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山东省青州第三中学

创建于一九五四年,是青州市文明单位,潍坊市美化绿化先进单位,潍坊市规范化学校。2014年9月合并原青州三中、青州五中、青州六中、的全部教学力量,并在青州城东四公里路口建了全新的青州三中。新校规划占地310亩,计划投资3.6亿元。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凤凰山路和昭徳中路路口东南。

目录

山东省青州第三中学,始创于1954年,原名益都县第三中学,原地处香山南麓,坐落在状元故乡——郑母青州三中历经半个世纪,曾几度辉煌,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栋梁之才,尤其近年来,学校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办学思想和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迅速,教育质量逐年提高。2014年,青州市第三、五、六中学合校于青州三中新校。

规范期(1954——1965)

山东省青州第三中学,始创于1954年,原名益都县第三中学,地处香山南麓,坐落在状元故乡——郑母镇政府驻地。两河相绕,四面环水,地灵人杰,是潍坊市级规范化学校。建校之初,学校直属潍坊地区管辖,建校工作均由地区专署文教科派人具体负责。受委派负责建校工作的有文教科教育科长王沂清及科员宫同义、王效东、高维志等同志。8月,益都县文教科长魏津艇同志调益都三中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是为青州三中历史上首任校长;昌乐县干部学校教导主任连新村同志调来担任教导主任,徐百胜同志担任总务主任,带领几名教职员工开展学校日常工作。随后,连新村同志调走,卫荆华同志来校接任其职务。校址原为农场,面积达120亩。当时的校园,目之所及,一片荒凉,缺房少舍,师生只好在郑母村里原冀天文宅内安身,部分学生分散到益临县委大礼堂、距学校三里之遥的塘坊村等多处借宿。当时,教学设备陈旧,条件艰苦,但开拓者们的工作热情很高,决心很大,克服重重困难办校。

山东省青州第三中学山东省青州第三中学

1954年建校时在校教职工有:杨维珩、黄建中、曲在范、崔西泽、曹岐周、齐新生、田亚南、王景通、荣若宝、冯本仲、郝振福、朱学曾、曹学增、李文玉、王继新、董述霞、张振文、何安庆、于春槐、李多三、刘树堂、徐百胜、刘元江、金家治,包括从福建调来的王寿康、沈希洪二位教师共28人。

1954年秋,招收第一级初中生6个班,共324人。

1955年,人事变动较大,曲在铎、曹岐周、荣若宝、曹学增、张振文、刘林堂、沈希洪等7位老师调出,调入25人:

本年招收初中第二级(1955级)学生216名,编为四个班,在校生达10个班,共540名。规模扩大,致使校舍严重不足,为缓解教学用房紧张的局面,1955年新建教室四排36间。

1956年调入教师12名,他们是:孙汉章、王岱云、姜兴维、万润淑、逄本泽、韩高一、刘希圣、张保真、薛超、李爱民、崔英才、陈鹤如。

在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的同时,第三级(1956级)初中生216名入学。学校规模达到第一个高峰——班级编制达十四个班,在校生数达到770名。当年,学校新建办公室1排18间。

1957年夏,第一级学生毕业,当年又招收第四级(1957级)初中生四个班216名。

在学校建设方面,1957年投入较大。新建宿舍2排18间,实验室9间,伙房10间,自己出资建教师宿舍9间,教室9间,图书室3间,厕所1间,又建传达室2间。至此,教学、生活、活动等种种功能设施基本齐备,学校整体面貌已初具规模,一所昌潍地区重点中学初步建成。是年11月,李宗智同志调入任副校长,协助魏津艇校长处理学校事务。

1958年,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育教学达到鼎盛。这一年,王敏、杨中敏、孙建和、刘苑等四位老师调入,教学力量空前壮大。

本年秋,招收初中生6个班324名,是为初中五级。

当时,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开展的轰轰烈烈,学校受到较大影响,师生投入到勤工俭学和生产劳动之中。李宗智校长(1958年9月前同魏津艇校长协作)带领全校师生积极开拓生产基地,开辟农场、饲养场,办木工、铁工等勤工俭学小组,在促进科学实验活动方面成果显著。1958年11月,随着运动的逐渐冷却,学校的教学秩序得以正常化。继而贯彻党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加强思想品德、劳技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1959年4月,刘凭文担任教务主任。9月,魏津艇同志调任昌乐六中校长,李宗智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是年秋,招收初中六级(1959级)学生4个班,共216名。学校由此更名为“益都四中”。

