篇 微山县住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