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剧
- 中文名
- 军旅剧
- 外文名
- Legionary teleplay
- 起步期
- 八十年代初到1986年
- 发展期
- 1987年至1992年
- 繁荣期
- 1993年至1998年
- 兴盛期
- 1999年至今
目录
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自1983年的《高山下的花环》起步至今,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一路奔波前行,一路探索开拓。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剧大家园中一支璀璨的花朵,用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先生的话说,是中国电视屏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我国电视剧当中的一类,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是随着我国电视剧的发展而发展的,也因此,我国电视剧在艺术、技术以及产业上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状况,所以考察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兴起发展的历程,离不开我国电视剧的发展历史这一大背景。当然,与其他类型的电视剧相比,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以其题材和创作上的特殊性。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具有自身的规定性和阶段性特征,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发展的总体特色。有一点特别值得提出,由于军旅题材电视剧多为部队的文艺单位创作、拍摄。它在组织性、集团性和军事管理方面都规范严格,较少受到社会方面的不良影响。从而能够使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一直沿着一条健康有序的道路向前发展。若对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25年的发展历程作一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八十年代初到1986年,开始涉及战争与人性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刚刚从“文革”的劫难中走出。在“文革”十年中,我国电视剧发展几乎停滞不前。“在一片文化荒原中,刚刚起步的中国电视剧惨遭灭顶之灾,陷入了停滞状态。在世界上电视剧事业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的电视剧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混乱和颠倒的历史,中国社会迎来了新的历史转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革”中停滞不前的中国电视剧开始了复苏。但是,由于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所以八十年代初的几年,我国电视剧的发展相对缓慢,整体状况不是很好。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也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开始起步的,1983年山东电视台根据当时极受欢迎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拍摄了3集同名电视剧,在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并在1984年的第四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上获得了电视连续剧一等奖,从而拉开了我国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序幕。同当时全国的整体创作力量有限的情况相比,军队在电视剧创作力量上更为薄弱,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电视剧制作机构,因此,这一时期诞生的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多半是依靠部队的话剧团、电影厂与地方的电视台合作完成的。
这一时期诞生的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有:《高山下的花环》《道是无情却有情》《花瓶》《爱的眼神》《兵车行》《紧急起飞》《强行起飞》《新的起点》《我是大海的儿子》《警官的故事》《这个兵》《这里也是一片热土》《凯旋在子夜》等,这些作品以单本剧和两三集的短剧居多,内容主要反映当代军人在新时期的军事活动和军旅生活中所展现出的新的风采和形象,风格朴素,自然真实,充满了现实主义气息,但由于篇幅以及创作水平的局限,大多数的作品在主题和艺术的开掘上都还不够深入,有些仅仅是尝试性的。这其中.除两部以南疆战斗为背景的作品《高山下的花环》和《凯旋在子夜》因其直接涉及了战争与人性的某些思考而略显深刻外。其他作品都相对粗浅,沿袭了之前部队文艺创作重在宣教的特点,如电视剧《道是无情却有情》,以某部司令员突发心脏病住院,战友部下、亲朋好友来探望他为线索,通过几件小事,表现了一位身居要职的老将军热爱人民、热爱部队、严于律己的品质:再如电视剧《紧急起飞》,该剧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描写了我国空军某一个运输小组在执行一次紧急抢险任务时,全体人员团结一致,合生忘死,最终胜利完成任务的故事。这些作品基本上采用“好人好事”记叙体的叙事模式,在主题表达和人物塑造方面都停留在较为浅表的层面上。但是不管怎样,这些作品构成了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最初起步.并以表现我国当代军事和军人的新的内容和视角开启了我国电视剧创作中又一独具特色的类型。
