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中文名称
- 松花江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地理位置
- 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至中西部平原的过渡地带
- 气候类型
- 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
- 115253.2公顷
- 景点级别
-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设立时间
- 2009年
目录
吉林松花江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2年,为吉林市松花湖自然保护区,面积354098公顷。
1990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在原吉林市松花湖自然保护区基础上批准建立了吉林省松花江三湖保护区,面积114.5万公顷,成为东北地区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在保留原来省级自然保护区基础上,将区内森林生态系统较为完整、湿地类型较为丰富、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以及松花江上游水源的集中汇水区等重要保护区11.5万公顷的保护地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松花江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至中西部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松花江上游的河源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6°51′40″~127°45′21″,北纬42°20′10″~43°33′06″,总面积为115253.2公顷。
该区气候属北半球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冬季漫长寒冷。年平均降水量600~830mm,年平均相对湿度58~72%,年平均气温1.9~4.4℃,极端温度最高36.6℃、最低-45℃,全年无霜期92~130天,年日照时数2352~2450h.。
保护区的土壤类型分为暗棕壤、灰宗壤和白浆土、冲积土、沼泽土、泥炭土、草甸土、水稻土等8种类型。暗棕壤与白浆土的分布面积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5%以上。
保护区植被丰富,类型多样,可分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草甸、沼泽、水生植被等7大类型。有林地面积90655.3h m,活立木蓄积量972.5万m,森林覆盖率达79.3%。
保护区水系发达,拥有长度在2 km以上河流240余条,集水面积42961 km。主要河流有第二松花江、头道松花江、二道松花江、辉发河等。区内因修建水电站而形成三大人工湖泊,即松花湖、红石湖、白山湖,水域面积达72838 hm ,总有效库容为135.8亿m,最大库容可达180.0亿m,集水区年均径流量136.5亿m,占吉林省地表水总量的38.2%。
区内湿地共有9大类型。其中天然湿地6个类型,即永久性河流、湖泊、草本沼泽、泛滥地、灌丛沼泽和森林沼泽;人工湿地3个类型,有鱼塘、水塘和蓄水区水库。湿地总面积为30536.5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6.5%。其中天然湿地面积为21531.5公顷,占保护区湿地总面积的70.5%;人工湿地面积为9005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29.5%。
天然林面积89906.1公顷,占总面积78.01%,人工林面积749.2公顷,占总面积的21.99%。天然林主要为混交林、阔叶林等。活立木总蓄积972.5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970.7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1.8万立方米。有林地平均公顷蓄积为107 立方米。有林地中成熟林面积31376.9公顷,蓄积为475.3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49.0%;幼龄林面积22873.9公顷,蓄积为72.3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7.5%;中龄林面积17936.7公顷,蓄积为179.0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18.5%;近熟林面积16440.5公顷,蓄积为205.5万立方米,占总蓄积21.2%;过熟林面积2019.4公顷,蓄积为38.6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 3.8%。
吉林松花江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5253.2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37686公顷,缓冲区面积40263.7公顷,实验区面积37303.5公顷。保护区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和白山市境内,白山湖、红石湖、松花湖和连接三个湖的松花江段两岸,范围在东经126°51′40″—127°45′21″,北纬42°20′10″—43°33′06″之间。南从白山市靖宇县的三道湖(126°54′44″E, 42°21′02″N)起,向西经东兴(126°52′07″E, 42°23′52″N)再向东北经赤松乡赤柏村至那尔轰镇南湖村向北经批洲、小红石、金沙林场至北端康大砬子山脊(126°58′40″E, 43°31′50″N),从北端沿康大砬子山脊向南经爱林、松江至拉法河口,经横道子、梨树、老岭林场向东经摩天岭山脊至吉林市与敦化市交界处,从东端向西经四湖、黎明、新兴延伸至白山市抚松县的新屯子、榆树、抽水过头道沟、板庙子、三道沟与南端重合。
