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李丹瑜

李丹瑜,女,云南省花灯剧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二十届得主,云南省青年表演艺术家。

目录

李丹瑜,

李丹瑜出生于京剧世家,12岁就考入玉溪地区京剧团,在几年艰苦的训练后,甫一亮相,却赶上了京剧团的解散。人生进入第一个迷茫阶段,不过好在她有歌唱天赋,18岁时便在全省通俗歌曲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几场演出下来,居然小有名气,收入也不菲。正当她享受这种赚钱更迅捷的行当时,她听从了母亲的规劝“不要浪费这么多年练的功夫”,进入了玉溪花灯剧团。之后,又在母亲的建议下去北京深造。

在去中戏之前,已经在云南工作了8年,期间唱过京剧、花灯戏和通俗歌曲,并积累了一定的个人名气。在进入中戏深造时,信心满满,然而在一个最基础的“发声”训练时却发现,自己连“发声”都不对。这着实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李丹瑜形容这种失落感为“一下被打回了原形”。

后来,她开始刻意忘记之前8年的积累,一点点地抠动作和发声。这对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而言,也许吸收起来要轻松点。但对一个已经习惯了另一套程式训练的人来说,每次纠正,脑子里都会有两个人在打架。

1997年回昆明后,她发现自己所在的专业剧团,也总能听到这样一些不规范的发声,便提意见。但当时她还只是一位普通演员,提的意见并不能达到公允。“难道真是我错了吗?”她疑惑。不停地给同学打电话交流,直到那边坚定地告诉她“你的训练方法是正确的”才安心。

之后,她一直坚持用自己的练声方法训练。有次,一堆人在练声,旁边一人突然发出疑问“诶,怎么你跟我们的发声不一样?”“不一样就对了!”李丹瑜笑道。

2002年12月27日,李丹瑜很清楚地记着这一天,在中国评剧大剧院,她在这里争夺中国戏剧梅花奖。当时她母亲刚去世2个月,她身体状况极差,排练时一直高烧咳嗽,奏乐的人说“这个选手肯定完了”。

但似乎母亲一直在保佑她,正式比赛时,她不知道哪里来的能量,行云流水地将曲子演绎得非常完美。当时知道她情况的同学,等到她最后一个尾音落下,便一起跑向舞台,将她抱起。

艺术特色

从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程砚秋的“守成法,要不拘泥成法;脱离成法,又要不背乎成法”的话中,李丹瑜受到启发,从传统戏剧艺术中吸收、借鉴有用的成分,用以创新发展云南花灯 

艺术,把京剧表演技法、动作造型、音乐调式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花灯表演艺术中,使花灯这门年轻的地方戏剧艺术,注入了不同以往的艺术表现力。她大胆地把梅派名剧《天女散花》移植为花灯剧,该剧参加云南省第四届青年演员大奖赛获得表演一等奖。在大型花灯剧《玉海银波》中,她应用京剧花旦的眼神、小碎步、“咬字归韵”唱腔,加上花灯的小崴步、亦歌亦舞,评剧的“疙瘩腔”唱腔,甚至以电影《五朵金花》为借鉴,刻画了白族女村长明珠的内心,成功地塑造出了充满青春活力、热爱生活、敢想敢干的民族新人,使京剧、花灯、舞蹈三位一体,既适应花灯艺术载歌载舞、欢快热情的表演风格,又丰富了花灯的艺术内涵,在花灯演唱和塑造人物上走出了新路。

所获荣誉

1997年2月,云南省第四届青年演员大奖赛,获表演一等奖。

2000年1月,云南省第五届青年演员赛,获表演一等奖。

2000年5月,首届云南省旅游歌曲电视大赛,获二等奖。

2001年2月,云南省新剧目展演《玉海银波》,获表演一等奖。

2001年11月,参加第七届中国戏剧节《玉海银波》,获优秀表演奖。

2002年7月,参加文化部举办的首届地方戏比赛,获文化部表演二等奖。

2002年,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优秀青年演员”称号。

2003年4月,参加中国戏剧梅花奖参评,获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瓦尔特利·博塔斯    下一篇 朱耀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