1987年至1992年,军队加大了支持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这次大会摒弃了计划经济的提法,肯定并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而加速了社会的转型。在文艺创作领域,“二为”方向的重新界定(以“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替代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和“双百”方针的积极贯彻,极大地调动了文学艺术的创造力。在较为宽松的政治氛围下,文艺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原有的一些禁区,呈现出良好发展局面。对于我国电视剧艺术来说,社会转型带来的内容资源的扩充、视角的扩展以及人们审美需要的多样化,使得电视剧随着我国电视机的逐渐普殛开始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文艺样式,而电视剧“飞天奖”和“金鹰奖”的设立以及一批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在这一阶段的诞生都标显着我国电视剧在稳步前行。此外,在理论研究方面,一些学者从社会学、美学、传播学等角度对电视剧艺术作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在电视剧创作观念、美学特征等方面的一系列成果,从理论层面提升了我国电视剧的发展水平。正如高鑫在《电视艺术概论》中指出:“此时期电视剧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也就是它的‘兼容性’,或日‘容纳性’。正是这种特征。使得电视剧从亦步亦趋地学习戏剧,学习电影的途径中解放出来,开始进一步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努力增强自我意识,逐渐走上了独立的艺术道路,开始创建电视剧自身的美学意识。”
电视剧以其综合化、通俗化的传播特性在广大群众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使得一向重视文艺宣传的军队文化组织加大了对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支持和管理力度,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积极促进军队电视剧创作的发展,这自然也加速了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发展。
作为军队文艺的领导机构,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在我国军旅题材电视剧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1986年,总政文化部为全军配发了电视摄录设备,军队各单位陆续成立了一些专门的电视剧制作机构,在总政文化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拍摄制作电视剧,使得军队的电视剧创作有了极大的提升。为进一步促进军队电视剧的发展,1987年6月27日至7月9日.总政文化部在北京举行了全军首次军事题材电视剧会映和评奖活动并举办了一期电视剧创作培训班,这使我国军队电视剧创作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在这次会映中,全军各大单位总共选送了50多部(集)的电视剧,这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当代军旅现实韪材的作品,如:北京军区的《留下一曲动情的歌》,济南军区的《闪光的年华》《金宝与铁蛋》。南京军区的《觅》、广州军区的《漂泊渡》《战神爱神》,成都军区的《爱的升华》《军人在证明》,总后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总政话剧团的《远离发射场的地方》、总政歌剧团的《舞之路》等;这些作品仍然以短篇为主,也有少量的中篇,在思想和艺术成就方面比前一阶段有了不小的进步,创作视野相对开阔,形式风格也更多样化,在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等精神内涵的传达上注重从叙事和人物塑造的过程中自然呈现,较好避免了直接的硬性宣教。
这次会映是全军八十年代电视剧的一次大检阅,也为今后军队电视剧创作走上专业化、正规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后几年,总政又连续举办了三期电视剧创作骨干培训班,使得军队的电视剧创作队伍逐步成长起来。此外,由1987年开始的每年一届的全军电视剧评奖.也有力地促进了军队电视剧的发展。
第一届全军电视剧会映后,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开始出现良好势头。尤其是当代军旅题材。其数量增长迅速,影响较大,如:济南军区的《重返沂蒙山》《汉家女》《天职》《蛤蟆湾的新兵》,沈阳军区的《绿栅栏》《新兵小传》,海军的《追赶太阳的人》《蓝色国门》,南京军区的《安琪儿》《英雄狂想曲》,广州军区的《汽车兵奏鸣曲》《零丁洋上的梦》,成都军区的《我在寻找那颗星》《哨位》,北京军区的《白兰》《三月》,兰州军区的《这里并不寂寞》《戈壁滩来的土兵》,空军的《红翼》《天女》《飞翔梦幻曲》,总政话剧团的《女兵连的第一个男家属》等。上述作品直接取材于部队生活,内容贴近官兵的生活实际,军营气息浓厚,在艺术上也富有表现力,样式风格也更为灵活多样。当时,由于全军各军兵种都成立了自己的电视艺术创作中心,因此,反映各大军区和兵种的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如空军部队的作品《红翼》反映的是空军飞行表演大队训练和生活的情境,《天女》表现的是女飞行员成长的故事,《飞翔梦幻曲》描写了不为人知的空军部队中最危险的行当——空军试飞员的经历,而电视剧《永恒的沉默》则反映了我战略导弹部队的风貌等。
