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茹
- 中文名
- 陈巧茹
- 别名
- 陈巧缘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族
- 职业
- 演员
目录
陈巧茹,生于1967年,
从小在梨园世家长大的陈巧茹,1979年考入当地院团,开始学习戏曲。4年的学习给陈巧茹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1983年,她只身前往四川成都找当时颇具声望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张光茹拜师学艺,那时她只有16岁。没过多久,恰好赶上剧院要排演一部叫《武则天》的戏,需要一个小演员演武则天幼年时期,从12岁一直演到武则天出家。《武则天》一共排三本,陈巧茹就主演了第一本。随着《武则天》的成功演出,她也得到了剧院同仁们的一致肯定。之后,她便开始参加四川省的地方汇演,登上了各种戏曲大赛的舞台。
1987年,由陈巧茹主演的《四川好人》、《白蛇传》晋京演出。她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北京观众的热烈欢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川剧也开始逐渐走进外国友人的视线,陈巧茹说,直到2000年,川剧在国内、国际上都有非常好的市场,每年都要到法国、西班牙等国演出。
如今已经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诸多奖项的陈巧茹已是川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了,今年她带着成都市川剧院的《红梅记》和《欲海狂潮》两部大戏来北京演出,并把这两部戏带到了北大校园,为的就是扩大川剧的影响。谈到川剧近些年的发展状况,陈巧茹表示并不十分乐观,她说:“四川外来文化比较多,各种声腔五花八门。虽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但这也是造成它没有根深蒂固的观众层的原因。这次安排演出进北大校园也是为了让更多的青年有机会接触川剧。”成都市川剧院也在四川举办过戏曲进校园活动,陈巧茹说:“2007年剧院就和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学校有过合作。由学校运作,我们来表演,采取低票价或者免费的形式让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感受传统艺术。”
作为成都市川剧院主管业务的副院长,陈巧茹深感责任重大,应该为川剧的传承发展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当然,具体的方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她认为,首先是要尽快地把前辈留下的剧目组织起来,排演出来,做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剧目。之后在此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其次是要把剧院现有的或是看到的、接触到的其他比较好的演员吸收进来,作为接班人进行重点培养。再次是计划性地每年新创一个大剧目,另外再安排一些短小精悍的折子戏给年轻演员演,让他们得到锻炼。这才是比较务实、较为可行的做法。如今川剧院600多人中有300多位离退休职工,每年都有一些老艺术家离开,传承保护的工作变得异常紧迫,“这些工作不能纸上谈兵,应该用行动说话,如果工作没有成效,说得再多也没有用。”2007年川剧院就有计划地把70多岁、80多岁的老艺术家组织起来回忆了一些剧目,然后再对这些剧目进行了编排。
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奖、第十四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第四届全国戏曲电视剧“优秀演员奖”、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工花旦、青衣、武旦。主演的《白蛇传》、《四川好人》、《鸳鸯谱》、《目连之母》、《好女人、坏女人》、《青春涅盘》、《欲海狂潮》、《红梅记》、《打神》、《打饼》、《劈棺》等大量剧目,展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被专家、学者誉为“声、色、艺俱佳的文武全才”。曾多次以她主演的剧目到西欧各国及香港地区演出,为川剧赢得盛誉。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