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部入围影片中,共有25部突围。
剧情长片部分,蔡成杰导演处女作《小寡妇成仙记》几乎毫无争议地获得包揽了五项提名,影片剧作和影像层面都展现了惊人的创造力,用荒诞的故事和表现手法,探讨了精神、道德以及信仰的现状。
黄骥、大塚龙治导演的《笨鸟》贴切地塑造了留守少女所处的环境,而且影像呈现上超越前作。这也是今年FIRST影展竞赛影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相对成熟的作者和新作者在同一竞争维度中,创作者自身创作脉络中的横向对比也成为重要的参照。
高则豪导演第二部长片《杀瓜》也凭借扎实的剧作、影像呈现及舞台感的影像风格,获得了“最佳剧情片”“最佳艺术探索奖”“一种立场”三项提名。
相比于剧情片部分,纪录片入围中,成熟作者和新作者对峙似乎更加强烈,但集中来说,影像本体、创作者自身作品序列的成长与否、新导新作的创作生命力还是评价的中心。总体上看,纪录片提名的争议不明显,但今年这种特殊的格局,生发出关于纪录片创作的颇多思考。一个电影节的入围名单也好、提名名单及获奖名单也好都会成为一种当代青年电影创作样态、趋势和方向的参照,当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形态正变得越来越单一,容纳多样性的纪录片形态必然是电影节的重要选择。提名纪录片中魏晓波导演的《生活而已3》即是少有的私影像作品。
“最佳动画/实验片”也出现了极有趣的现象,针对某些影片,复审出现了与初审颠覆性的评价。最终,吴超导演《2X2=4》;陈沛炫导演《我们以后就是朋友了》;胡钧荃导演《异域》突围。短片部分,电影语言的创造力依然是重心,偏传统的创作手法则被排除在界线之外。女性视角、细腻表达,让《然后》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赵祖祥《考试》从独特视角切入社会热点,人物的塑造别有一番滋味;《野潮》展现的流畅叙事和影像力量,融入了个人与家乡、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将进酒》复古文艺片质感、青春成长故事背后投射出华人集体的忧伤。
相比于国内部分提名影片熙熙攘攘的话题,国际部分倒显得有些单纯,复审意见比较集中。国际影片普遍呈现了更高的完成度与更加成熟的视听语言,在扎实的影视功底与工业基础之上,也能看见新锐作者以影像为媒介,对所处世界与环境的真切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