经过十年左右的复苏,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电视剧发展进入了快车道。1990年的大型室内剧《渴望》,引发了国内一次电视剧的轰动效应,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电视剧的热情空前高涨。全国的电视剧生产数量也大幅度上涨,据统计,1990年,全国生产电视剧2306集,到了1991年,全国生产电视剧猛增到5304集。而军队的电视剧创作在总政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创作探索也已经渐入佳境。从1990年至1992年,全军共生产了近300多集电视剧,一批优秀的军旅题材电视剧相继诞生,这其中,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分量,较有代表性的有:沈阳军区的《风雪大突击》《军中骄子》,北京军区的《张培英》《拥抱太阳》,兰州军区的《我们这样告别》《山那边的太阳》,济南军区的《播种太阳》,南京军区的《无雪的冬天》、广州军区的《南沙的鹰》,海军的《天边有群男子汉》《不惑之年》,二炮的《为导弹筑巢的人》,空军的《我们当过兵》《天梯歌侣》,总政话剧团的《今夜月正圆》,武警部队的《风雨大押解》,八一厂的《蓝天佳丽》等。这些作品在视野上不再仅限于表现军营和现役军人,从军营到社会、从城市都农村,都被纳入表现范畴;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从将军到士兵,从军中英模到复员军人,从军人家属到少年军校生等等,形象多样,性格各异;内容选取上除常规的军事训练和生活外,一些作品开始寻求具有戏剧张力的故事和情节,如武警部队的《风雨大押解》。就描写了南方水灾时,一支武警部队押解犯人进行转移的惊险故事。而由成都军区拍摄的电视剧《退妻》,则讲述了一名志愿兵回家探亲时,以道德和法律作为武器,解决家庭矛盾,成功解救被拐卖妇女的故事。
从总体上来看,这一阶段,我国的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各大军事单位成立的电视剧制作机构为我国军旅电视剧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就这一时期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整体状况来说,与之前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作品数量增加迅速,思想和艺术水准有了大幅度提高。不但风格样式更加多样,关注的视野更加广阔。而且在叙事策略和表现手段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二,这一阶段的作品仍然以单本剧和短剧为主,中篇长度的就很少,长篇连续剧更是欠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军队作者在进行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时追求“短平快”的现象,当然,这也是一个创作积累的过程;三,这一时期的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没有出现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作品。这既跟这一时期的此类作品多为中短篇的现状有关,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在积累的同时急需一次思想和艺术上的大突破,以提升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在整个中国电视剧领域的影响力。
1993年至1998年,《和平年代》重磅出击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社会转型加剧,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而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加强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和管理.针对文艺创作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要求。1996年10月10日。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表明应当进一步强化对文化发展的指导性和支配性。
军队的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自然备受重视。1993年,江泽民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了出席“全军文艺创作座谈会”的代表和我军著名的老艺术家.肯定了军队文艺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为促进军队的文艺创作。1991年由中宣部组织实施的“五个一工程”作品评选活动,决定从1993年起军队、武警参加评选。同时,从1994年起,军队恢复了“解放军文艺奖”的评选活动(该奖项于1982年由总政治部设立,进行了两届后,1986年暂停)。并于1996年起又开设了“全军文艺新作品奖”,而每年举行一届的全军电视剧评奖自1994年度的第七届开始正式命名为“金星奖”,这些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军队电视剧创作的发展。
这一时期是中国电视剧蓬勃发展的时期,电视剧的产量增长迅猛,1996年则高达7000集。我国电视剧的创作和制作水平普遍提高。一大批深受群众欢迎的电视剧作品相继诞生并且走出了国门,如《三国演义》《水浒》等。而对于军旅题材电视剧来说,这一时期也是取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在我军文艺政策的保障和鼓舞下,军队的电视剧的创作体制逐渐完善,设备不断更新。创作队伍也在发展壮大。而与此同时,因海湾战争爆发而引起的世界军事、国际形式的变化。特别是席卷全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激发了人们关注军事的热情,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军事热”,这股热潮也成为加速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发展的契机,使这一时期的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出现了新突破。