1960年4月李丰年同志由益都二中调来我校任副校长兼教务主任,6月,王培贞同志由团益都县委调入任副校长。8月,王志林同志由教育局调入我校,担任总务主任。

此时,生活进入困难时期,学校所在地——郑母是重灾区,灾情特别严重。这一情况给学校工作的开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师生面临挨饿的局面。在这一严峻形势面前,学校领导清醒地认识到:解决吃饭问题是关键。于是,果断地把学校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生产救灾上来。首先是领导干部下伙房,集中精力抓食堂,与有关人员一起搞好伙食,以保证师生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第二是抓生产自救,充分利用学校生产基地较大的有利条件,种瓜种菜,种粮种豆,力争蔬菜自给;三是开展复收采集活动,把能吃的东西都收集起来,以补口粮的不足。李宗智校长不顾伤病,带头节约口粮支援受灾百姓,体现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先进思想和伟大精神。由于决策果断、措施得力、行动积极,全校师生平安度过了灾荒,从而未使学校工作受到更大的影响,随着形势的好转,学校工作又及时转到以教学为主上来。

1960年学校共两次招生,春季收两个班108名学生,这是初中七级,与初中六级同时毕业,并称为“初中六七级”;秋季收八级学生,四个班216名。

1961年,贯彻烟台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服从教学,简称“一主二从”。同时,贯彻“调整、巩固、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减少招生,由四个班压缩为两个班。又因国家提倡就近上学,是年秋季,学校从郑母、黄楼两地招收108名学生,编为2个班,即初中九级(1961级)。

1962年,在社会生产开始恢复,学校教学秩序随之稳定的情况下,更加深入地贯彻八字方针,压缩教师编制,下放富于人员,学校规模由12个班压缩为6个班。学校班子面对这一艰巨任务,以大局为重,细心逐人做思想工作,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人员调整,精干了教师队伍,改善了教学供给,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8月,崔思强同志担任教务主任。当年秋季招收初中十级学生2个班108名。是年,学校恢复原校名益都县第三中学。

1963年延续1962年确定的招生制度,持至1966年,每年招生2个班108名。

1963年毛泽东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学雷锋活动在我校大力开展起来,众多师生作出榜样,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勇于奉献,校园风气纯正,人们思想得到良好净化。深入贯彻“一主二从”方针,按照精讲多练的原则改进课堂教学。

1964年4月,李宗智校长调走,李丰年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负责学校工作。7月,姜从云同志由益都二中调任我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8月,李丰年校长调至昌潍专署人事局工作。教学工作方面,组织全校教师研究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至此,学校顺利度过办学的困难时期。

学校自建校以来,经历了几届领导班子,学校建章立制,加强教育管理,每周一召开校会,狠抓学生校风校纪教育、养成教育、勤奋学习刻苦读书教育,并且注重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教育质量仅次于一中,是当时的重点中学。

动荡期(1965——1976)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一运动也迅速波及我校,红卫兵运动掀起,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很大影响。10月,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学生外出串连,学校全部停课“闹革命”,学校混乱不堪。校长“蹲牛棚”,学校领导和“保皇派”受到批斗。

1967年春天,学校接受军管,同时组建军委会,部队主持工作。一个排的军人进驻学校,学校领导干部受到保护,对学校的稳定起了决定作用。67年秋,贫管组主持工作,学生复课“闹革命”,学校受外界影响相对减少,但1966届学生未按期毕业。

1964级、1965级、1966级三级学生,受“文革”冲击未能得到良好的教育。1967年秋,更因“闹革命”而未有招生。

1968年下半年,“反复旧”运动开始,学校教学秩序受到更大冲击,学校解散,学生回家。冬(1969年元月),学校由招收初中生改为招收高中生。学制改为二年,并改秋季招生为春季招生,从黄楼、谭坊、郑母三个公社的农中毕业生中招收高中新生。从1963(十一)级、1964(十二)级、1965(十三)级、1966(十四)级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四个高中班,其中1963(十一)级、1964(十二)学生编为两个班,定为高中一级;1965级、1966级毕业生编入高中二级,是年校名由山东省益都县第三中学改为益都县郑母中学。

