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红
- 中文名
- 于吉红
- 外文名
- Yu jihong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汉
- 出生地
- 辽宁省鞍山市
- 出生日期
- 1967年1月
- 职 业
- 科学家
- 毕业院校
-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 信 仰
- 共产主义
- 主要成就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展开主要成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球华人无机化学奖中国科学院院士收起
- 主要成就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球华人无机化学奖中国科学院院士收起
目录
1985年至1995年在吉林大学化学系分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师从徐如人院士。1995年博士毕业后留校。1996年至1998年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受邀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客座教授,2007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5.09-1989.07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学士
1989.09-1992.07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硕士
1992.09-1995.07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博士(导师为徐如人院士)
1995 - 1997吉林大学讲师
1996 - 1997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 博士后
1997 - 1998日本东北大学物理系 博士后
1997 - 1999 吉林大学 副教授
1999 - 吉林大学 教授
2001 - 吉林大学 博士生导师
2004.6 - 2004.8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客座教授
2015年1月 入选2014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同时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2015年12月7日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2016年11月 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迄今,在包括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30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主编著作4 部、合作出版著作3 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全球华人无机化学“Bau Family Award",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及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2017年3月获获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学化工杰出女性奖。
现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Chem. Sci.副主编,国际分子筛协会理事、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理事。
1. 新型无机微孔晶体材料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采用水热/溶剂热、微波、组合化学等合成途径,开发具有特殊孔道结构(超大孔、手性孔道等)、特殊骨架组成及特殊聚集态(纳米粒子、特殊晶貌、膜等)的无机微孔晶体材料的合成。进一步研究所制备材料在光、电、磁、催化、离子交换及分离等方面的性能。
2. 无机微孔材料的晶化机制研究。研究无机微孔材料晶化过程中的模板效应及生成机制。
3. 微孔无机晶体材料的定向设计合成。开发无机微孔晶体材料定向设计与合成的方法与路线。
2016年3月,于吉红院士团队在《Science》(2016, 351, 1188-1191)发表了关于沸石分子筛材料方面的突破性成果,这也是吉林大学化学领域研究成果首次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
于吉红院士团队长期致力于无机多孔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在他们的最新研究中首次发现,羟基自由基存在于沸石分子筛的水热合成体系,并可以显著加速沸石分子筛的晶化。通过紫外照射或Fenton反应向沸石分子筛水热合成体系额外引入羟基自由基,能够显著加快沸石分子筛的成核,从而加速其晶化过程。这一发现是无机微孔晶体材料生成机理研究方面的重要突破,使人们对沸石分子筛的生成机理有了新认识,为在工业上具有重要需求的沸石分子筛材料的高效、节能和绿色合成开辟了新的路径。
于吉红院士长期从事无机多孔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在分子筛多孔晶体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定向合成研究中作出重要创新性贡献:创建了限定禁区设计分子筛结构的新方法,解决了特定孔道结构设计的难题,预测了分子筛的可能结构,发现并提出了判断分子筛结构可行性的局域原子间距规则;提出了基于模板诱导、杂原子取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合成特定孔道结构多孔晶体材料的若干新途径,合成出JU(吉林大学)系列50余种在不对称催化和大分子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手性孔道和超大孔道等新型多孔晶体材料,其中多种新型分子筛被国际分子筛协会收录、命名。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