这种突破是从长篇电视连续剧开始的。1993年由海军电视艺术中心创作的20集电视连续剧《潮气潮落》,通过三个海军家庭、两代海军军人的经历,展现出人民海军四十五年的光辉历史。该剧以独特的视角、开阔的视野、通俗的形式,将思想性和观赏性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剧中既有激烈的海战、缠绵的爱情、精彩的海军训练。还有美丽的海疆风光,从而带给观众多方面的视听享受,探索出以通俗剧的形式表现严肃主题的新思路。该剧获得了第七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一等奖和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以及1994年的第十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的最佳长篇电视连续剧奖。三年后,1996年由广州军区拍摄的23集电视剧《和平年代》重磅出击。该剧通过对一批当代军人形象的塑造,特别是通过剧中的秦子雄的塑造,表现了在新的历史环境中,面对多种价值观念的冲突,一代军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全剧以20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这一改革开放20年为剧情展开的时代背景,通过边境轮训、百万大裁军、支持特区建设、准备进驻香港等几件令人瞩目的大事件,构筑了整部电视剧的叙事框架,这样就避开了纯粹以军营写军营的误区,将国家的政策调整、社会的深刻变革与军队面临的一系列课题较好地联系起来,使整部电视剧呈现出宏大的气魄和强烈的时代性。该剧获得第十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长篇连续剧一等奖,1996年“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而1997年拍摄的反映我军军校学员生活和学习的电视剧《红十字方队》,也以其对和平时期的当代军人的价值理想的充分表达和在艺术性和观赏性上的良好表现而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该剧获得第十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的最佳长篇电视连续剧奖和第七届“解放军文艺奖”。
可以说,这三部长篇电视连续剧,构成了这一阶段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发展中最耀眼的亮点,也标志着我国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在长篇电视连续剧领域的突破和对当代军事领域诸多主题内容把握能力的提升以及艺术表现手段上的拓展。
这一时期诞生的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属于长篇的代表性作品还有:空军的《迷彩天兵》,二炮的《深山热土》。兰州军区的《预备军官》,南京军区的《虎踞钟山》等。
中篇电视剧在这一阶段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数量比之前也有了很大提高。其中很多都是优秀之作,如总后的《天路》,沈阳军区的《士兵今年十八九》《我心中的故事》《尉官二十刚出头》,二炮的《心旅》,总政话剧团的《情系老君山》《坐标》,北京军区的《大漠丰碑》《风雨国道》,广州军区的《特区女子军乐队》,空军的《笑傲苍穹》,武警部队的《我们》《金海岸》,海军的《驱逐舰舰长》,兰州军区的《昆仑女神》等。
短篇和单本剧一向是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优势,这时期也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风格样式灵活多样,叙事手法也日益娴熟,情节和故事在生活化的基础上更加吸引人,在艺术处理上也更显自然和纯熟,可以说,当代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在短篇的创作上已经相当成熟,相对于全国的短篇电视剧迅速减少的状况.军队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尤显重要。这一时期涌现的代表作品有:二炮的《小哨兵》,济南军区的《张光曙医生》《徐洪刚》《一个士兵的故事》,海军的《下海的日子》,总参的《青藏大测量》《军校毕业生》,总政话剧团的《枪毒大案5.17》,北京军区的《永远十环》,总政歌剧团的《遥远的都市》《上尉的假日》《爱情急行军》《三个姑娘一个兵》(与空军合作),兰州军区的《天路魂》《在雪线上》《西线铁骑兵》,二炮的《喇叭声咽》《夫妻哨》,空军的《大校的风范》《洪峰抢险》,南京军区的《荣誉至高无上》《女兵甘甜》《决战九江》《兵歌》《鼓浪屿的兵》,沈阳军区的《清白人生》《军中厨星》《小镇女部长》,广州军区的《热血长城》《军嫂》,总政话剧团的《二丫来队》《两个姑娘两个兵》,武警部队的《国旗之子》《热血金盾》,八一厂的《生死之间》等。
1999年至今,“主旋律”中最嘹亮
就我国电视剧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从1999年至今的这9年时间,整体上呈现出的是一种持续繁荣的局面。据权威统计,2004年全国共生产电视剧500多部12000多集,2005年这两个数字则变为976部5801集;从制作机构来看,参与电视剧制作的力量也呈现出多元化,数量也很可观,到2005年,全国共有125家电视剧制作机构.以军队的电视剧制作机构为例,我军各个军区,各个兵种都有自己的电视艺术中心,据统计,军队共有18个电视剧制作单位,每年创作摄制的电视剧都在30部以上,而从电视剧的类型和样式看,这一时期,历史剧、警匪剧、偶像剧、反腐剧等不一而足。喜剧、悲剧、正剧以及戏说等风格各具特色。总之,各种题材类型和各种风格的电视剧不断涌现,许多优秀作品深受大众欢迎。可以说,我国电视剧的繁荣,为这一时期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兴盛提供了很好的“场域”。