1969年春,上级教育部门提出“高中不出社”的办学要求,原来属于黄楼、谭坊的学生返回各公社,郑母公社的学生合为一个班,共38人。

6月,姜从云校长复出主持工作,教学秩序很快恢复正常。

1970年12月,第一届高中学生毕业。

1971年,招生四个班,其中有技校班(班主任:王中庆),农技班(班主任:丁华文)和卫生班(班主任:李爱美)。卫生班由郑母公社承办,聘请魏东奎、王效周、张绪敬、冯占先、刘美桂、李清瑞等来校上课。1972年2月,姜校长调离。自此年起,学校走出了办学动荡期。

1972年3月,郭世安同志由益都县教育局调任我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时文革尚未结束,受外部影响,学校派性、无政府主义思潮依然存在。学校领导确定如下的指导思想:摸清情况,澄清事实,恢复秩序。学校常务工作方面,在未建立教务处、总务处两处的情况下,沿用政文、数理、后勤三个行政组进行工作。12月,机械版毕业。

1973年6月,邓 小 平复出,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全国各行各业进行治理整顿。学校受外界干预少了,教学得到重视,秩序开始好转,质量有了较大提高。8月,秦家显同志担任总务主任。此年,农技班、卫生班毕业。

1974年,学校恢复秋季招生,1972级学生延期半年毕业。学校受到“返回潮”的干扰,但不很严重,公社派贫管组再次进驻我校。

1975年,学校沿用原组织机构,校级领导仅郭世安校长一人,教学秩序仍不尽如人意。在贫管组协助下,在县教育局支持下,派吕肖山局长进驻三中。学校下决心治理整顿,学习中央13号文件,全校教职工进行自查,教职工大会摆出问题,进行自我批评,教职工提高认识,部分表态支持学校工作,从而消除隔阂,树立正气,形成凝聚力,教学开始走向规范。

1975年,学校落实毛主席“五七”指示,“学校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学生学习的同时,学工学农学军。上级要求“以学为主,大办四厂”。三中在办好农场的同时,创办养猪场、石灰窑厂。农场以为当地生产队培育小麦、玉米优良种子为主要任务。在公社种子站的支持下,田亚南老师带领老师学生培育出抗倒伏优良小麦种子,为外地、当地生产队作出贡献;培育的冬瓜优良品种,重的达60斤,曾在县农业展览馆展出。建石灰窑时,缺少资金,郭世安校长亲自到公社联系到一部拖拉机,又用学校的杨树与纺织厂换来车斗,到县打井队要来钢丝绳,筹建工作至此完成,石灰窑开始投入生产。所生产的石灰很受当地群众欢迎。养猪场培育的小猪仔品种优良,让生产队抢购一空。办厂调动了全校教师团结一心干事业的工作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师生精神面貌和学校面貌均有大的改观。8月,赵作富同志担任教务主任。

发展期(1976——1988)

1976年,学校无照明设备,严重制约各方面发展。郭校长同总务张廷贤主任,经过一番努力购进7千瓦发电机一台,柴油机两台,彻底解决用电问题。照明问题的解决,为推动全方面工作提供了动力。在教学和管理方面,学校加大了力度,强化了措施,要求学生全部住校,加强早晚自习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在党组织的建设方面,本年有大的进展,发展党员6名,有:王中庆、迟好信等。8月,张廷贤同志担任总务主任。

1977年,恢复高考,在校生10个班420余人。为使学生考上大学,学校加强师资建设,聘用代课教师13人;强化内部管理,起用刘继武任语文组长,王来德任数学组长,狠抓教师业务学习。

1978年,学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教学上来,进一步完善行政机构,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年高考初选20余人。

1979年,高考大中专录取40余人,学校被评为“益都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1980年,学校开始面向东坝、弥河、黄楼、郑母、谭坊、桃源六处公社招生,生源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是年高考录取50余人。出于某种原因,部分未被投档。

1981年9月,田荣昌同志从黄楼高中调入,任副校长兼教务主任。学校开始重视体育教学,组建起男女田径、男女排球四个队。是年,改革学制为三年。

1982年,因1980级部分学生未投档,近20名优秀生留失到外校,致使当年高考受挫,不很理想。

1983年,体育高考录取专科3名,分别是赵桂真、王林昌、张好祥。本年获益都县中学生排球赛男第六名、女第五名,乒乓球赛女子分区赛第一名。本年因改学制无毕业生。

1984年7月,郭世安校长调益都县教育局工作,完成了他在三中十二年的创业生涯,期间三中办学稳定,成绩显著。8月,原副校长田荣昌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庄传斌同志代理学校总务工作。