松花江三湖自然保护区处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年、日较差大。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多晴凉爽,冬季气候严寒。由于保护区受到三个湖泊及森林等因素影响,故具有湖泊气候、谷地气候和森林气候的复合特征。
保护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降水充沛而日照略显不足。春夏两季多为西南风,秋冬两季盛行西北风。年平均降水量600~830mm,雨量多集中在6、7、8月份,总辐射4500~5100MJ/m2年,干燥度为0.6~0.85。年平均气温1.9~4.4℃,1月平均气温约-18℃,7月平均气温约为20℃。无霜期92~130天。
保护区内共发现脊椎动物35目93科403种。其中圆口类:1目1科3种;鱼类:6目14科71种;两栖类2目6科13种;爬行类3目4科11种;鸟类17目51科255种;兽类6目17科50种。另外,保护区现已知昆虫类有16目156科896种。
据初步调查,保护区内共有7个植被类型,25个群系,40个群丛。区内野生植物有69目160科526属1489种,植物物种总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物种总数的比例为98%以上。其中裸子植物1目3科11种;被子植物 42目96科422属1290种。珍贵的高大乔木有红松、长白落叶松、云杉、水曲柳、胡桃楸、黄菠萝等。其它经济价值较高或比较珍稀的植物有人参、天麻、穿龙骨、五味子、刺五加、贝母、细辛、木通、柴胡、桔梗、党参、猕猴桃、山葡萄、龙牙楤木等。
三湖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较多,本区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即东北红豆杉和人参;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0种:红松、水曲柳、黄蘗、钻天柳、紫椴、胡桃楸、刺五加、野大豆、东北对开蕨、东北茶藨子。
保护区由于自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受欧亚大陆冰川影响较少,因而保留一定数量的古老第三纪末孓遗植物,如红松、水曲柳、黄蘗、紫椴、胡桃楸、人参和五味子等。 被列入《中国稀有濒危植物红皮书》的植物有东北红豆杉、水曲柳、胡桃楸、黄蘖、人参、刺五加和东北黄芪等。
该保护区内珍稀濒危动物较多,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Ⅰ级保护动物9种,其中鸟类7种, 即东方白鹳 、金雕、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丹顶鹤、白鹤、白头鹤 。兽类2种,即紫貂、原麝。
国家Ⅱ级保护动物44种,其中鸟类37种,即黄嘴白鹭 、蓑羽鹤、白枕鹤、灰鹤、鸳鸯、苍鹰、雀鹰、松雀鹰、普通鵟、大鵟、毛脚鵟、鹊鹞、白尾鹞、白头鹞、燕隼、红隼、红脚隼、灰背隼、黄爪隼、花尾榛鸡、秃鹫、普通鹏鸮、普通角鸮、领角鸮、长耳鸮、短耳鸮、鹗、纵纹腹小鸮、长尾林鸮等;兽类7种,即棕熊、黑熊、猞猁、水獭、马鹿、青鼠鼬和豺。
松花江三湖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对于维护地区生态安全、保障当地及松花江下游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及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重要水能基地,而且是我国黄河以北地区淡水资源贮量最大,区位条件最好,可工程控制能力最强,可利用价值最高的水资源基地。
保护区建立以来,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自然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在宣传教育、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使这一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得到有效保护,保障区域内生态资源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局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近几年来,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与措施,创造性地引入了保护区管理机构与保护区域内社区共建、齐抓共管的新模式,建立了保护区与地方政府相互沟通、互相协调的长效运行机制,形成了有效的联合执法体系。在加大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从保护野生动植物,控制捕捞、采挖、狩猎、禁止采伐等方面加大了管理力度,保护区的综合管理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达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建设双赢的效果。
沿松花湖逆流而上约180公里,即到松花江三湖的第二个湖--红石湖。红石湖位于桦甸市的红石砬子镇境内,是红石水电站建成之后形成的人工湖。始建于1982年,1987年竣工。红石湖长约50公里,湖面积约15.17平方公里,湖面最宽处0.5公里,库容量2.83亿立方主。
沿红石湖逆流而上约50公里,即来到松花湖三湖保护区的第三湖--白山湖。白山湖是吉林地区桦甸境内白山水电站大坝合龙后形成的一座巨大的人工湖,是吉林市一江三湖中的第二大湖。1983年建成。湖面面积124.45平方公里,湖面最宽处1.6公里,库容量68.12亿立方米。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吉林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一篇 何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