而从整个国际和国内大背景来看,进入21世纪之后,在世界很多地方,因民族、宗教、领土、资源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的爆发、伊朗和朝鲜核危机等更显示出国际局势的不稳定。面对这样的时局,各国都在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而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席卷世界范围的新军事革命在新世纪向着更深层次发展。面对新形式,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出一系列指导国防和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和方针,不断加速我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进程。
这样的背景无疑为当代军队电视剧的创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可以看到,在我国电视剧事业和电视剧创作整体繁荣的局面下,作为我国文艺战线的重要力量之一的军队电视剧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旺盛的创作精力,在两条战线即革命历史题材和当代现实题材的创作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使军旅题材电视剧成为这一时期“主旋律”中最为嘹亮的声部。
1999年是人类历史上特殊的一年,它标志着一个千年的结束,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有特别的意义:共和国50华诞,同时也是新中国空军和海军创建50周年。因此,这一年部队和地方的各电视剧制作单位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拍摄献礼作品,从而形成了2000年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丰收年”,这一年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了六部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分别是《突出重围》《女子特警队》《壮志凌云》《惊涛》《光荣之旅》《波涛汹涌》。当代军旅题材的作品以集团冲锋的方式出现在荧屏上,且均在当年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据《全国收视调查报告》显示,《突出重围》和《壮志凌云》的收视率分别达到10.49%和9.27%,其中《女子特警队》高达13 87%。这几部电视剧的推出,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观剧热潮,这反过来更加促进了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繁荣。此后,我国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几乎每年都有大部头的作品推出,如2001年有《鹰击长空》《中国仪仗兵》《仰望昆仑》《西线兵车行》等;2002又有《导弹旅长》《中国轨道》《军港之夜》等剧诞生,2003年的《DA师》《归途如虹》《我们的连队》再掀当年收视热潮。2004年有《最后的骑兵》《长空铸剑》等,2005年有《青春正步走》《我心飞翔》《水兵俱乐部》等,2006年有《热带风暴》《沙场点兵》《垂直打击》《石破天惊》等,2007年则有《中国近卫军》《陆军特战队》《士兵突击》等剧,以上列举的还仅仅是代表性的剧目。这些电视剧以带有思辩性和人文性的艺术视角,展现了在世界军事变革的新形势下,我军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探讨如何打赢未来战争的军事命题;并在努力把握大众趣味的基础上,重新张扬英雄主义和阳刚之气,塑造了一批新时代的职业军人形象。如2000年的电视剧《突出重围》通过我军某部三次大规模的军事演练,以令人警醒的姿态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和未来战争”的命题;而2003年由南京军区推出的电视剧《DA师》则通过我军某部组建一支数字化部队的过程,对我军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并提出了大经济和大国防的新观念,这些都显示出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对当代新军事命题在诸多层面上思考的深化。当然,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中,由于军队文艺的特殊性,部分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贪大求全和模式化的创作倾向有所呈现,这是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在今后的创作中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总之,经过25年的发展,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创作态势。以全军各电视艺术中心的创作力量为主体,各级电视台和部分民营影视机构积极介入.促使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优秀之作不断涌现。可以预见,作为中国电视剧当中特色鲜明的一个类别,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必将在今后取得更大的成就。
电视剧《和平年代》《红十字方队》《突出重围》《壮志凌云》《中国轨道》《女装甲团长》《导弹旅长》《铁甲英豪》《激情燃烧的岁月》《刀锋》《我是特种兵》
电影《弹道无痕》《我的格桑梅朵》等。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