1985年,由于82级生源较好,加之近几年良好的教学秩序,扎实的教学管理,本年度高考成绩优异,本专科录取26人,其中王标同志录取山大电子系。我校在益都县教学质量分析会上发言,并被评为“益都县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根据上级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本年度发展党员6人,并认真做好第一个教师节的评优庆祝活动。本年,体育高考录取本科3人,他们是王晓云、孙广军、刘继群。体育竞赛分别获益都县中学生篮球赛女子第二名;益都县中学生越野赛女子团体第一名。

1986年,益都县改市,学校随而更名为青州三中。10月,张锦云同志自青州市教委教研室调入任校长,田荣昌同志任书记,闫学文同志任副校长兼教务主任,王中庆同志任教务副主任,冀成效同志任总务主任,冀晋荣同志从郑母调入任总务副主任。学校领导力量得到加强。本年学校体育高考录取本科2名;胡全明、李建峰。获青州市第一届全民运动会总分第二名;获青州市女子篮球比赛第一名。

1987年3月,田荣昌同志调供销中专任职。4月,张锦云校长兼任党支部书记。学校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入部分教师。此年,学校女子篮球队获青州市女子篮球比赛第一名。本年高考成绩优异,被高校录取11人。是年招高考落榜生较多,组成一个复习班。

恢复期(1988——2000)

1988年,按照上级指示,认真组织第一次教师职称评定工作。7月张锦云同志调师范任职,总务主任冀成孝同志病退,冀晋荣同志任总务主任,闫学文同志主持工作。12月,李法章同志从黄楼调入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本年体育高考录取本科4名:王秀梅、王爱美、王瑞云、潘汝霞。其中王瑞云(国家二级运动员)曾获潍坊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女子跳远第一名。在这一年里,学校获青州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三名,第三年蝉联青州市女子篮球赛第一名,又代表青州市参加潍坊市女子篮球赛,并获第一名。这一成绩填补了青州市在地区级女子篮球比赛的35年来的历史空白。队员全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

1989年4月赵守俭同志从乐陵县第六中学调入任副校长,9月,闫学文同志调烟草中专工作。本年体育高考录取本科2人、专科1人,分别是杨健美、王春红、杨敏。学校荣获青州市中学生女子篮球赛第二名。

1990年6月领导班子调整,赵守俭同志任校长,李法章同志任书记。

本年体育高考录取专科2名,他们是:刘红霞、刘德志。本年获得青州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总分第三名。

1991年3月,赵延瑞同志从青州八中调入,任党支部副书记,王中庆同志任教务主任。

1992年8月,青州市教育局与郑母镇党委研究,决定青州三中由郑母镇代管,与郑母中心初中合并办完全中学。李法章同志调青州一职工作。

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赵守俭同志任校长兼党支书书记,副书记赵延瑞,工会主席王中庆,任光荣同志从郑母中心初中调入,任副校长主持高中部工作。

此年,青州三中新校建成。占地面积100亩,校舍全为平房,校园布局合理,硬件环境达美化、绿化、硬化、知识化“四化”标准。

此年招生环境好,生源质量高。

1993年3月,郑母中心初中迁入青州三中,8月,完全中学正式成立,分为初中、高中两部,校名沿用“青州三中”。郑母教委主任西廷俊同志兼任校长,任光荣同志任副校长,王中庆同志任总务主任,高全海同志任教导副主任,赵守俭同志调第三职业中专学校任职,赵延瑞同志退休。

此年体育教学成绩优异,高考成绩又创新高。录取本科2名,专科3名,分别是:杨玉坤、王美娟、徐永智、李天文、冀淑芹。曾获青州市女子篮球比赛第三名。王美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此年开始美术教学。

1994年7月,任光荣同志内退,王连富同志从郑母教委教研室调入任副校长,主持三中工作。8月,高全海同志任教务主任,此年招生异常困难。

1995年8月,高全海同志任副校长,主持高中部工作。于福云同志任高中部政教主任,董俊邦、邱家同先后任高中部教务主任,此年高考取得显著成绩,统招本科6人,委培本科7人,总计13人,本科录取创自85年之后十年来历史新高。此年招生达历史最低谷,生源少,质量差。

1996年6月,刘海同志从市工农子弟学校调入任副校长,主持高中部工作。8月,高全海同志任郑母教委副主任兼三中校长,主持青州三中工作;王中庆同志任学校工会主席,宋玉林同志任高中部教务主任,邱家同同志调市政协。

经过一番人事变动之后,青州三中高中部班子逐步健全、稳定。学校重新调整教师队伍,高中部修订教师考核办法,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常规管理,教师工作积极性高涨,参照其他高中经验对学生实行封闭式管理。本年高一招生108人。

1997年,一边充实教师队伍,一边强化教学管理,针对同科教师少、教研能力弱的实际,实行年级组办公,以加强目标生和边缘生的吻合管理;对体美过关生单独编班进行文化科针对性教学,效果明显。在“没有目标生、仅有几个边缘生”的情况下,对高三采取“增加月考,强化评教,分解指标,领导靠高三”等措施,力促边缘生上线;针对体美学生实行“文转美,理转体”。由于措施切合实际,及时得力,教学质量突飞猛进。84人参加高考,考取本科7人(其中冀庆斌考取华东理工大学),专科4人。据市教研室1997年高考质量分析发言材料记录,三中本年高考列同类学校第一;本科达标率为8.33%,居全市第五名,完全市教委分配指标的175%,居全市第一;本科增长率600%,列全市第一。学校在市教委质量分析会上作了“靠改革找出路,凭实干创成绩”的经验介绍,尤其体美教学异军突起,会上受到市教委崔安胜同志的肯定,称三中体美办学“有传统,有特色”。此年,在青州市体委、教委共同举办的青州市越野长跑比赛中获少年甲组总分第四名。本年高一招生114人。

1998年,学校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当时条件下,继续从全镇调入部分优秀教师任课;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教师听课提出明确要求,鼓励教师跨校听课、研究教学,实行学校领导推门听课制;强化学校管理,继续完善考核办法和各种规章制度,对教师实行人文管理;落实“四加强,一转变”的工作任务,对课堂教学率先实行学生评教工作。对学生加强养成教育,规范日常行为,学校举办争创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学生活动,学校管理日趋规范有序,学生文明、礼貌、遵法、守纪。本年高考质量稳中有升,69人参加高考,本科上线7人(其中2人体育专业过关),专科11人,本科升学率同类学校排名第一,其中程法伟考取清华大学。

在学校下放郑母镇代管的五年里,郑母镇党委政府、郑母人民为支持学校发展,给予了大量的关怀和帮助;郑母教委、青州三中为学校的生存发展付出艰辛的劳动和不懈努力,学校秩序稳定,教育教学质量上升,为1998年上收市教委打下良好的基础。

1998年7月,按潍坊市教委要求,三中体制需理顺,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由郑母镇代管收为市教委管理。按照有关规定,青州三中恢复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规模为18个班。8月,市委市府责成市教委与郑母镇党委政府办理了交接手续及有关事宜,青州三中顺利收回市直。王英奇同志从市教委调入主持学校工作,刘海同志任副校长分管业务,王连富同志任副校长,分管总务。9月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据市政府【1998】第30号《关于理顺青州三中管理体制的会议纪要》,三中从此正式恢复。同月,刘明玉同志从青州七中调入任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刘海副校长分管行政、教育并主持办公室日常工作。

上收以后,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当年高一招生四个班214人,在校生达436人,新分配院校毕业生10名。为适应新的情况,学校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分管行政领导到一中等校考察,借鉴外校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汇集出版《青州三中管理制度汇编》,全方位规范学校管理。学校实施德育改革,对学生实施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相结合的办法。随着体制的理顺,教师工资有了保障,福利待遇显著提高,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1999年,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高一招生299人,在校生达10个班,627人。新分配院校毕业生17名,在校教职工达77人。学校加强常规教学、加强业务研究的同时开始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学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两个工程,即“6111工程”和“13616工程”。“6111工程”是学校建设五年内实现“六楼一厅一塔一棚”规划;“13616工程”是青年教师“1年合格,3年成为骨干,6年成为学科带头人,16年成为一方名师”的业务培养长期规划。针对教师队伍年龄比例失调、学历达标率低、教研能力弱的师资现状,学校全面启动师德工程、师能工程、达标工程、教研工程等一系列教师素质工程,学校领导齐抓共管、全程监控,教师注重学用结合、总结提高。成效显著。

在教学管理上采取“建章立制,狠抓常规,目标管理,加强体美”等措施,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当年毕业97人,高考本科上线8人(其中体美6人),专科26人,超额完成市教委指标的33%。本年人事调整为:王中庆同志按规定留职内退,由王连富同志接任工会主席;于福云同志按规定内退,孟庆瑞同志接任政教主任;总务新设主任一名,由孙群友同志担任。上述调整均由市教委于1999年12月公布。1999年4月,学校设立团委,张建民同志被选举为团委书记。

本年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优异成绩。3月,学校获青州市越野比赛第二名,4月,获青州市第四届全民运动会女子篮球比赛第六名,第四届全民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10月,荣获青州市教委举办的“素质教育成果”展一等奖。学校被青州市总工会评为“先进职工之家”。学校申请并获得省级数学研究课题。

辉煌期(2000—— )

2000年,学校规模再度扩大,本年招生420人,在校生933人,达16个班;新分配院校毕业生5人。教学楼投入使用,使教学办公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这一年,学校突出内部管理,力图管理规范化。学校进一步修定教师考核办法,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业务培养和常规管理,以及通过开展市教委组织的“学、比、创”活动,教师理论素质水平、教育教学技能均有较大提高。学校把安全和教学管理作为两个重中之重来抓。教学上采取“狠抓过程管理,优化教师队伍,坚持科研兴教,力创特色办学”的措施,德育管理上狠抓学生理想教育、纪律教育、常规教育,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本年参加高考97人,录取本科11人,其中体美5人,专科23人,完成市教委分配指标的184%,完成高考本科突破两位数的计划目标。德育管理改革初见成效,学生文明守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月获青州市体委、教委共同组织的越野比赛团体第六名。

4月获青州市教育系统“银海杯”教职工篮球比赛组织奖。

8月,据青编发(2000)8号文件,青州三中正式恢复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年,教务主任宋玉林同志调市实验中学工作,市教委批复赵永贵同志任教务主任。

2001年7月,王英奇同志调市第一职中专任职。8月,顾法祥通知自青州九中调入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新一届领导班子根据当前面临的教育形势和学校所在地周围的特点,针对生源实际,拿出了青州三中新的发展规划及发展策略: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突破常规,走特色之路,创特色学校。经过综合比较研究,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从师资、资金、生源多方面加大音体美办学力度,使音体美教学达到空前规模和水平,带动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经过一番努力,体美教学有了良好进展,生源出具规模,教学秩序、研究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在推进学校教学质量方面初显成效。本年参加高考208人,录取本科44人,其中美术27人、体育9人。体育高考录取率排潍坊市第二名,在潍坊市作了书面经验交流。

2001年师资新配备16人,在校教职工达94人;招生352人,在校生达1091人。教工宿舍楼于10月份投入使用。

本年学校被青州教委党工委评为纪检检察、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2002年,学校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强化内部管理,教师办公实施打卡制,对学生实施“制度管理、情感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一年,学校领导继续坚持“走特色之路,办特色学校”的既定方针,下大力气扩大音体美办学规模。经过广泛宣传、深层动员,首先使全体教职工解放了思想、抛下了包袱,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增强了信心,下定了决心;又加大了投入,优化了环境,扩充了设备,强化了师资;在此基础上,又积极稳妥的做好了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以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发展前景吸引学生自动地投报自己的优势专业。音体美学生达到320人,生源得到了保证。为促使特色教学的实质性进展,学校对师资建设和教学管理也拿出了相应措施:加强师资,接收新分配体育教师2人(郑涛、刘世远)、引进美术教师3人;教学上努力做好两个结合——艺体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专业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在结合的同时,加强了艺体教学的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向高校输送优秀人才为目标,打造自己的品牌。这样,学校本着“统一思想,调整教学思路;激发艺体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指导思想,施以扎实有效的管理模式,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本年高考录取音体美本科42人,学校被评为潍坊市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在扩大音体美教学规模的同时,对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及时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实施分级部管理。按高中三个年级自然分化为三个级部,每个级部设立级部主任一名,学校任命宋玉彩、姜文奎、刘文平三位同志分别担任高三、高二、高一级部主任。教务处领导分头包干,业务校长和教务主任总体协调三个级部的工作。从管理到考核都实行级部主任责任制,目标分头下达,缩小了运动单位,提高了工作效率,体现了不同特点及需要,综合效益也随之提高。高考又上一个新台阶,毕业262人,高考录取本科63人。

7月经市教委批复配备办公室主任一名,由团委书记张建民同志兼任。

9月,新分入院校毕业生11人,在校教师达到108人。高一招生751人,在校生达到1546人。

10月获青州市体育局、教育局举办的青州市第二届“方圆杯”篮球比赛第四名。

由于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影响力也明显提高,学校赢得了更高的社会声誉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11月,学校被潍坊市评定为地级规范化学校。2003年是青州三中的“效益年”,学校领导决心抓住大好的发展机遇,全力出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进一步加强音体美教学为制胜先招,以努力优化教学环境为发展依托,以广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智力保障。此时,“特色办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和支持。艺体教学质量的突飞猛进初步形成了在市内较有影响力的氛围,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起了龙头作用,带动学校整体工作走上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轨道。

进入新的学年,学校进一步提高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凭借自己在特色办学方面的经验和优势,从社会需要多种类型专业人才和学生需要多种领域成才的角度出发,在艺体教学上又跨出了一大步。首先保证规模优势,然后在“质”上寻求超越。本年毕业396人,高考实现本科录取数突破百人大关的教学目标,录取本科151人,居同类学校第一;其中音体美本科录取108人,居全市各高中第二,音体美高考在潍坊排第12名。

个体能力的集约化,形成高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学校协调各部门统一行动,在教学这个核心上形成合力,实现了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和均衡增长。文理科高考本科录取43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10月,被青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2003年上半年,配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学校在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男生宿舍楼的建成使用大大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由于美术特长生的急剧增加,教室相对不足,是年新建高标准画室6间、改造画室13间。行政办公室前世纪喷泉广场、校园文化长廊的建成,使校园充满了幽雅明丽的美感和淳朴浓重的文化氛围。建成多媒体教室一个。购买价值一万余元的图书充实阅览室,购进各类实验器材、运动器材、药品、标本、影碟机,安装“校园之声”。至此,一个优雅、科学化、人文化的育人环境初步形成。

办学成果 

千年的书院文化、百年的办学传统,学校秉承“勤朴公勇,敬业乐群”之校训,已使学校远近闻名,学子遍及中外,成为海内名校之一。学校是全国电化教育科研学校、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山东省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山东省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教师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潍坊市高中示范学校、潍坊市“平安校园”示范学校、潍坊市十佳师德先进单位、潍坊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潍坊市文明单位、潍坊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青州市群众满意的学校、青州市文明单位、青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与澳大利亚海滨中学、新加坡华侨中学、韩国艺苑艺术大学结为友好学校。是山东大学优秀人才输送基地,云南艺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优秀生源基地,山东理工大学教学科研实践基地。

学校环境 

青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今年确立了“突破三中”的发展战略,以教科研为核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新思路,积极创适合学校实情的特色教育,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扎实推进一线工作法,提倡敬业奉献精神。领导干部带头抓工作、抓研究、抓落实,以“走进课堂、关注学生”为原则,积极做到工作科研化、课题问题化、活动经常化、参与个性化。要求分管领导深入一个年级组,深入一个教研组,抓好一个科研课题,指导好至少一个青年教师。制定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发展规划以及培训方案,进一步完善校级骨干教师的考核评选制度,进一步完善指导教师制度,开展好校内“导师带教”活动。

严格落实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工程。在教师中继续开展“做学生喜欢的教师”活动,以教育社会满意度调查为契机,让学生、家长参与对教师的评价,进而调动广大教师爱岗奉献的工作积极性。并对教师实施分层管理,探索不同特点、不同年龄段教师的成长规律,初步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方法和策略。

文化传统 

青州三中新一届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以新校建设为契机,坚持“三名战略振雄风、严抓细管创辉煌”的办学理念,细化管理入手,坚持领导带动、整体推进、督促在前、检查在后、鼓励为主、减少处罚、赢得人心、凝聚人气,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级级抓落实、人人做贡献。脚踏实地促改变、凝心聚力抓提高,确立了一种不求索取、敢于吃苦、敬业奉献、舍小家顾大家、共创大业的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突破一中战略。学校全面规范办学行为,建构高效课堂,实施课题带动、科研兴校,建设“名师”群体,培育“名生”,以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力打造学校品牌,百年老校将再铸辉煌。

2014年,青州市第三、五、六中学合校于青州三中新校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    下一篇 山东省青州实验中学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